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存档2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为什么中文维基不能使用万分号?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

中文的语言习惯就是按万、亿、兆进位,三位三位数很不直观,四位一个逗号就方便很多了。只支持千分号不支持万分号是西方语言霸权。--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4:12 2006年1月23日 (UTC)

你指数字的逗号?那些本来不是中国的事物啊。--Hello World! () 16:46 2006年1月23日 (UTC)
印度-阿拉伯数字本来也不是西方的东西啊。西方按他们的语言习惯三位一点,东亚按咱们的习惯四位一点,有什么错么?逗点本来就是为了方便用的。而且小学数学老师也教过四位一点啊。而且瘟还支持按欧洲大陆习惯的两位一句点或者空格呢。其实我本来也不太在意,一次编辑就用了万位逗号,结果被人改成了千位逗号,所以上来问。--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6:55 2006年1月23日 (UTC)
提供佐证,至少在中国大陆部分学校确实一直是教的四位分隔:http://www.pep.com.cn/200503/ca657822.htm --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7:09 2006年1月23日 (UTC)
中国的数字本来就没有啥逗号不逗号的,“参京捌兆肆亿伍仟陆佰贰拾柒”叫中国数字,是以四个位数为一个单位计算,但1,000,000,000这个叫阿拉伯数字,所以照人家的规矩用三位一个单位计算,这已经是世界共同的标准,你只能哀怨当初老祖宗没有好好努力发展学问让西方文明在科学领域给抢先了,所以今天是我们照人家规矩做而不是人家以我们的规矩为依归,这也是现实。但毕竟使用阿拉伯数字就是为了与全世界接轨,如果在这里为了一个“中国人的自尊”自行用另一种规格,我不认为这对中文环境的科学发展有什么益处。
题外话:有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一样是西方文明,但是德文里对于数目字的标点使用,是与英文不同的。在德文里每三个位数是用一个“.”符号隔开,而小数点则是用“,”,正好是与英文的习惯相反,所以初看到德文数字可能会一头雾水,大家不妨去德文维基上看看(例如这篇有很多数字的德文版作品),很有趣!--泅水大象 讦谯☎ 17:18 2006年1月23日 (UTC)
不是自尊的问题,而是语言习惯和实际使用的问题。在英语里写东西我自然也会用3位一分,我本人就在德国,德国什么习惯我也清楚。既然系统能够为德法等国的计数法考虑,为什么不能为东亚习惯考虑(中、日、朝鲜都是用的万进制)。比如14,3523,5112人,念出来就是14亿3523万5112人,如果用1,435,235,112人我只能很快说出是1 billion 435 million 235 thousand 112,而按一些人口统计写成“143,523万人”(这么写的其实还真很不少)更是混乱。至少只差个逗点位置,不影响理解,中文和英文的点法至少还是兼容的,英文和欧洲大陆才是真的不兼容。
每回需要告诉外国人中国有多少人的时候总要算半天(里面包含了一个位数除以3取模的问题)。 --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7:30 2006年1月23日 (UTC)
而且真需要科学计数的话,五六位以上的情况都已经用科学技数法1.43×109了,这个千分或者万分法只是用于日常使用,牵扯不到“对中文环境的科学发展”这么大的意义。--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17:35 2006年1月23日 (UTC)
就我个人来说对三位一分其实也满熟悉的,如果弄个四位一分到时候肯定造成混乱。其实这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时间长了就适应了。虽然四位分隔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是还要考虑“与国际接轨”是不是。另外可以参考日文页面看他们怎么分的。--Mukdener|留言 18:25 2006年1月23日 (UTC)
日语、朝语页面似乎都是用三位分法,我们还是不要搞特殊化了吧。--Mukdener|留言 18:49 2006年1月23日 (UTC)
首先,这可能是技术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而且不是现在可以简单改的事儿了(Windows也没有可以用四位逗点的选项,但有两位逗点的选项),但应该作为以后软件修改的附加选项,至少是有人这样用的,因为这是小学就教的,不是我个人脑子一热想出来的。但即使软件不容易改,无论如何比繁简转换容易多了吧。
如果不是技术问题,就是说大家能否允许在编辑里面随个人风格使用万位逗点(我从一开始就是问的“为什么不能使用万分号”,就像随个人喜好使用繁简体一样,而不是要把所有三位分隔改成四位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使用四位分隔确实造成混乱(我觉得无所谓混乱,至少比逗点句点的混乱小多了,只是一个思考方便与否的问题),或者认为就是错的,我也照顾大家的意见。--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0:33 2006年1月23日 (UTC)
兄台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我建议如果想方便中国式的数字里解法,就直接写14亿3523万5112人,要写西洋式的就用1,435,235,112人,好理解又不混乱,不要再增加混乱有些人写三位加点有些人写四位加点。这件事毕竟没有对错,但我们需要一个大家能共同遵守的规范,把事情搞复杂对整体版面而言是没啥好处的。--泅水大象 讦谯☎ 03:12 2006年1月24日 (UTC)
文字位名是很笨的解决方案。英文里没人说“204 billion 327 million 985 thousand 6 hundred and 8ty 2”。阿拉伯数字的精神就是以位置取代位名。其实两种加逗点的分段法我都不喜欢,因为会妨碍搜寻。除了某些大约的数字外(例:世界人口为六十亿),我也反对使用国字(例:四百三十万六千一百二十七)。当然以Wikipedia的编辑界面来讲,除非把数字用XML定义清楚,很难做到没有失误的自订转换(例:电话号码不以逗点区隔,西元年份不加逗点)。
我虽然不喜欢用逗点分隔,但是我也承认用逗点分隔比较方便阅读。如果要用逗点分隔,我觉得中文应该实施四位分隔。除了少数确实有习惯的领域外(例:美国专利号码一定是三位分隔),中文当中的数字最好还是四位分隔。 -- Toytoy 05:25 2006年1月24日 (UTC)
To 古韵,大陆教科书只是用空格分项,但从来无按照这样的标准用逗号分隔啊?
基于以最大程度符合大部分人的习惯,三位分割还是可以的……但是也希望尽可能规范……
附带:[1],还有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翔风Sasuke有事找我*^-^* 12:05 2006年1月24日 (UTC)
教科书上写的是空格,但实际教学中大家就是用的逗号,道理很简单,在黑板上或者纸上加逗号很方便,而不能轻易移动数位。-- polyhedron(古韵) 留言 21:20 2006年1月24日 (UTC)
  • 诚如大象君楼上所言,10万或以上的数字我多会学日文般阿拉伯数字、汉字混用,如“14亿3523万5112人”,清楚易读。每四个数位加逗点不是流通的用法,实在不可取。-- tonync (talk) 22:37 2006年1月24日 (UTC)

只想说一句──不要自己发明一些东西来用。--Hello World! () 04:02 2006年1月26日 (UTC)

在大陆,用逗号或者空格分隔阿拉伯数字的情况都很常见,但绝大多数都是三位一隔的,这也是教学大纲中的标准。发明和使用四位分割的,是少数过于执著于话语权的人。阿拉伯数字是数学语言,是独立于英语或汉语的。尽管阿拉伯数字中三位一隔的习惯源自英语,但既然已经成为该数字系统中的习惯,就应当受到尊重。数学语言的最大优势是普适性,所以它应当是全球一致的。为了和英语争夺话语权,就要改动数学语言的做法是殊不可取的。这是一种人为制造不必要交流障碍的做法。所以,无论是从尊重阿拉伯数字的习惯来看,还是从尊重大多数中文使用者的习惯来看,如果要分割的话,都应当三位一隔。--的的喀喀湖上的幽灵(talk to Louer) 17:26 2006年1月26日 (UTC)

我想三位或是四位一隔都是文法决定的,跟所谓的数字或是数学无关。如果要计算7653737+90827883,我想没人会无聊到在计算式中加逗点。我们只会在一个句子当中,或是给人看的数字表格里加逗点。这是给人看的辅助措施,并不增加数字本身的含意。我相信阿拉伯数字在发展成熟之前,大概也没有加逗点的习惯。既然是句子的一部分,数字加在英文里就受英文文法规范,加在德文里就受德文文法规范,加在中文里就受中文文法规范。我不鼓励四位一隔,但是也不反对。 -- Toytoy 04:15 2006年1月27日 (UTC)
如果技术上没问题的话,最好的 solution 是提供两个选项让用户自订。--百楽兔05:59 2006年1月27日 (UTC)
同感。给予读者/编者更多的自由度。就好像简繁转换一样的方便。那样实在会是很好。--Cnchina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1:44 (UTC)
从没有听说过在大陆的学校中教学阿拉伯数字用四位分隔,由于用逗号和句点英美制和欧洲制的区别(不仅是德国,欧洲大陆各国都是用句点做分隔号,用逗号做小数点),目前中国的国家标准是放弃所有的分隔号,用半角空格代替,用句点做小数点,但阿拉伯数字仍然是三位分隔。在这上面不能强调民族主义,否则你干脆不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好了,那也是外来的,甚至所有数学符号都不是中国原有习惯的。--方洪渐 02:36 2006年1月29日 (UTC)
说实在的,我是支持 polyhedron(古韵)兄的。以中国的数理能力、人口数、知识生产力三方面来看,中国未来在知识领域有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潜力,至少也能独霸一方。知识界的“国际标准”,很多不过就是看孰强孰弱,谁说话大声罢了。拿大家耳熟能详的 Wintel(Microsoft 和 Intel)来说吧,十几年来主宰著所谓“国际标准”,但是其思维真的是“国际”导向吗?
当然,现行的国际标准中有好有坏,好的我们继续留下,不好的我们也不要客气,该骂就骂。以“国际标准”来自我局限,不是做学问、求进步应有的态度,对任何事物都应该求其本质、保持怀疑、持续批判才是。--百楽兔 05:05 2006年1月29日 (UTC)

问题是现在在网上看到的数字是三位还是四位为主,很明显是三位为主,我长那么大都未见过四位式,这样做会令很多产生误解,如1,0000,很易被误认为一千吧。 --罚抄 20:26 2006年9月10日 (UTC)

中文的文章若有含大数,用四位一撇绝对比三位一撇要来的自然,请见在下详细的论点 大数字与东亚语言. --Chochopk 2007年6月30日 (六) 20:14 (UTC)
我的印象中大陆的出版物中4位一逗号的写法很常见。 符合中文习惯。 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所谓国际惯例不适用。 这个是中文的问题, 不是国际问题。 —Munford (留言) 2008年9月14日 (日) 14:11 (UTC)
  • 台湾数字用法是每三位数一个逗点!到现在我才知道中国是4位一个逗点,我自己用的是****万*****元的用法!我对数字用逗点隔开的方法有阅读障碍!每次都要从个位数字数起才安心!Encolpius (留言) 2009年8月19日 (三) 10:56 (UTC)ENCOLPIUS
    • 误会了吧?台湾教学上似乎没有使用千分号的规定(也有可能是我离开学校太久,不清楚现在的变化)。夷人千千以为变,国人万万以为变,用千分号只是一种盲从或接鬼什么的。哪有让10±4n的进数法去用10±3n进数法的千分号的道理?风凌正 (留言) 2010年11月7日 (日) 12:58 (UTC)

