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红十字会
成立时间 | 1950年7月12日 |
---|---|
类型 | 人道援助 非营利组织 慈善团体 |
地址 | |
产品 | 人道主义救援 |
服务地区 | 香港[1] 全世界[2] |
会员 | 363支制服团队,合共13,000人 [3] |
重要人物 | 何骥(会长) 刘楚钊(主席) 苏婉娴(秘书长) |
收入 | 10.62亿港元(2022/23年度经常性总收入)[4] |
支出 | 10.08亿港元(2022/23年度经常性总支出)[4] |
志愿者数 | 25,840 [5] |
目标 | 保护生命 关怀伤困 维护尊严[6] |
网站 | https://www.redcross.org.hk/ (英文及繁体中文) |
香港红十字会(英语:Hong Kong Red Cross,缩写:HKRC),是香港成立于1950年的一个慈善团体,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在香港的代表组织,积极推动社群,本着人道理念与志愿服务精神,竭力保护生命、关怀伤困、维护尊严。自1976年起在香港依据《香港红十字会条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法例第1129章)成为法定团体运作[7][8]。
根据国际红十字会规定,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属会作为代表,并必须建立在独立国家的领土之内[9]。香港红十字会成立时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它便成为英国红十字会的分会。当时香港红十字会又称为“英国红十字会(香港分会)”[10]。1990年起,香港红十字会由英国红十字会一个海外属会升格为与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同级的分会,享有高度自治及自主权[8]。
因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红十字会与英国红十字会的制度联系改为与中国红十字会联系,其他情况类似的香港国际志愿组织亦作出相应改变[11]。1997年4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发出公告,确认香港红十字会于1997年7月1日起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分会,公告列明:
“香港红十字会作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的地方分会,它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法律,自行制定或修改香港红十字会的章程,负责处理会内一切事务,包括内设机构、行政决策、运作模式、人事任命、资产管理、服务内容与方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不应用于香港红十字会。”[12]
香港立法会于2000年6月正式通过《1999年法律适应化修改(第17号)条例草案》为香港红十字会在新政治环境下的高度自治提供法律基础[13][14]。
红十字标志在全球被认为是帮助、保护和救济的象征,具有法律地位,使用红十字标志受到《日内瓦公约》和《香港红十字会条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法例第1129章)所保护[15]。红十字会标志在和平时期具有标明性用途,用以表示有关人员和组织按国际红十字会原则及宗旨运作。在冲突时期,标志具保护性用途,向冲突各方标示受《日内瓦公约》保护的人员与物品,包括医疗人员、设施和运输工具等[16]。今时今日,国际冲突日益减少,最常见的冲突发生于国家执法部门与其公民之间。联合国现正商讨可能的共识作法 (Working Protocol),透过进一步延伸《日内瓦公约》的涵盖范围,加强保障医疗人员及平民在国内冲突中的权利[17]。
历史
由于1949年中国政局发生变化,香港人口激增到200万人,其中一半为新移民。同年英国红十字会派员访港,获当时的港督葛量洪同意设立香港分会,主要负责为其他分会提供查询渠道及组织救济来自中国的难民的服务[18]。香港红十字会于1950年7月12日正式成立,由当时的医务卫生总监出任主席,直到1952年得到防痨会的协助借出地方才有正式的办公室。
早期工作
香港红十字会通过红十字会的国际网络协助因战乱而失散的家庭寻找亲属,同时帮助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流落在亚洲地区的难民遗返原居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期间香港红十字会将食物及药品运到日本给获释的战俘,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红十字会与中国红十字会协议,由香港红十字会于中港边境递交食物及生活用品的物资包裹给被扣的外籍人士,这项于每月15日及30日运送包裹的人道服务直到1979年,在最后一名被扣人士获释后才告结束。
1952年成立捐血服务部,在香港邮政总局三楼每星期共三晚为预约的捐血人士抽取血液。同年11月在亚皆老街九龙医院提供同类服务,收集到的血液送到九龙医院及玛丽医院储存。
