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郡,中国古郡名。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南,留坝县、勉县以东,干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
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复名汉中郡。建安后辖境屡缩,北周时只有今陕西省汉中、南郑、城固等市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唐朝天宝、至德时,曾改梁州为汉中郡。魏、晋、南北朝时为梁州、北梁州治所。东晋、南朝时,曾侨治秦州及其所属郡县于此。
秦朝的汉中郡
行政区划
据王蘧常在《秦史》中的考证,秦汉中郡辖县可考者有:
郡守
西汉的汉中郡
行政区划
据《汉书》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有户101570,人口300614。领县12:
西汉太守
东汉的汉中郡(汉宁郡)
行政区划
据《后汉书》记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有户57344,人口267402。领县9:
东汉太守
蜀汉的汉中郡
行政区划
综合钱仪吉及杨晨《三国会要》的记载,领县实际有7:
郡守
- 魏延(219年─227年),后迁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 吕乂(231年─234年),由巴西太守转任,后改任广汉太守。
- 王平(234年─?)
- 常闳,后主时,不知何时。
两晋十六国的汉中郡
行政区划
郡守
南北朝的汉中郡
行政区划
郡守
唐朝的汉中郡
行政区划
天宝元年(742年)改梁州置汉中郡。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下辖南郑县、城固县、褒城县、西县(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金牛县(今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大安驿)、三泉县(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乾元元年(758年)汉中郡复为梁州[2]。
郡守
注释
参考
- 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9787532528158
- 杨善群补,《秦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ISBN:9787532538607
-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93年4月,ISBN:666671995-6
- 班固,《汉书》,鼎文书局,1986年,ISBN:5550230127
- 范晔,《后汉书》,鼎文书局,1979年,ISBN:5550230135
- 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文津出版,2008年1月,ISBN:9789576688515
|
---|
关中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河北地区 | |
---|
淮汉以南 | |
---|
待考 |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说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栏。下划线者为 前221年秦代的36个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以其最后使用的名称为准,并在()中注明曾用名称。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汉 炎兴元年( 263年)、孙吴 天纪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证的郡、国。标“*”者为曾置后废的郡、国。标“#”者为特殊政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西晋 建兴四年( 316年)(此前已沦陷者列出沦陷前的名称)及东晋 义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国。带#者为《晋书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体字者为西晋所废置的州、郡;下划线者为东、西晋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国,取最后使用的名称(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于史无记载其封国何时被撤销,其封地在西晋末的建置仍按“国”处理),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东晋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淮南地区 | |
---|
淮北地区 | |
---|
河南地区 | |
---|
江汉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巴汉地区 | |
---|
蜀中南中地区 | |
---|
|
|
|
|
---|
江表地区 | |
---|
沅湘地区 | |
---|
岭南地区 | |
---|
位置不详 | 新蔡郡(内史575-589) | 晋熙郡(内史575-589) | 巴东郡(内史586-589) | 临江郡(内史586-589) | 新兴郡(内史583-589) | 岳山郡(内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齐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后梁 广运元年(586年)、陈 祯明二年( 588年)的实州、实郡。下划线者为南朝所设置的侨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称不同的郡,取最后使用的名称,并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开国郡公的封地分别括注“内史”、“相”及其设置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