台湾的感叹号

SElephant很喜欢用感叹号,他在上面说了感叹号的台湾用法。那么在条目中该不该出现台湾的感叹号呢?--travel 18:45 2006年8月15日 (UTC)

叹号本来就"用于句子结尾,表示惊讶、感叹或号令",可以表达感叹的意思,并不时大声的意思啊--用心阁(对话页) 12:07 2006年8月16日 (UTC)
这种挑衅的态度对编写条目没有帮助。-- tonync (talk) 15:47 2006年8月16日 (UTC)

建议禁止在条目中使用感叹号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我同意Travel的看法,并建议在条目中禁止使用感叹号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倾向性的标点符号,希望大家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谢谢。--鸟甲 03:44 2006年8月17日 (UTC)

(-)反对。这真的要视条目内容而定。比如说,我在正写到一半的小气财神中,就使用了好几个感叹号,而且我觉得并没有任何不当。维基的条目包山包海,很难用这么死的一个政策来概括。 --醉洛阳 (寒夜客来) 04:06 2006年8月17日 (UTC)
未必不能用……引用人家说话就要用了。如果是陈述语句,那根本用不着感叹号。--Gary Tse 04:51 2006年8月17日 (UTC)
(!)意见两位所说的都是在条目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话,这当然不在本限制之列,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在条目陈述中不用感叹号,而用平实语气。如果我没说清楚,我道歉,但请大家理解我的意思。。Gary Tse兄认为在陈述句中根本用不着感叹号,看来似乎是同意我的意见,但的确有人在陈述中使用感叹号。这一点也是Travel兄所讨论的问题。 --鸟甲 05:03 2006年8月17日 (UTC)
我明白,只是说,不必明文规定除引用以外,禁止用感叹号。既然用不着,那么我凡看到非引用的感叹号都应当改掉。--Gary Tse 05:44 2006年8月17日 (UTC)
(!)意见在我举的例子小气财神中,全篇到目前为止一共用了五个感叹号,到完成后也许会有更多。但不是因为在条目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话,而是在剧情简介中,随着原书剧情起伏有此需要。这就是我在上面反对的重点:因为维基条目的性质太广,你没有办法用穷举法把所有可能必须用到感叹号的情形都列出来,然后说除了这些情形以外,禁止感叹号。因为随时可能有新的例外情形出现。 --醉洛阳 (寒夜客来) 04:12 2006年8月18日 (UTC)
在我看来,恰恰是您的感叹号用的过于文学化,已经背离了百科全书的风格,我建议您看看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怎么写文学作品条目的。--鸟甲 05:14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可以理解鸟甲兄的角度,比如小气财神的英文版写法大概就符合您的标准了。事实上我一开始写的时候本来也只打算把英文版翻过来就算了。后来看到维基共享里很难得地有全套原书初版时的插图,觉得不介绍过来未免可惜;但是要让读者看懂插图,则非深入解释剧情不可。像是如要看懂那张“史古基狠狠挤压精灵的帽子”的图片,就得生动地把史古基当时是处在何等激动昏乱的状态传达出来。最终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文图并茂地让读者对原书重点情节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我觉得现在这种写法比原来的想法更能做到这一点。另外要强调的是,这样的写法只限于剧情摘要部分;您如果往上看,在条目概论的部分我就没有使用任何感叹号,而剧情介绍结束后,以下的角色、改编、续集等部分也会维持概论的风格。我是真的觉得这样安排更有益于读者,当然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我也愿意讨论。至于“背离了百科全书的风格”的说法,好像是有点太严重了。 --醉洛阳 (寒夜客来) 21:40 2006年8月18日 (UTC)
(-)反对,维基百科居然禁止使用感叹号!--刻意 05:11 2006年8月17日 (UTC)
在页面讨论中当然可以使用,就像您这里用的一样。但在条目中则完全不同。不信我们可以对每个个案进行列举看一看。上面Travel举的例子,还有醉洛阳兄在其条目中所用的1处(不包括其它直接引语中使用的)。或者,我现在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华民国条目中把一些句号换成感叹号,大家看看行不行,会不会有人回退。--鸟甲 05:17 2006年8月17日 (UTC)
该有感叹之处用叹号,滥用则不可。比如乌鸦悖论中的一个叹号我觉得就可以用。--刻意 10:51 2006年8月17日 (UTC)
由于感叹号所表现的强烈感情,在条目的陈述中,使用叹号明显违背了NPOV原则--百無一用是書生 () 11:23 2006年8月17日 (UTC)
叹号未必表现的强烈感情(正或反),有时只是惊奇,惊奇或许也有感情,未必违背了NPOV原则,如违反一般的常识(假定这种常识“普世”,没有任何政治含义),不必对其赶尽杀绝。(虚构这样一句话,孔子发现古代巨人族防风氏的遗骨有100米长!)--刻意 15:31 2006年8月17日 (UTC)
就这个例子而言,如果防风氏的遗骨真的有100米长,那我觉得用句号完全没什么不妥。因为所谓常识,是很难确定的,这里很多条目的内容恐怕都不被常人所知。相对论的很多内容也和常识相悖,但如果用感叹号,还是有悖于百科全书的格式。不如我们调查一下,看看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是否有使用感叹号,如果它们也这么用,我无话可说。谢谢。--鸟甲 15:58 2006年8月17日 (UTC)
乌鸦悖论怎么还未翻好?很难看的西文文本。--Gary Tse 11:39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travel 12:44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我想不出为什么非得在条目中用感情色彩的语句。— fdcn  talk  2006年08月18日05:36 (UTC+8 13:36)
“想不出为什么非得用”(不必要用)跟“一律不可以用”(禁止用)是有程度的差别,请大家想一想。--Theodoranian|虎儿 =^-^= 06:11 2006年8月18日 (UTC)
那改成“尽量避免使用”如何?尽管我仍觉得感叹号都是不合适的。--鸟甲 07:06 2006年8月18日 (UTC)
(!)意见:“!”的使用易带个人感情色彩,易造成违背NPOV。个人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Cnchina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1:49 (UTC)

(!)意见刚找到了英文的指南,那里也在建议对方针进行修订,限制使用感叹号,见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emphasis),其中提到:“除非在直接引语中,否则,最好不要使用感叹号”(The use of exclamation points are discouraged for emphasis except in a direct quote)。我认为也可以用类似表述,写到方针里去。--鸟甲 07:16 2006年8月18日 (UTC)

(+)支持,我觉得直接引语是可以使用感叹号的,当然,普通文字内容就不要了。-Wiki637留言 2010年6月23日 (三) 12:03 (UTC)

建议制订规则:对读者友好

为了避免因为其它不相关的问题和SElephant争执,我新开一个讨论小节。我建议制订新的规则:Wikipedia:对读者友好

  • 避免使用"很多人都以为是A,其实是B"之类的表达方式,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用说前半句,直接说是B就可以了。
  • 避免使用"相信很少人没听过"、"注意一点"、"很有趣"、"反讽的是"之类的话语。

--travel 13:57 2006年8月17日 (UTC)

你看到不够友好的语句把它改掉就好。--虎儿 14:25 2006年8月17日 (UTC)

这是两个问题,Travel讨论的是要不要在方针中写明。他当然可以直接改掉,对任何违反方针的表述,也都可以直接改掉。然而,是不是要在方针中写明这一条,还是值得讨论的。虎儿 兄支持travel直接修改,是否是支持这构成一种方针呢? --鸟甲 15:12 2006年8月17日 (UTC)
可以考虑在Wikipedia:不要华而不实上丰富,改为行文风格指南,包括不要华而不实,对读者友好的语气等。--用心阁(对话页) 15:15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用心阁兄的建议。--鸟甲 15:17 2006年8月17日 (UTC)
请恕我愚昧,上面“不友好的文风”举的例子,我再怎么读,也感觉不到那是对读者不友好,我以为只不过是在强调或对比某些观念而已,有时是需要。我比较赞同虎兄的意见,觉得写不好的,把它改掉就好。另外,在Wikipedia:不要华而不实中,菠萝包的例子很奇怪,如果不写出第ㄧ句“菠萝包是香港著名特色食品”,而只有第二句“菠萝包是起源自香港的一种甜食,因烘焙过的酥皮外型类似菠萝(凤梨)而得名。菠萝包售价便宜,市面上一般面包店和茶餐厅都能买到”,我是没法得知“菠萝包是香港著名特色食品”,如果这是真的。--Sangye 16:21 2006年8月17日 (UTC)
我改了一下。-- tonync (talk) 08:01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觉得可以对文风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果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增加新方针,删除和修改不合适的现有方针。--用心阁(对话页) 02:45 2006年8月18日 (UTC)
对于应避使用免带有主观性或感情因素的文风来撰写百科条文,我个人是支持的。但是对于这标题‘对读者友好’,老实说有点莫名其妙,如同Sangye兄所言,我自己也看不出原文哪里对读者‘不友好’了?顶多只是叙述语气过于主观而已,如果觉得不恰当当然应该进行修改。还有,对于User:Travel的提案里面‘避免使用"很多人都以为是A,其实是B"之类的表达方式’这句,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因为如果大部分的人们(包括维基百科的读者)对于条目主题的误会程度是很普遍的,那么这个‘误会’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知识,并值得被收录。当然,有时‘误会’的普遍程度很难有一个量化的计算标准,毕竟没人会对这种事情进行普查或抽样,这部分如果有争议应该透过讨论来获得共识,不能说因此就完全不可以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更不用说这样的叙述根本就与对读者友好与否无关。--泅水大象 讦谯☎ 08:07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觉得这些例子都很不合理,可以提些反证,下面的条目内容是我自行书写的,以达实证效果,如白俄罗斯,很多人以为这个国家的英文国名是White Russia,然而其实…… 这是因为的确有很多人出现这种误会,这种提示能令人更加清楚一些明显的伪知识。又例如Twins,这是香港二十一世纪的一队女子组合,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有听过他们的歌曲…… 这是一种强调手法,Twins今天在香港很红是没有异议的,但外国人呢?如何令别人知道他们在香港家传户晓的程度,这有必要。又例如绳文文化,绳文文化是日本古史上一个重要分期,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在2001年所揭发的一宗考古造假案中发现,近二十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有不少都是伪造的,而且有不少学术论文的专业性都受到质疑,所以…… 连教科书都受到误导,难道我们没有必要用强调语气提醒一下读者,在阅读有关资料时,必需留意到造假案所引来的专业质疑吗?又例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战果最丰的两次东征之一,但有趣的是,这次的目标是基督教世界的桥头堡--拜占庭帝国…… 这也是很基本的一种书写方法,一种语气转折的用法, 阁下总不能期待一编全都是“但是”的文章吧。又例如醉酒湾防线,由于当时英军为方便找到隐藏好的军事设施,特别于各要道上造上清楚记号,但讽刺的是,将来就是这些记号协助日军攻克这些据点的…… 这有不尊重读者吗?同样例子还有十打八打,礼貌是要有啦,但我真的看不懂 阁下的举例,故仍垦请明示赐教。 --罚抄 20:26 2006年9月10日 (UTC)