自1953年香港红十字会开展将从外国捐赠的衣物进行分类、贮藏及分派的工作,协助社会福利署的备灾及救灾后勤工作,同年的石硖尾大火经香港红十字会派发的棉被及衣物高达18万件,受惠人数约44,000人。
1954年由一群美籍妇女组成的义工队停止为荔枝角医院服务,香港红十字会遂填补是项服务,聘请一名专责教师在荔枝角医院开办一间医院小学,令病童可继续学习。1956年在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成立第一队红十字会青年团。
中期工作
1957年香港红十字会乔迁到面积约1,000平方呎位于中环皇后大道香港汇丰总行大厦的新会址,而旧址已经于1979至81年内被拆卸重建,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免费提供,象征香港红十字会踏入新阶段。1959年成立流动眼科诊所。
1962年闹水荒而实施四天供水一次的制水措施,同年7月香港发现霍乱疫症,政府重开尖沙咀漆咸道检疫隔离营,而尖沙咀隔离营现已重建为香港科学和历史博物馆,香港红十字会负责照顾营内被隔离人士之衣物供应及福利。同年9月台风“温黛”袭港,受灾人数高达46,000多人,在风灾翌日即展开救济工作,在1周内为15,000多名无家可归的灾民服务。期间一度出现物资不足,需要英国总会空运5,000张毛毯到港及拨款在港采购物资。同年在观塘开办“雅丽珊郡主儿童安置所及学校”,为残障儿童(主要是患小儿麻痹症)提供教学及住宿照顾。直到1965年医院学校服务已扩展到7间医院。
位于金钟夏悫道的“柏立基夫人红十字会总部”(Anne Black Hong Kong Red Cross Headquarters)在1965年10月正式启用。1966年在慈云山新区第47座翼楼成立“慈云山红十字会学校”,是获政府津贴的全日小学,同样为残障儿童而设立。而在大口环的“肯尼迪中心”于1967年启用,为弱能儿童及青少年安排综合教育及训练课程,亦提供住宿。1968年在慈云山新区第21座开办伤残青少年宿舍,同年大屿山“石壁渡假营舍”启用。
1969年香港红十字会成为香港公益金会员机构。位于大口环的“玛嘉烈戴麟趾红十字会学校”则于1973年投入服务,同年流动捐血车投入服务。
越南船民
1975年越战结束,政权易手,引发大规模的逃亡潮。5月丹麦货柜轮“嘉娜马士基号”(Clara Maersk)载来首批共3,743名越南船民到港。香港红十字会组织一支50人的队伍为暂栖军营的船民提供服务。当1979年美、英等多个西方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国际公约,在英国政府代表的同意下,香港成为“第一收容港”(Port of First Asylum),无条件收容越南船民。滞港而未及被外国收容的越南船民日益増加,5月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要求香港红十字会接管“北启德难民营”,于8月1日正式接管,随即由禁闭羁留中心转变为开放式收容中心,越南船民可出外工作。同时扩充“北启德诊所”成为医疗中心,提供门诊及收容患重病的越南船民留院治疗。直到1987年3月1日才彻出“北启德难民营”,将管理责任移交基督教励行会接管,而原址部分设施已移交予明爱家庭服务接管[来源请求]。
赞助人、会长及主席成员
- 赞助人:李家超先生,GBM,SBS,PDSM,PMSM
- 副赞助人:董赵洪娉女士,JP
- 会长:何骥先生
- 主席:刘楚钊医生,GMSM,MH,JP
- 副主席:曾韵雯女士、袁汉荣先生,PMSM
- 义务司库及财务委员会主席:袁鲲涛先生
- 审计委员会主席:邹均贺先生
- 管治委员提名及发展委员会主席:冯文珊女士
- 会员及义工发展委员会主席:萧景威先生
- 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医院管治委员会主席:陈子政先生,BBS,JP
- 特殊教育及复康服务管治委员会主席:方长发先生,JP
- 备灾及紧急应变策略委员会主席:萧粤中医生
- 社区健康策略委员会主席:曾浩辉医生,BBS
- 社会凝聚及共融策略委员会主席:萧观明先生
历任主席
- Dr. Isaac Newton(1949 - 1951年)
- 杨国璋医生(1951年 - 1952年)
- Mr. K. Keen(1953 - 1954年,署理,1954年1月 - 3月)
- 杨国璋医生(1954年 - 1957年)
- 戴麟趾爵士夫人(1957年6月 - 10月)
- 黄宣平先生(1957年 - 1968年)
- 邵逸夫爵士(1969年 - 1973年)
- 郑栋材先生(1973年 - 1998年)
- 杨铁梁爵士(1998年 - 2012年)
- 罗荣生先生(2012年 - 2017年)
- 胡郭秀萍女士(2017年 - 2020年)
- 蔡永忠先生(2020年 -2023年)
- 刘楚钊医生 (2023年 - 现在 )
输血服务