关于“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的编辑格式

  • 刚来wiki百科几天,发现很多条目的内容全部都是中文,其中的很多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也一律使用中文,而没有任何外文注解,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中文wiki当然是用中文表示的百科全书,但是很多词语在翻译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原来的外文注解,特别是对于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很多内容翻译(或者是自己撰写)出来的不一定就能非常准确,或者根本就没有正确的中文表达(牵扯到大陆、港澳、台的语义习惯不同......)。大家在浏览百科全书内容的时候,不可能再同时去对照翻译命名字典,或者其他歧义字典来。所以我建议,对于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一定要求保留原外文的注解,用括号放在名词的后面。--Storm 17:10 2006年12月25日 (UTC)

关于此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维基方针指引,但据我所知,多数微基人会遵循这样的准则。当这些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比较重要,需要成为内部链接时,如果呈蓝色,即中文维基有相关条目则不需要加入外文原文,如果呈红色,即中文维基没有相关条目则需要加入外文原文,当这些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不够重要,不足以成为内部链接时(以人名为多),则亦应加入外文原文。

另外,加外文时建议用lang模板,并尽量为条目所属地语言(如地名)或相关国际组织通行命名(如生物),不建议一律使用英文,但对于条目主要内容来自英文,而原外文确实难以查证的,也可暂以英文辅助。--Ffn 05:09 2006年12月26日 (UTC)

  •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在上述名词呈蓝色,有内部链接的时候,并没有外文注解。如果有阅读技术文献习惯的人,就可以发现,在文献的正文中的这些重要的专有名词后面,都有相应的外文注解。这样,即使碰到翻译习惯不同(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一些行家(暂且这样称呼吧)也能很清晰的阅读文章,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外文注解已经心中有数,并不需要跳到该条目中看详细描述。当然这个专有名词的界定标准还需商榷。--Storm 14:51 2006年12月26日 (UTC)

间隔号问题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台湾正体的外国人名间隔号用的“·”台湾的中文系统根本打不出来,我们键盘打出来的是“‧”,如果没有将人名去掉间隔作重定向,台湾根本就搜不到外国人的资料,不知可有解决方案?--WiDE 06:01 2007年1月20日 (UTC)

我习惯在创建/修改人物条目时,加入原文姓名的重定向,以及去除间隔的重定向,还有不同译法的重定向。输入原文姓名查询应该比较容易,但也需要作好各种重定向。--GiantTalk) 11:39 2007年1月20日 (UTC)
嗯嗯,这也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觉得,条目名称用的是使用者打不出来文字,奇也怪哉。--WiDE 14:28 2007年1月20日 (UTC)
不是的,朱邦复先生设计的仓颉输入法,按ZXAQ就可以输入“·”。既然简体拼音(全形Shift+2)和仓颉都能输入这个间隔号,我从来做条目都不用重定向的。--Xieza 15:53 2007年1月20日 (UTC)
我是用最基本的方式,无论任何输入法都适用,就是直接用全形输入点号,出现的是大颗的“.”这个字。
而小颗的“·”这个字除了用上方的编辑工具栏,和Xieza君说的仓颉输入法,我就不知道要怎么打出来了。
况且,仓颉输入法是需要经过学习才会,不算是种完全普遍的输入法,(相对之下)台湾大众最普遍流行的输入法应该是注音类的输入法,当然台湾人不可能用简体拼音。
因为我自己用的大易输入法实在打不出“·”这个字,常用的注音输入法也不行,每次都要复制来复制去,让我伤透脑筋呢。我更好奇的是,在(台湾正体)中文的系统里,半形点号的全形是大颗的“.”,那维基使用的小颗“·”到底是什么字呢,是否可能为简繁转换下的漏字?
后来我试着用大颗的“‧”为人名重定向,结果不知怎的被“修正”了。--WiDE 16:18 2007年1月20日 (UTC)
发现日语维基用的是点号“・”,是全形的但却没“‧”那么大。--Onsf 14:50 2007年1月21日 (UTC)
· - U+00B7 - 可用仓颉ZXAQ输入;
‧ - U+2027 - 可用仓颉ZXAF输入;
・ - U+30FB
. - U+FF0E - 可用仓颉ZXAE输入,或可以用符号键盘的‘.’号输入。--Shinjiman 03:01 2007年1月22日 (UTC)
  • 如果打不出现行方针所指定的“·”号,在编辑工具的中文标点列中有提供“·”,可点选输入。
  • 我先预告一下,“·”这个符号在大步跨入Vista时代后会出问题。因为:
    1. Vista预设的简中字体“微软雅黑”或繁中字体“微软正黑体”将此符号的外形及字距都缩小,可能会有辨识上的不舒适。
    2. 更致命的是在简中+粗体的情况下,系统会调用“微软雅黑 Bold”,但在“微软雅黑 Bold”中此符号居然是错的。这个问题只有最初的0.70版没有,之后直至最新的5.00版都有这个错误。--百楽兎 08:02 2007年1月22日 (UTC)

晕,上头Shinjiman君一共列出了4种字码的点号,既然百乐兔君说目前使用的点号未来在ViSTA系统下会有问题,是不是能够及早改用可供泛用的点号呢。--WiDE 09:38 2007年1月22日 (UTC)

不是的,只要看看en:Interpunct#Similar symbols就能发现只有U+00B7和U+2027两个才应该作为间隔号,其他的都不是……
而且,不能因为电脑字型的问题就随便改标点符号的标准--翔风·艾伦·获加有事找我*^-^* 04:48 2007年1月27日 (UTC)

就如同间隔号条目里头所言,“由于输入不方便,很多人会以全形英文句号“.”代替”,目前只有看到仓颉输入法可以输入,这...用这种不普及的符号(U+00B7)作标准根本是阻碍使用者查询,没有道理啊,当初何不使用全形英文句号“.”( U+2027)呢--WiDE 05:43 2007年1月27日 (UTC)
( U+2027)根本不可以,简体下显示:“”繁体下显示“”。是句号不是间隔号啊……--zy26 was here. 00:35 2007年2月2日 (UTC)

参看http://www.unicode.org/reports/tr11/#Relation

最后,我想请问,在不使用仓颉的情况下,你们是怎么在查询一个外国人名时,输入间隔号的。--WiDE 02:24 2007年2月2日 (UTC)

新酷音输入法,因为可以自订标点符号表。—绿豆壳 2007年7月1日 (日) 15:40 (UTC)
(独家报料,嘻嘻:)先按住ALT键,然后在键盘右边的小写数字键盘那里依次输入“1”、“8”、“3”,然后放开ALT键,你再看看出来的是不是·(U+00B7)  方法提供:Cnchina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2:00 (UTC)

英文注释有必要吗?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

阿波罗8号条目中的这个版本给各个专属名词附了英文原文,Droxiang将它们全部取消。本想恢复,却又觉得这样看上去简洁一些。如何处理?谢谢。--Tian 23:23 2007年2月13日 (UTC)

人名、地名、作品名及业界常以原文表达的专有名词在第一次提到时应加注原文。--Ellery 02:23 2007年2月14日 (UTC)
支持Ellery的说法。特别如果是各地区翻译方式不同的词汇,一定得加注原文,因为这还可以方便其他用语地区的人帮忙订正转换标签。--泅水大象 讦谯☎ 03:24 2007年2月14日 (UTC)

如果中文维基已经有该条目,即链接为蓝色,即可省去,否则一些涉外文章要通篇加外文了,岂不是连“美国”这样的词也要加了。--Ffn 05:29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完全正确,除了有没有蓝色连结之外,也要看里面的词汇到底是常用词还是冷门词,如果是常用词如美国者,当然不需要增加原文注释,但如果是像萨克其万这种冷门且台中港三地译名都不一样的名词,我不写原文注释你们能一看就知道到底是哪里吗?没错,如果此名词目前已经存在有解释条目,你是可以点进去了解看看到底是啥玩意儿,但如果一个条目里面连续出现十几个冷门(但是有蓝色连结)的名词,我相信光是点来点去就已经点到读者头昏脑胀,更别说要把文章内容看懂。试想如果有本满满都是外文中译名词的书籍,它把原文注释全放在书后面最后一章供读者参考,但却没在名词第一次出现时加上原文注释,其阅读性是好是坏?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把这本书丢了,直接拿原文书看比较快。同样的道理,我认为纵使有蓝色连结,冷门的外来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还是要加上原文注释才会便利阅读理解。至于这个词汇‘常用’与‘冷门’的衡量,就得靠编写者与所有维基参与者的智慧了,很难有办法明文规范,但在不影响版面阅读性的情况下,对于可能有冷门不易理解疑虑的词汇在后面加注原文,是正确且符合出版业惯例的作法才是(虽然维基百科不是营利用出版品,但既然说是百科全书,自当拥有与一般出版品看齐的阅读性才对)。--泅水大象 讦谯☎ 06:51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认为没有中文维基内部链接的,需加注外文,加lan模板,对所属地区域性词汇采用当地语言,对专有名次采用行业语言,对全球性或知名度较广采用英语。对待有蓝色链接的条目,即可不用外文注释,这是wiki百科模式区别于一般出版物的特色之处,因为人们不懂可以随时点击进入查看。当然这都是我以为的惯例,甚至涉嫌我个人制定的规则,并无维基方针支持。而如泅水大象所言,如果对待有蓝色链接条目,也加外文注释,当然没什么不可,一般的出版也也有类似的标准,这也是仁者见仁了。

此外,很久以前就曾想着手对编辑手册进行细致的编写,尤其是标点和书写格式部分,参照一些出版业标准进行规范,但深知维基一片嘈杂,自己又精力有限,又想,可能维基正白手起家之时,可能太多的框框也不利于成长,为此仅能做长久之际了。在此发几句牢骚,见谅了。--Ffn 14:38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也觉得增加一些标准可以增加百科的权威性,如果有这方面的活动我愿意尽一些力。--Tian 00:07 2007年2月15日 (UTC)

条目中第一次提到的带有国际性英文简写的专业名词(如潜射弹道导弹,英文缩写SLBM);不确定、没有官方译名、没有wiki中文翻译共识的翻译(俄最新试射的SLBM Bulava目前译名就有“布拉瓦”、“圆锤”、“权杖”等);容易引起争议的翻译(比如一个不常用的外文名词在不同华文区产生了不同翻译)都建议加注英文或该名词所属语言的原词。—Prinz W 14:04 2007年4月11日 (UTC)

括号的使用格式

注意到最近有些参与者在有计划性地将条目中原本是全形的括号改为半形,并在编辑注解中提到‘根据方针进行修正’,但很奇怪的是记忆中除了条目内的括号因系统的限制因素使用半形外,长期以来都规定是要以全形括号为主,因此这几年来我也都一直使用全形的括号在写作。在此我想请问一下最近是否有真的经过讨论进行了格式方针的修正?毕竟中文维基上的条目再怎样也有十万条以上了,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全形括号写的,此时要改工程规模可不小,兹事体大,因此想先跟大家询问确认之后才方便未来的继续编辑。—泅水大象 讦谯☎ 19:51 2007年4月17日 (UTC)

没有这种方针。我想应该通知这些用户,阻止他们的行为。--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31 2007年4月18日 (UTC)

看格式指南中这一段:

请注意括号一如其他标点一样,都应该使用最常见的全角符号:

  • ( )

而不是半角的:

  • ( ) 或者 ﹙ ﹚

以及这一段:

请使用正规中文的标点符号。同时请注意以下特别格式:

  • 在文中请使用全形的标点符号(,、:;.。?!)而不是半形(,:;.?!)。

唯一规定使用半角的,是条目名中位于末尾的消歧义括号。--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38 2007年4月18日 (UTC)

能否说出具体是哪些用户,我们好去通知他们?--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40 2007年4月18日 (UTC)
其实我指的用户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维基人,可能是还不熟悉中文版的规则,所以已经留言跟他说明了。只是想在留言之前double check一下目前的规定,免得最后发现是自己搞不清楚状况那可就丢脸了。—泅水大象 讦谯☎ 03:25 2007年4月18日 (UTC)
似乎日文版规定使用半形括号?--Jnlin讨论) 05:04 2007年4月18日 (UTC)
日语版也是推行全形括号的,见ja:Wikipedia:表记ガイド#括弧类,虽然仍未成为指引,但大部分仍会采用全形。--RalfX) 06:03 2007年4月18日 (UTC)

就我所知,上面从格式手册所引用的关于括号的指导,是隶属于条目题目之下;括号这种东西,是中国发明的吗?全形括号只是因应中文的特性而有的吧?当文化不断互相交流时,不可能完全不提西文,当括号是用于文中的西文时,可以用半形吧?Callmejosh (留言) 2008年7月5日 (六) 10:56 (UTC)

  1. 我也同意这点,括西文时应当使用半形才对,全形反而很怪。--Ciel AzuréTalk 2010年11月8日 (一) 14:28 (UTC)

避免中文出现斜体格式

中文并无斜体用法,然而除了编辑者的疏忽外,更重要的是许多模版inforbox已内置了斜体格式,导致还是有许多中文斜体的实际应用出现,如在此提出来,想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看是否有解决方法(如修改模版)。但至少也可以让大家多意识、多重视一点这个问题。我真的很讨厌中文斜体字。Hawyih 19:26 2007年4月18日 (UTC)

同意,中文斜体字大量时干扰阅读,少数则有碍观瞻,建议避免。WiDE 写于世界时间 19:59 2007年4月18日 (UTC)

斜体字在某些条目中表示古文引用,不应该比避免。—汉超高祖圣武桓文玉皇大帝刘jerry(诽谤朕 02:23 2007年4月19日 (UTC)

是避免出现斜体,不是避免强调一段文字,用楷书或其他字体来表示引用古文不也可以吗?67.103.245.50 02:30 2007年4月19日 (UTC)

  • 解决方法:

①使用Vista的新字型:微软正黑体微软雅黑Meiryo等来表现汉字斜体,新字型对汉字斜体的显示有很好的改良。
②如上各位所述,不要使用斜体,改以其他的效果表现汉字。
--百楽兎 04:01 2007年4月19日 (UTC)

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修改wiki语法,把用两个单引号( '' 其中不显示斜体 '' )括住的内容显示为其他而非斜体中文内容。-下一次登录 2007年4月19日09:52留言
to doudouliu: 在古文中更没有斜体,对于引用内容,在中文一般都是用不同字体或者粗体来表示。
to 百楽兔: vista太新了吧?而且要考虑到其他非windows用户。参看在中国前两周Windows Vista共卖掉了244份真实拷贝
to 下一次登录:这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还是需要用到斜体,例如英文的书名。除非能够判断是中文还是英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4月20日 (五) 01:17 (UTC)
可否设计一种标记,使用楷书字体,如果用户没有安装楷书,则显示斜体?CyberSnoopy谈谈 2007年4月20日 (五) 02:30 (UTC)

条目标题格式问题:空格

再来讨论个格式问题,这次想问的是条目标题中的空格问题,因为在格式指南里面似乎没有详细说明。我想问的是,如果条目名称是由中文与英文字母或数字组合而成的,其交界处是否要维持外语中的习惯空一个半形空格,还是要如中文的习惯般直接连在一起?举个例来说,是尼康D100还是尼康 D100正确?是空中客车A319还是空中客车 A319正确?因为发现到目前中文版上使用两种条目命名法的维基人都有,很乱,我认为应该要稍稍讨论厘清一下以免造成很多连结失效的困扰。—泅水大象 讦谯☎ 06:21 2007年4月19日 (UTC)

应该是连在一起。—Jnlin讨论) 06:55 2007年4月19日 (UTC)
我亦赞成连在一起,空格是英文分词的手段。— fdcn  talk  2007年4月19日11:29 (UTC+8 4月19日19:29)
应该连在一起。—Ellery 13:10 2007年4月19日 (UTC)
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如汉语和英文字母,或英文字母和数字,或汉语和数字)我认为无须空格,因空格只是用来作分词用。两种不同的书写系统单看其本身就能够分开了。Hello World! 2007年4月19日 (四) 13:43 (UTC)
嗯,看来结论蛮一致的,那我就继续着手把看到的错误格式标题进行修改吧!—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4月20日 (五) 05:58 (UTC)
我查了一下中文资料,发现大陆官方媒体都是不用空格的。比如参考消息就是用“空中客车A380”,没有空格。--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9:17 (UTC)

《》与斜体

斜体的误用一直是个很普遍的问题,我也一直很关注这个问题。最近考虑到一个特殊情况,即在中文环境中对英文名称是使用《》还是用斜体。经过参考各方资料后(包括维基指导),我的结论与评估如下:

  • 假设有一本英文书籍,名称为“ABC”,那么在中文段落里,我们介绍或提到这本英文书时,以斜体表示,这样用“ABC是一本英文书籍。”
  • 假设ABC这本英文书籍被引入了中文市场,翻译成了中文,最后以中文出版,但只是书籍名称继续沿用“ABC”。那么,我们在条目中介绍或提到这本中文版的《ABC》,则以书名号格式,如“《ABC》是一本中文译著,翻译自英文原书ABC。”
  • 假设有一位中文作家Sisy,写了一本中文书籍,但命名为“Love”,那么我们在条目中介绍这本书时,这样用“网络作家Sisy最近出版了她的新书《Love》。”
  • 如果书籍有通用中文名称(无论它是译著还是中文原著),那么一律使用《》,如“《科学》、《自然》杂志是非常重要的学术期刊。”

以上的“书籍”同样可换成同等的电影、电视剧、专辑、电视节目、歌曲、游戏、画作、杂志等等。以上所述,请大家发表意见。(期望经过讨论后,能够对Wikipedia:格式手册进行补充)--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2:38 (UTC)

  • (+)支持:Hawyih整理得蛮不错的,原则上我支持这样的规范方式。不过有个特别的特例问题想提出,那就是如果遇到与中文同样不适合斜体显示的语言(例如日文、韩文等等),纵使是外文著作品,我们是否可以沿用代表中文著作品的《》而非使用斜体字显示呢?为了版面好看我通常都是比照中文办理,但想在这儿征询一下大家的意见!—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5月14日 (一) 15:08 (UTC)
(:)回应:我同意您的看法,日文、韩文也应该比照中文。因为斜体是西方文字的用法,而不是全部外文。--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9:25 (UTC)

(+)支持,简单来说,如果引用外文原文就使用原来文字的标点,如果只是起个外文名字就用书名号。这可以适用与所有外文。—Mukdener|留言 2007年5月14日 (一) 15:13 (UTC)

我倒觉得都应当用书名号。为什么中文维基里要保持英文斜体代表书籍的方式呢?— fdcn  talk  2007年5月14日15:41 (UTC+8 5月14日23:41)

同感。用斜体表示书名(另外还表示强调等意思)是外国的习惯,对中文使用者而言不易辨识也不一定能知道那是书籍或作品名称。--RalfX2007年5月14日 (一) 15:58 (UTC)
(:)回应:“外国的习惯,对中文使用者而言不易辨识也不一定能知道那是书籍或作品名称”,这句话我同意。但是,我觉得这样看问题那就太强人所难了,如果真的忽略所有外文因素,太多地方都无法进行下去了。比如使用“Category:”,Category其实都不算很基础的一个英文词呢。Windows中文系统里还经常出现一大堆英文警告、英文提示、英文名称,纯中文环境连微软都做不到,不能过分苛责啊。--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7:50 (UTC)
条目内容与构建手段不是一回事,一个是百科条目知识的呈现,另一个是支持条目的指令代码;中文的政策与现实对应也不是一回事,比如真正的客观中立也是做不到的,但不能否认客观中立的政策并服从这一政策要求。— fdcn  talk  2007年5月15日15:23 (UTC+8 5月15日23:23)

(!)意见:如果全部使用《》,不是不可以,但恐怕反对的声音会很大,因为很多编者对西方语言文字习惯接受很深,而现在的方法比较折中,对中文本身的格式、规范没有什么伤害,也尊重了英文(外文)习惯。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有时候界定中文环境也会有争议,譬如一段中文中引述很小一句英文,英文中又刚好带一个书名,那么此时是改用《》,还是斜体就有争议了。--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7:42 (UTC) 另外,如果都用《》,那

  •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在全球发行。

要变成

  •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在全球发行。

这不是很奇怪吗?--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8:42 (UTC)

大家不要忘了一个必须使用斜体的地方,生物物种的拉丁学名(例如白暨豚的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斜体是学名规范的一部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5月15日 (二) 07:07 (UTC)
这与本讨论书籍名无关。— fdcn  talk  2007年5月15日15:23 (UTC+8 5月15日23:23)
一般的情况下比较偏好怀德WiDE的方案。Stewart~恶龙 2007年5月15日 (二) 08:34 (UTC)
我个人偏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这样的使用方式。毕竟我认为书名是外文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外文的标注方式会比较让人易懂吧。--笨笨的小B | 20巷 2007年5月15日 (二) 18:39 (UTC)
  • 现在的主要分歧为:在中文语境中,是全部使用《》,还是对引述的外文名称使用斜体。可否来个投票?--Hawyih 2007年5月15日 (二) 16:54 (UTC)
    • (+)支持Hawyih方案。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17:39 (UTC)
    • “引述”是什么意思?如果是指称,我(-)反对,应当使用《》号,比如:《ABC》是一本英文书籍。但我不反对引述(quote),比如:他说:“ABC is a english book.”,这时连逗号句号都是应用半角的。两种语境不难区分,中文政策必须坚持。如果服从外文习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后面的括号是不是也要半角?— fdcn  talk  2007年5月16日11:53 (UTC+8 5月16日19:53)
括号当然不可用半角,因为括号是为那段中文服务的,而斜体与the economist则是一体,有the economist出现,则必会伴随书名格式(斜体还《》不论),但括号却与the economist并无必然联系。--Hawyih 2007年5月16日 (三) 17:13 (UTC)
括号表示其内是额外说明,书名号(或斜体)表示其内是书籍名,两者都是语义和格式的,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本质区别。— fdcn  talk  2007年5月17日10:21 (UTC+8 5月17日18:21)
如果说括号与外部还有联系,那好办,表示语义和格式的符号有的是。引号呢?是不是引述外文我们可以违反格式指南,用半角引号""?— fdcn  talk  2007年5月17日10:30 (UTC+8 5月17日18:30)
若翻译作品有通用中文名称,但也应在条目内第一次提到时加注原文名称。中文名应加《》号,就算它是外文书名也一样。但是后面仍应以斜体加注原文名称,除非是日文、韩文的原文名。但不晓得西里尔字母(如俄文)的书名是否有使用斜体。—Ellery 2007年5月17日 (四) 05:34 (UTC)

三种处理

  1. 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
    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
  2. 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
    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
  3. 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
    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

我支持方案3,但也能容忍方案2(因为可以理解第一次在引述),坚决反对方案1,无法认同在正式行文中出现ABC是一本英文书籍这样的表述,虽说现在的格式指南没有书名号,但要求格式遵循中文的立意是有的,我们不能为书籍名单独定排除规则。有人说会使一些编者不习惯,要知道这样的编者是有英文基础的,但对一个纯中文使用者来说,是无法理解这是代表了书籍名的。正如生物专家可能更熟悉物种的标准名,但我们不能因此例外把物种条目名称不用中文名称。— fdcn  talk  2007年5月17日11:13 (UTC+8 5月17日19:13)

下面的投票,我认为稍早了点,希望有更深入的讨论达成一些共识后进行为好。既然已开,我想说明一点,不能根据简单多数来决定规则,如果1没有支持而2和3都有并且没有形成共识,可以规定“无中文名称时必须用中文书名号,有中文名称时,可以在首次出现时加注原名称,但以后都要用中文名称加书名号的方式。”回避对括号内格式的规定。— fdcn  talk  2007年5月18日13:18 (UTC+8 5月18日21:18)

投票

那干脆来个投票好了:

  • 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
    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

是否应制订罗马数字的使用标准?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今天注意到既有维基人使用半角罗马数字,也有维基人使用全角。以我个人的意见来说,似乎半角的罗马数字与前后文字衔接更好,尤其在条目名中,因为全角会留下较大空隙。现在好象还没有相应标准,想讨论一下是否应制订标准?--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6月7日 (四) 11:15 (UTC)

应该是采用半角吧,我还以为早有共识呢?金翅大鹏鸟(talk) 2007年6月8日 (五) 01:24 (UTC)
(:)回应,果然说明太多大家都不会去仔细看!请参考Wikipedia:格式指南#时间、数字、度量衡。→又开始啰唆的阿佳 2007年6月8日 (五) 01:38 (UTC)
那里说明的是阿拉伯数字。--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6月8日 (五) 06:48 (UTC)
罗马数字用的是一般的罗马拼音字母来编写的,所以格式规则上不应与其他罗马拼音字母有差别吧?应该是用半形才对!—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6月13日 (三) 07:18 (UTC)

把人名用方格围起来

想问问:一般的出版物有把死者的名字用方框围起来的习惯。这在HTML可以做得到吗?因为正在编辑共和国卫士条目,想把“烈士”的名字用方框围起来。--石添小草 2007年6月16日 (六) 10:05 (UTC)

这是方框文字,恐怕要用 CSS 了,源代码为<span style="border: 1px solid #000000">這是方框文字</span>。也许可以弄个范本。--leeyc0找我2007年6月16日 (六) 10:29 (UTC)
那么孔子、老子等条目人名上面不是全是框?没有必要吧。-下一次登录 2007年6月16日 (六) 11:51 (UTC)
不必要。只是因为这次受赏的有在生和烈士的,为了简化分类而作的调适而已。--石添小草 2007年6月16日 (六) 13:05 (UTC)
在已经去世的人名边上打个星号作为注释就可以了,不需要使用方框。—Isnow 2007年6月16日 (六) 13:34 (UTC)
好像这种的标示是叫作示亡号吗?--Shinjiman 2007年6月16日 (六) 13:37 (UTC)
没有必要,个人看过使用示亡号者只有在讣闻或讣告之中才有(标示出亡者已逝世之亲属),一般书籍刊物还没看过使用。—Ellery 2007年6月16日 (六) 15:48 (UTC)

刚注意到这里,我已删除了这种格式,我个人认为这不是百科条目合适的格式。示亡号里有“表现出肃穆庄重的气氛以及哀悼的悲痛感情色彩”,显然这应是百科应避免的。— fdcn  talk  2007年6月16日17:30 (UTC+8 6月17日01:30)

大型辞书的编纂人员页,会看到这种符号,如辞海、汉语大字典。—67781530 2007年6月17日 (日) 10:47 (UTC)
辞书的编纂人员当然可以有,但你会在辞书里的词条里看到这格式吗?前者相当于我们维基的用户页,死亡的维基人可以这么弄,但条目不可以.— fdcn  talk  2007年6月18日03:56 (UTC+8 6月18日11:56)

日本条目的年号问题

近日看见伊势号战舰一条目有两位管理员对条目的年份命名出现分岐,一方认为关于日本的条目应以日本年号表示,同昤提出日本年号已重定向至公历年份,所以不存在公历为先的问题。另一方的意见是,公历为维基百科的首要年份显示共识,日本年号应为次要。Stewart~恶龙 2007年6月24日 (日) 13:32 (UTC)

应只显示公历,日本年号只作辅助。因为在中文语圈内,没有人会使用昭和X年。虽然我的看到不少日语书(特别是日本史)是以年号作分介,但别忘了这是中文维基百科,不像日语这样,绝大部分人都能理解昭和这个年号。—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6月24日 (日) 13:55 (UTC)

  • 我觉得写的人要使用西元或日本年号都无妨,但如果要用日本年号,应在后面加注西元年(同样的,中国条目中的中国年号也应该如此),以便利读者观看。—ffaarr (talk) 2007年6月24日 (日) 14:26 (UTC)
  • 我也认同ffaarr说的,针对哪个地方性使用其年号并没有不妥,反观中文历史条目,也一样使用了许多历史上的年号为主,如果要说中文维基就该使用中文纪年,难道我写到“日本天庆二年”要改成“后晋高祖天福四年(日本朱雀天皇天庆二年)”吗?别忘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才使用西元记年,如果说中文维基一定要使用中文纪年,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条目内容更少人能看得懂标的年号是什么时候。昭和不懂难道中文条目没有介绍昭和吗?何况只要能有标示清楚西元记年,那会有什么问题呢?公历为维基百科的首要年份显示共识,我想并没有人说不标示出公历吧?写什么条目就以什么为主并没有问题。→又开始啰唆的阿佳 2007年6月24日 (日) 15:06 (UTC)
    其实我不反对又作辅助,例1604年庆长9年)。但是从伊势号战舰,我认为是过度滥用(除非年号更改),用一个就可以了。—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6月24日 (日) 15:16 (UTC)
    您是指伊势号战舰中的历代舰长章节?那确实有点过火了,想必他是希望遵照翻译来源做完整的翻译所致吧?不知道宫本すぐる有什么说明?我想这部分应该可以有替代方式来标明两种年号都显示才对。→又开始啰唆的阿佳 2007年6月24日 (日) 16:56 (UTC)
  • 同意ffaarr的意见,我认为以日本纪年为主是无妨,都不该用个‘已经有连结’的理由就省去西元纪年的注释。—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6月24日 (日) 19:55 (UTC)
    阿佳兄猜中我的用意,当然这并不完全但我不多说了。另外,我在条目的年份中加上附注,如果仍然有人说看不懂就不是我的责任了。--すぐる@武蔵×長門有希 2007年6月25日 (一) 05:39 (UTC)
那种附注有什么意义,要大家练习算数学吗?维基百科中既然已经有年份标示要以西元为主的规定,就应该遵守,尊重一下不是哈日族的阅读便利吧!—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6月25日 (一) 06:23 (UTC)
无法认同那样附注法,我赞成在相关条目(如日本历史类的条目)写日本纪元,但应在第一次提到时括号加注西元年,不应抱着日本纪元有重定向到西元年条目这理由,因为条目内容是有可能打印或印刷出版的,这样无法显示内部链接。条目似乎译自日文维基,但不应像日文维基该条目那样日本中心。—Ellery 2007年6月25日 (一) 07:03 (UTC)

条目应该公元纪年,重要年份以括号标注日本纪元。条目现在的搞法是恶霸行为,我相当怀疑User:宫本すぐる这个人的情商。--Hawyih 2007年6月25日 (一) 07:20 (UTC)


我之前也曾留意到Hawyih及宫本兄曾有一些冲突,不单是Hawyih,连我进行编辑也遭宫本兄回退。后来我透过MSN向宫本兄,得出的结果如同Hawyih所说的“令人吃惊”。拉丁语系版本的近代日本军舰文章是不会用年号的,以公历取代年号,是国际化的决定。--Wrightbus × WrightRail ~威铁高速~ (お客様サービスセンター) 2007年6月25日 (一) 07:41 (UTC)
那么楼上各位有什么高见,可以在条目talk page内作示范?但像Wrightbus上一次的编辑绝不能接受。--すぐる@武蔵×長門有希 2007年6月25日 (一) 09:59 (UTC)
连这种事情都会变成争论点实在很令人无力,难道就不会同时把两种纪年方式都写上去不就得了?更妙的是,连日文维基中的主文部分都只有以西元年份作为记录,只有后面这个舰长列表是日本纪年,可见连日本人都不认为‘只写西元纪年是绝不能接受的事’,既然连日本人对这种事都不是很坚持,为何中文维基上要为了这种事争吵?不怕被日本人笑吗?—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6月25日 (一) 10:33 (UTC)
感谢大象兄,我觉得大象兄的做法很合适,我其他条目亦会参考这个作法。--すぐる@武蔵×長門有希 2007年6月25日 (一) 10:53 (UTC)

个人觉得公历是大家共同的标准,理应使用,但喜欢加上日本纪年就以括号或伊势号战舰的方式列示吧!Stewart~恶龙 2007年6月28日 (四) 03:34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条目的国家模板该不该加注英文名?

近日,我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条目的国家模板中,国家名称下面老有人喜欢加注英文名,我认为这两个政府还不至于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吧?而一般而言,国家模板中国家名称是使用本国官方名称的,所以,没必要加注英文,不知大家的意见是什么?—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7日 (三) 09:42 (UTC)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大部分其它国家条目里国家模板的国家名称都放中文呢?和英文条目一样,很多都有英文名称(其实这也是相应国政府对外使用的官方外文名称)。按照你的说法,那在英文条目中,没有把英语作官方语言的国家的条目里面的英文名称也都要删掉咯?!我可是从来没有听说国家模板中国家名称只限官方语言,否则人家怎么知道“United Kingdom”就是“联合王国”?这个,你所“认为”的观点,似乎很不符合逻辑吧……?!—Gzyeah 2007年6月27日 (三) 18:13 (UTC)
您忽略了一件事,这里是中文维基,因此模版上的国家名称都有放中文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这里是呜啦啦语维基,那么就应该在模版上放呜啦啦语的译名,而非中文,这样才合逻辑!—泅水大象 讦谯☎ 2007年6月27日 (三) 20:08 (UTC)

仅使用当地的官方语言即可。—Isnow 2007年6月27日 (三) 11:17 (UTC)

我觉得既然是百科全书,无妨加入英文名阿,这也是条目本身的一个内容吧。—人神之间摆哈龙门阵 2007年6月27日 (三) 13:42 (UTC)

仅加入英文的话是违反中立性的。—Isnow 2007年6月27日 (三) 14:21 (UTC)
可以考虑加入藏语蒙古语状语和维吾尔语,英语不用考虑了因为不是官方正式语言。—Ksyrie(Talkie talkie) 2007年6月27日 (三) 20:56 (UTC)
嗯!这个提议真的很好!人民币上就有5中文字,而且,这5中文字是中国官方认可的文字哦!—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8日 (四) 03:04 (UTC)
以前一直有语言平等的诉求,而且也为了NPOV,因此不仅国家template只用该国语言名称,其他infobox也是这样处理的。例如人名、地名等。现在似乎大家都忘了这个事情。以上面讨论来说,加入英文真的是违反中立,如果要加上英文,也应该加上法文、德文等,或者至少加上联合国的官方语言吧?否则为何英语独大?因此在这里建议,对于人名、地名、出版物等,在infobox中的标题请使用该事物所处国家,或该事物本身所使用官方语言的写法,非中文事物一般不要加入中文标题,非英文国家事物不要加入英文标题(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需要另外讨论)--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8日 (四) 07:33 (UTC)
另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官方语言只有中文吧?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似乎从来没有作为官方语言过,只是地区性/族群性语言。人民币上的几种语言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用中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几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中国民族众多的代表,并没有官方语言的性质。而且中国的各个少数民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语言,如果真得把这些加上去,估计要有几十种语言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8日 (四) 07:38 (UTC)
若各族语言列为官方语言的话,则政府所有的文书、公告、出版品及法律条文等都要有各族语言的版本。—Ellery 2007年6月28日 (四) 13:23 (UTC)

那请问像是韩文或是日文那些无法看懂的文字是不是需要标罗马拼音?—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28日 (四) 07:40 (UTC)

这里是中文维基百科,只需要加入中文和当地官方语言
  • 不需要“考虑加入藏语蒙古语状语和维吾尔语”
  • 不需要对“那些无法看懂的文字是不是需要标罗马拼音”,当地官方语言不是罗马拼音
Isnow 2007年6月28日 (四) 08:12 (UTC)

赞成Isnow和书生的看法!—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8日 (四) 10:27 (UTC)

很感谢各位朋友的批评和指教,我已经删掉中华民国朝鲜韩国之国家信息表格内的英文名称,并在国家模板中"国家名称"一项增加了说明。—Gzyeah 2007年6月28日 (四) 18:39 (UTC)
谢谢大家的指示,但是我看很多跟日文相关的文章,几乎都一定会有罗马拼音,有些地名在当地官方语言并不使用汉字的也都会被硬翻成中文,不知道那样作法是不是可以?—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28日 (四) 13:04 (UTC)
这个讨论只是针对infobox中的标题,其他地方使用还是应该用中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8日 (四) 13:23 (UTC)
请问像是埼玉市这条目右边的那个算不算是infobox?还是只有国家的infobox才不能加英文?—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28日 (四) 14:48 (UTC)
我是支持对日文加罗马拼音的,毕竟很多人都懂英文,加上罗马拼音有助发音,而且日文有日本国规定的罗马拼音写法,拼音也是日文的一种。不过韩文我就不知道了。--Jnlin讨论2007年6月28日 (四) 15:52 (UTC)
同意Jnlin,现在的日文infobox很好啊,罗马拼法还可方便排序,况且在日本也是通用的。至于说日文中不用汉字的地名等,在我们中文wiki出现自然应该翻译成中文(要照顾不会看日文假名的读者),但是括号里面可以标注原文方便查证。----Vincivinci 2007年6月29日 (五) 02:35 (UTC)
不赞成在infobox里面使用罗马拼音,但应该在正文内容里面加入。—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9日 (五) 03:15 (UTC)
明白了国家中不可以使用英文,就像日本也没有在infobox有写上英文,但是其他的日文城市infobox或是日文条目却都有日文模板或是日文罗马拼音,这些就只限制国家infobox不能有英文。—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30日 (六) 04:01 (UTC)

条目中能否插入诗词歌赋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有编者在《红楼梦》、《三国演义》、鲁迅等条目中插入诗词歌赋作为题头,对此我表示反对。我认为,诗词这种格式,是非常主观性的、个人化的文体,不适合百科全书的格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正规百科全书会不会在三国演义这个条目里横空插入一首诗词。诗歌原文如果在条目中出现,也应该以学术性的文体加以介绍,而不应该横空插入。希望社区对此能有共识。—鸟甲 2007年8月9日 (四) 09:06 (UTC)

以下是我和霍枯燥他的讨论页上的相关讨论:

霍兄,您在三国演义安史之乱等条目中都加入了大量诗词歌赋,我不同意您这种做法,这是百科全书,应坚持学术性,加入诗词则文学色彩太强,而且加入哪首诗词也完全没有标准,希望您能认同。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我会送交互助客栈寻求共识。谢谢。—鸟甲 2007年8月8日 (三) 07:36 (UTC)

三国演义的词是罗贯中写小说时选择的本来就有的开篇词,出自杨慎,已和三国演义连成一个整体,读三国演义不知道这个的恐怕没几个。安史之乱确实有些难办,但我希望类似情况处理起来考虑一下以下的个人意见:
  1. 加有“诗史”地位的诗词只局限于历史类事件历史类人物的文章。另外,关于诗人骚客和其代表作品的条目,也应允许加其1首代表作。
  2. 在历史类事件或历史类人物的文章中,加1首有“诗史”地位的诗词应该是可以的,1首也不能加有些违背中文的文化传统(毕竟中文的传统强项在诗词),但具体加哪1首可以有争论,有争论时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准。
  3. 我迄今为止最多一篇历史文章加3首,3首以上我认为就肯定太多了。既然有观点认为3首也太多,这个我看也可以讨论一下。如果可以加诗史的话,到底是以加1首题头诗为上限,还是2首(题头诗+结局诗)为上限安史之乱我从前加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题头,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结局。这在文化界也都是有代表性的。。--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01:26 (UTC)

除非是介绍这个诗歌或者诗人的条目,否则我反对在条目中使用任何诗歌。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正规百科全书会不会在三国演义这个条目里横空插入一首诗词。杨慎的那个开篇词如果要出现,也应该以介绍的方式在正文中以百科的语言提及,而不能横空插入。诗词这种格式,是非常主观性的、个人化的文体,不适合百科全书的格式。希望您三思。我马上将把这个问题提交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鸟甲 2007年8月9日 (四) 09:00 (UTC)

鸟甲 2007年8月9日 (四) 09:06 (UTC)

我也反对在百科条目的题头里插入诗词歌赋等内容。—长夜无风(风语者) 2007年8月9日 (四) 10:11 (UTC)
  • 不赞成加诗歌。
  • [OT]to 鸟甲:{{quote}}模板使用了参数1,所以有=号的内容请在前加“1=”限定。另外,维基对<blockquote>有限制,不在乎语义时,你可以用{{cquote}}等模板。 fdcn  talk   — 2007年8月9日 (四) 18:42 (UTC+8) —
同意,条目开头的诗词和名言摘录对条目的中立性是一个破坏。给人感觉好像对条目进行了定调。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9日 (四) 13:16 (UTC)

鲁迅的情况的确不妥,因为那首诗的褒扬意义太浓。但一种说明式的题头,对于特别重要而复杂的人物,倒是不错,譬如

“哲学家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世界,而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卡尔·马克思

这句话可以被认作是马克思一生的哲学乃至学术思想的根本与核心,是对马克思学术理念的最好浓缩,不是价值判断,故并无什么褒扬或贬低——不晓得这种方式能否为大家所容忍。--Hawyih 2007年8月9日 (四) 17:55 (UTC)

反对。虽然这已经不是诗词歌赋了,但仍然不妥。用马克思本人的这句话来作为对他的概括,非常不客观,非常不中立,非常不专业。你可以在介绍马克思的思想的时候引用这句话,前面还要加上“马克思认为……”,但作为条目题头,则是不能容忍的。—鸟甲 2007年8月9日 (四) 18:13 (UTC)
反对没关系,但“非常不客观,非常不中立,非常不专业”这话说得也太幽默了,像是讲相声;我怎么觉得是为了语言上弄个排比,生硬凑的这么三个词,有点无的放矢。“哲学家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世界,而问题是如何改变世界。”这句话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立足点,并不过分。问题只在适不适合出现在题头。--Hawyih 2007年8月9日 (四) 20:27 (UTC)
好吧,我是说相声,能逗您一乐我很高兴。我说的很清楚,您要是想引用这话来介绍和总结马克思的思想,完全没问题,我的原话是:“你可以在介绍马克思的思想的时候引用这句话……”我反对的是把它作为题头,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当作题头,争议太大。这句话是反映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但他还有很多语录,涉及无产阶级革命政治经济学等等,凭什么说这是一句最能反映他的立场?您要引用多少语录作为题头?而且,放在题头意味着什么?只是意味着马克思说过这话?还是说条目编者认同这句话?马克思说过这话,完全可以在正文中出现,作为严谨的百科全书,题头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存在,开头有的只应该是简介段。另外,希望不要把这个话题衍深得太远,这里提出的是的问题。—鸟甲 2007年8月9日 (四) 21:29 (UTC)

在条目上方放一些名人名言没有还不至于“非常不客观,非常不中立,非常不专业”:

  • 这些话已经署名“--鲁迅”“——卡尔·马克思”,是这些个人的名言,部分反应了他们自己的想法
  • 这些语句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中立性和维基编者的中立性无关
  •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也没有中立性问题

有问题的只是在条目A中使用B的评论,如安史之乱。—Isnow 2007年8月9日 (四) 20:54 (UTC)

这是说条目安史之乱中使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论有问题?正史类的《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大量评论(一般用“赞曰”),如果这都不能进入维基百科,有点说不过去。--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23:26 (UTC)
请大家翻翻任何一部严肃的百科全书,看看有没有在条目上方用诗词歌赋作为题头的。如果在条目A中使用B的评论有中立性的问题,那么在条目A中使用A的评论则更有中立性的问题。难道署名就没问题了?那在安史之乱中也署名杜甫之类的怎么就有问题了呢?用作者本人的诗词歌赋作为该人或该作品条目的题头,完全、绝对不中立。百科条目本来就是站在第三人视角介绍的,如果把条目本人或本作品的诗词歌赋作为题头,那是想反映什么?说明什么?这种过于文学式的写法不符合学术文章格式。—鸟甲 2007年8月9日 (四) 21:12 (UTC)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正规百科全书会不会在三国演义这个条目里横空插入一首诗词。” 这个我认为正规百科全书介绍三国演义这个条目时都会介绍罗贯中选的开篇词的正规出版社印刷的《三国演义》全有这个开篇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介绍。所以我觉得也许应该在如何加这种诗词上讨论一下,而不是不许加。也许正文里加几句如“杨慎的《临江仙》被选作《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内容见右栏”这样的介绍为好。关于安史之乱的诗史可以同样处理,只要不搞成横空出世,有点铺垫就可以了,毕竟白居易和杜甫关于安史之乱的诗史已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分,说是个人化的文体似乎太贬低他们了,正文里加些常识性的介绍应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23:22 (UTC)
另外,我觉得周树人的诗词离权威中立尚有明显距离,我不想介入这方面的讨论。但如诗圣杜甫的诗歌,则很难认为“绝对不中立”、“不符合学术文章格式”,即便杜诗真的不中立,那也是可以放入维基的Wikipedia:可靠来源(因为其历史权威性),所以有争论的是怎样加的问题,而不是不能加的问题。--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23:34 (UTC)
我想我说的已经非常清楚了,我讨论的就是如何加这种诗词歌赋,而不是不许加。我一向支持可以在正文中以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语言加以介绍(比如焚书坑儒中结尾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坐井观天结尾有毛泽东的一首诗,那种格式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但不赞成方在题头,那个位置是给全书定调子,而诗词是非常不学术性的文体。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当然有这个开篇词,但那出版的是小说原作,不是百科全书条目!请区分清楚这一点。鸟甲 2007年8月10日 (五) 05:35 (UTC)

在正文中以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语言加以介绍是比较妥当的。但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学术语言”可以包括{{cquote}}这样的引用,竖排的文言原样(即这些诗词的原始形态,古作者并不用横排)其实就是一种更接近原样的quote。--霍枯燥 2007年8月10日 (五) 06:24 (UTC)

题头诗的方式,我觉得也不能一概否定。关于各大诗人的条目,选一首其代表作题头是合适的(具体哪一首题头倒是可以讨论)。对于历史事件,为避免非中立表述,同意将题头改为正文介绍。--霍枯燥 2007年8月10日 (五) 07:02 (UTC)

补充一下何谓“有些人物条目开头会放置该人物的名言”,例如:孟德斯鸠。--百楽兎 2007年8月10日 (五) 07:12 (UTC)

我还是认为,题头放名言,要慎用,但不禁用。这种做法虽然与传统百科全书相违,虽然我一向支持编纂方式向传统百科全书看齐,但此处我觉得作为一种特例也未尝不可。《三国演义》的我看了,觉得过去放的效果很不错,并不影响条目的中立性。--Hawyih 2007年8月10日 (五) 09:39 (UTC)

呵呵,诗那么排版可不是为了你复制的。--Hawyih 2007年8月10日 (五) 11:55 (UTC)
请看一下苏轼的《寒食帖》,史实以保存为原样为上,加入用今人眼光所作的解释是不妥的,因为再过个一千年,到时候习惯可能又不一样了;以当时的观点,若以某个特定时段的后人的解释为准,则不伦不类。另外直排并不影响鼠标粘贴,只要你按古文的习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移动鼠标即可。--霍枯燥 2007年8月10日 (五) 23:22 (UTC)
(!)意见:我觉得直排是不是美观性大于实用性?毕竟所有其它内容都是横排,突然冒出一段直排的,显得很怪。既然横排已经是普遍的共识,为什么还要费神去弄直排呢?编者输入也麻烦,读者看起来也麻烦。--尖尖的鹿角 (留言) 2009年1月27日 (二) 15:18 (UTC)

我来自首(不是故意晚来,是被挡在客栈外,不得其门而入):在中,我见到条目中有‘直至北宋时期,人们才把上述盛酒器专称为尊。’就随手把北宋欧阳修的一句词加进去,补充说明宋人的确称之为尊。 中国古时文史哲不分家,评论看来都像作文比赛作品(举例:过秦论)。我认为条目中既能引今人之评论,没道理不引古人之评论。古人的评论要用诗词来表现,那也只好原文照录。当然引用多少很可以讨论,但不必一刀切。67.103.245.50 2007年8月11日 (六) 00:48 (UTC)

关于在条目中独立使用单书名号〈〉的问题

书名号条目中可获知,大陆使用书名号的时候必须嵌套使用,也就是单书名号必须放在双书名号以内。但是目前我却看到很多条目(例:激流中国的一个修订版本)是单独使用的单书名号。在书名号一条目中,写到“台湾在使用书名号时,有时可以在并非嵌套的情况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单书名号”,因此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样的,大陆的不单独使用单书名号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台湾人看到文章使用双书名号(或引号)时,他会将之修改为单书名号;但当大陆人看到单书名号时,他也会将之修正为双书名号……因为双方都有理,这更有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拉锯战,而对维基不利。因此在此提请社群讨论,应该在格式手册中如何进一步规定书名号的使用,形成让使用简体和繁(正)体的维基人都能够接受的方案。以下是几点不甚成熟的提议:

  • 第一种方案:抛弃大陆的做法,采用台湾的写法;
  • 第二种方案:如果台湾能够接受大陆的写法,那么也可以采用大陆的写法;
  • 第三种方案:使用繁简转换的单向转换功能,可以把单书名号转换成双书名号,但此种方法太过僵硬,甚至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 第四种方案:如果双方都认为应该使用自己的写法,那么可以创建一个模板来专门处理该问题,如{{书名号转换|文章内容}},当然模板名字可以简短一些(如一个英文字母“b”),以便于使用。

请大家针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5日 (一) 14:14 (UTC)

大陆采用的标点规范是必须在双书名号或双引号内才可以使用单书名号和单引号。第一种方案显然是不可行的,否则是强制大陆中文用户抛弃自己国家明文规定的规范书写方式,有碍Wiki中立性。第二种方案,估计台湾用户也一样不能接受,虽然在台湾并无相对应强制性规范。第三、四种机械转换的方案,则简体中文用户再也见不到单书名号,繁体中文用户再也见不到双书名号。 我提第五种方案,保持现状,先到先得,所有用户尊重其它地区的中文使用习惯。单书名号、双书名号在不同地区可以被分别接受,则Wiki用户必须都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Msuker 2007年11月5日 (一) 16:01 (UTC)

这要依据原文来判断,如果原文是繁体字并使用单书名号则应予以保留,否则可视为破坏。把简体字的双书名号改为单书名号也应视为破坏。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1月5日 (一) 21:11 (UTC)

也可以考虑做转换,但须注意原则上应该进行手工转换,自动转换是不行的。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1月5日 (一) 21:22 (UTC)

支持先到先得,全文用一个标准。自动转换太危险。--Alexcn 2007年11月6日 (二) 16:12 (UTC)
支持统一为第二种方案。--minghong 2007年11月6日 (二) 17:07 (UTC)

按照第四种方案做了两个模板(因为〈〉对应的大陆用法有时为《》有时为“”),分别为Template:书名号转换Template:篇名号转换{{书名号转换|我的理想}}可显示为(请手动切换状态查看):

《我的理想》

{{篇名号转换|[[37年人]]}}可显示为:

Template:篇名号转换

实现还是蛮简单的,但是五个字的模板是不是有些复杂?我想应该可以用一些比较简短的字符来替换,如有好的建议,请提。—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6日 (二) 20:02 (UTC)

据我查到的大陆用法,书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电影名使用的双书名号《》,电视节目使用双引号“”(不过也有赞成使用《》的,如这里,不过大陆的高考只认“”)。但这两种情况在台湾都是用〈〉。所以说用“书”和“篇”或者“Article”和“Book”来区分都不是很恰当。—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8日 (四) 08:21 (UTC)

我个人反对用模板解决,这种对双方阅读并无太大影响的小情形,应用先到先得就可以了。— fdcn  talk   — 2007年11月8日 (四) 20:57 (UTC+8) — 2007年11月8日 (四) 12:57 (UTC)

(+)支持--别硬性规定。winertai 2007年11月10日 (六) 06:53 (UTC)

“但这两种情况在台湾都是用〈〉。”←不见得,参见这里
其实我觉得维基百科自订自己的标准就好了,因为现实生活中陆港台对《》〈〉的使用应该都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吧。--百楽兎 2007年11月8日 (四) 13:38 (UTC)

中国是有严格执行的标点规范的,直接使用〈〉就是错的,语文考试可以扣分。—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4:09 (UTC)

维基只承认中文的公共规则,单一国家和地区的规则及其的语言考试不能影响维基。— fdcn  talk   — 2007年11月8日 (四) 23:41 (UTC+8) — 2007年11月8日 (四) 15:41 (UTC)
这条规则是谁定的?请提供相关方针和指引的链接,不要信口雌黄。—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5:55 (UT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4.15.3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中文维基难道想通过任何途经,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用户违反自己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那还叫中立?—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6:09 (UTC)
请注意,我说的一直是维基的惯例!如果你说的成立,维基用繁体字岂不是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而不能使用了?这里称台湾为中国华国,是不是也因违反大陆的新闻政策而说明维基不中立?另提醒你注意一下态度。—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2:03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04:03 (UTC)

我个人觉得使用字符转换的方式可以实现两全其美,因此我才动用模板来解决此种问题。谁人都希望维基百科能尽量向完美靠近(尽管我们都知道,完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希望这个问题最后可以达成两全其美,即便它的过程不甚完美。—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8日 (四) 16:19 (UTC)

我在想一个问题,英文维基有没有把color和colour两个单词做成一个模板呢?模板的难处是让编辑者平白增大了编辑的难度,而双单书名号我不认为是什么问题。—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2:03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04:03 (UTC)

不妨先澄清各地语言规范或使用习惯,再考虑解决对策。

单独使用情况

  • A. 《论语》
  • B. 〈论语〉

大陆:只允许A。台湾:?港澳:?其它地区:?

嵌套使用情况

  • A. 《〈论语〉新注》
  • B. 《《论语》新注》
  • C. 〈〈论语〉新注〉
  • D. 〈《论语》新注〉

大陆:只允许A,BCD俱为错误用法。台湾:?港澳:?其它地区:?—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9:42 (UTC)

下面这个例子不知道大陆如何标示:“露易丝又在著名的《美国自然科学家》杂志(The American Naturalist)发表一篇〈七弦鸟的研究〉。”
我觉得如果只有大陆的规矩最硬,而且大陆用户也全力奉行的话,那么专设转换模板供大陆用户使用应该就足够了。--百楽兎 2007年11月9日 (五) 01:05 (UTC)
现在,我的意见比较清晰了。为了某一地区的的规定而不是为了解决该地区人群阅读障碍,就单项进行增加复杂度的做法不可取,否则以后这样的事例多不胜数。至少对我这大陆人而言,看到〈美国自然科学家〉这样的用法没有任何的理解障碍。—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2:03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04:03 (UTC)
大陆的用法为:“露易丝又在著名的《美国自然科学家》杂志(The American Naturalist)发表一篇《七弦鸟的研究》。”—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9日 (五) 05:09 (UTC)
大陆没有“篇名号”的说法,只有书名号。凡是可以用书名号的内容,一律用双书名号。单书名号唯一允许出现的情况是在双书名号之内。
这规定对不对,好不好,是否对其它地区用户造成阅读障碍,根本没有关系。作为中文Wiki用户,不能也不应该提议公开违反一个重要中文使用地区正式语言文字规范的方针、指引等。非大陆用户不必遵守这一规范,但是秉中立性原则至少应该尊重、承认这是某地区的语文规范。大陆用户也不必遵守(因为中国法律没有对个人提出任何相关法律义务),但是同样必须尊重本地区的规范,而不是以个人喜好批评甚至鼓励Wiki社群与之对抗。这种有明确政府性文件规定的事不是一个或者几个或者几百个自称“大陆人”的Wiki用户就能够改变的。百科的中立,本身就要承担沉重的负担,不是所有认为不好、不合理的东西都能加以改变。否则,Wiki也就不叫百科,叫真理论坛算了。
而且从可查证角度来说,大陆的这一规范在几乎所有的ISBN出版物中都严格执行。随手翻了十几本大陆最近十年内出版的书的前言、作者介绍等,没有发现任何一处违规。报纸、网络等也基本完全按照此规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十六条,中国公民有权对任何违反国家语言文字规范的汉语出版物提出“批评和建议”,所以实际上任何违规情况基本都会被“改正”。—Msuker 2007年11月9日 (五) 09:43 (UTC)
对不起,你所述的都构不成维基的义务,可查证也只是对条目内容的约束而非格式的约束。再请你注意一点,这是中文维基,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维基,这里发生纠纷的解决只能在整个中文语言的环境下讨论。请勿离题。—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8:09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0:09 (UTC)
我觉得讨论的范围偏离了初衷。用政府的规定在这里是说不通的,因为维基百科是位于美国的服务器,因而维基百科不必遵守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的任何规定。但是,从对中文书写的习惯和对语言严谨的要求来说,就必然要让这种写法适应于所有的中文阅读者,而不是单独某一个群体。诚然,接受大陆教育的读者也许不会对〈〉产生疑惑,但如果有一些严谨的读者(比如语文教师、小学初中乃至高中生)会不会因此而认为维基百科是一个不严谨的地方呢?尽管维基百科在大陆被封锁,我们也不能以此为理由而拒绝适应潜在的大量大陆读者的习惯。况且,上维基来查资料的学生,会不会因为我们使用标点的不严谨,而受到误导呢?—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9日 (五) 10:24 (UTC)
PhiLiP兄,你认为大陆看到这里书名号不严谨,这隐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认为非双书名号是一个错误。事实上,这个“错误”只是在大陆的中文环境中才成立,如果维基在这里承认这是一个错误而做出规定,这才是真正的不中立(对其它地区而言)。维基也没有正字、规范用语义务(虽然维基要努力做到自身规范)。我的意思是,维基必须容纳各个中文地区的现实,虽然维基在这容纳过程中,事实上违反了某一地区的规定规范,但这不损维基的客观中立,因为维基并任何暗示该规定规范是错误的。
我了解你用模板来解决的用心。但是我反对,这对编辑者带来的门槛提高了,仅仅是为了这个并不影响阅读的在某地区违规(这也不是维基的义务)。如果这一次这样解决,就会有更多的同类问题也要求这样高代价的解决,比如两岸的文献引用规范并不相同,是不是也要做一个模板让两方都看着“合乎规范”?这样编写者动辄为每一个小的格式、规定就要查找相应的模板来套用来满足各地区的规定。还是一句话,中文维基是服务于中文的公共规范,这里先到先得就可以了。—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8:48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0:48 (UTC)
那么可以不对编辑者硬性规定使用这种模板,而是如繁简转换的{{NoteTA}}那样鼓励使用,甚至还可以不鼓励,不反对——全靠编辑者自己的选择。这样我们可以避免以反破坏的理由来处罚那些互相进行修改的编者——因为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这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9日 (五) 11:03 (UTC)
嗯,是的。这样应可以减少纠纷。
我还是稍觉模板还不能完全解决此问题,并且代价太大。比如大陆《七弦鸟的研究》台湾-{〈七弦鸟的研究〉}不一样,但《美国自然科学家》两岸都一样,还有嵌套书名的问题,还有用冒号的问题,最终会发现要求每一编辑者都要了解对方的规范并根据该名称篇名、文章、剧本、作品才可以确定用那一模板。这还不如用人工转换,这里还是用维基解决过度转换的老办法好了,每一个维基人都可以用他知道的书名来编辑,由了解这些差别的人来手动转换,对后者来说,-{zh-hans:《;zh-hant:〈}-七弦鸟的研究》-{zh-hans:》;zh-hant:〉;}-比使用模板还简单。—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8:48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0:48 (UTC)
中文Wiki在语言文字上的义务显然包括不公开违反、鼓励违反任何主要中文使用国家和地区的语文规范,否则就有伤中立原则。所以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绝对不能迫使大陆的用户只能使用单书名号、单引号等。—Msuker 2007年11月9日 (五) 11:49 (UTC)
我应该已经和Fdcn达成共识了^ ^。虽然-{zh-hans:《;zh-hant:〈}-七弦鸟的研究-{zh-hans:》;zh-hant:〉;}-单对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有些复杂,但我承认在理解上要比两个不同的模板好。因此,除非使用模板的名字能够明确地对各种情况加以区分,否则我不再坚持套用模板的做法。但是我依然坚持-{zh-hans:《;zh-hant:〈}-七弦鸟的研究-{zh-hans:》;zh-hant:〉;}-的写法。—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9日 (五) 12:33 (UTC)
可以考虑在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一节中增加“书名号”一节:
在中文维基百科中对出版物统一使用统一使用全形的“《》”和“〈〉”,不得使用半角的“«»”和“<>”,非中文出版物名也应当采用中文书名号(注:以前有过争议,是否在非中文下采用其原文的出版物格式,如英文的斜体、俄罗斯的«»)。由于中文各地区对单双书名号的规定不一致,冲突时应当用手动转换补全,不得简单地替换原书名号。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21:15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3:15 (UTC)
嗯,我想既然歧异主要在于篇名,而这类问题的出现机会也不算非常多,手工转换应该足够了。--百楽兔 2007年11月9日 (五) 14:18 (UTC)
(+)支持如此增加“书名号”一节。—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9日 (五) 15:43 (UTC)
(+)支持Fdcn的意见。--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11月10日 (六) 08:47 (UTC)

已增加Wikipedia:格式手册#书名号一节,将上次投票和这次讨论的共识写入。对于外文出版物的首次括号引用的格式,由于没有取得共识,不做强制规定。— fdcn  talk   — 2007年11月20日 (二) 01:27 (UTC+8) — 2007年11月19日 (一) 17:27 (UTC)

增加中文相关内容

维基“质量标准”链接到此“格式手册”。既然是条目质量标准,就不应只限于格式。建议增加一些中文条目编写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指导,比如某些条目里外文太多,或一些不符合中文习惯的说法或用法,比如上面讨论的“中文使用斜体”的问题。—大维 (留言) 2009年1月22日 (四) 09:27 (UTC)

是否可以用模板:Cquote把引用的那段话框起来?

引用《芝加哥格式手册》的。

请大家帮忙翻译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英文维基的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已有156KB,而Wikipedia:格式手册却只有22KB。现已将英文版的内容复制至Wikipedia:格式手册/temp,请大家帮忙翻译。--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5月14日 (五) 16:32 (UTC)

但是中文和英文的格式本来就完全不同吧?关于符号、书名等等。--- [.Z]是个超没性格的人|正在努力成为维基小正太 --- 2010年5月15日 (六) 01:21 (UTC)
也不是完全不同啦,还是有不少规则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版本的。--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5月15日 (六) 10:48 (UTC)
中文版的部分内容也是社群讨论出来的,修订的时候要注意--百无一用是书生 () 2010年5月17日 (一) 03:21 (UTC)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版面无关,已由Kuailong于2010年6月18日 (五) 06:27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