香港红十字会自1952年开始推动志愿捐血(无偿献血)活动,并一直坚持志愿捐血的原则[19]。当年成立捐血服务部,首个血液收集站设于邮政总局。全年收集得逾400单位血液。由1954年至1966年间,志愿捐血人士大部分是驻守香港的英国士兵及其他过境的外国士兵,占整体捐血者64.0%至81.3%,其次为居住在港的外籍人士 [20]。当时本地华人并不热衷志愿捐血,但情况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有所转变,本地华人志愿捐血的比例渐渐上升。七十年代初期,本地居民(华人及外籍人士)捐血比例开始超过50%,当中有赖香港红十字会改变策略,主动与政府部门、社团及学校合作,向纪律部队及学生收集血液,并加强本地宣传志愿捐血的人道主义精神。另外,本地居民对捐血的态度亦由抗拒变为接受,也是比例上升原因之一,当中本地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功不可没。于1974-75年间,捐血年龄首次降至16岁,本地青少年捐血比例高达32.1%[21]。1974年,港英政府开始资助香港红十字会全面发展输血服务。香港红十字会亦进一步深入研究血液收集、化验、贮存以至分发程序等各方面的工作[22]。1981年,所有捐血人士当中有90%为本地华籍居民,这正式标志着香港的血液供应服务由受助转为自助[23]。1984年,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其位于九龙油麻地京士柏道的大楼亦开始运作[24]。
与医管局合作提供输血服务
为配合本地公共医疗服务管理的改革,于1991年,香港红十字会与医院管理局签定协议,把收集和处理血液和血液成分工作的管理和监控,连同相关的物业、设施和运作,转交并指派予医院管理局负责[25]。香港红十字会提供输血服务的开支得到医院管理局恒常资助。根据香港红十字会的年报所示,2014至2019年度输血服务占香港红十字会的年度开支(不计算海外赈灾及发展工作)约为45.1% 至58.4% [26]。中心现时隶属九龙中联网[27]。根据《医院管理局条例》第13(2)(b)条,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必须成立其“医院管治委员会”[28],即是现时的“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管治委员会”,以监察服务的管理。该委员会属于医管局架构内,成员由医管局和香港红十字会提名出任[29][30],主席须由医管局委任[28],医院管理局首席执行官(或其代表)及医院行政总监为委员会当然成员[31]。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由政府资助,医管局负责掌管及管理,中心的人员均直接受雇于医院管理局[32]。根据医管局2018-2019年报,输血服务中心共有480名全职人员[33]。除行政管理外,输血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亦由医院管理局负责[34]。香港红十字会没有参与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日常运作及人事管理,但透过义工及社区网络协助招募志愿捐血人士[35]。
挑战
血库存量受周期性及结构性因素影响。每年冬季,由于流感病患增加,医院对血液需求上升,而流感亦令合格的血液数量下降,因此血库于冬季一般较为紧张。另外,香港人口逐渐老化,除了一般贫血病人、手术及孕妇分娩外,更多长期病患者需要输血服务。在香港学制改革下,中学再没有“中七生”,符合资格捐血的中学生数目大减[36],令捐血人数不时低于每日1,100人的目标。另外,近年受社会气氛影响,不时有社会人士呼吁杯葛捐血。这些因素为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带来考验[37]。2014-15年至2018-19年度期间,捐血人数及捐血数量皆呈下降趋势(见表一)。中心不时因应血库存量不足呼吁香港市民捐血。2017年,中心曾九度发出“血存量严重短缺”的紧急呼吁,更用上“严峻”、“下降至警戒水平”、“极度短缺”等字眼[38]。
年度 | 捐血人数(人) | 血液(袋) | 男 | 女 |
---|---|---|---|---|
2014/15 | 167,794 | 255,609 | 52% | 48% |
2015/16 | 169,438 | 259,489 | 51% | 49% |
2016/17 | 169,932 | 254,367 | 48% | 52% |
2017/18 | 165,087 | 248,218 | 52.6% | 47.4% |
2018/19 | 142,603 | 219,948 | 54.2% | 45.8% |
2019/20 | 145,262 | 221,919 | 52.3% | 47.7% |
急救服务
香港红十字会本着人道、公正、中立等原则提供救助,“不因国籍、种族、宗教信仰、阶级和政治见解而有所歧视,仅根据需要,努力减轻人们的疾苦,优先救济最有需要的人”,而且“在冲突双方之间不采取立场,任何时候也不涉及参与政治、种族、宗教或意识形态的争论”[40]。急救服务是香港红十字会的核心志愿服务之一,香港红十字会的义务急救员为团体、公司机构、学校、多个大型活动(如大型体育赛事及游行)等提供急救服务。2014年“占中事件”期间,香港红十字会金钟总部连续提供76天急救服务,义务急救员日夜轮流当值,为香港红十字会单次最长急救服务纪录[41]。2017年6月起,急救服务制定一套急救服务标准行动程序,并设立急救员数据库,以便有需要时能有系统地动员,更有效地回应社会需要[42]。
辖下部门及其他服务
总部
青年发展服务
- 制服团队
香港红十字会自1956年开始推动红十字制服团队的工作,最初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经历多年后,以青年人为对象的制服团队已增至三种,包括供小学生参加的少年团、针对中学生的青年团及让十七岁以上人士参与的成人团,另外亦有供长者参加的耆英团。
香港红十字会少年团(Junior Unit, JU)一般附设于小学和青年中心,部分分区总部亦有举办公开团,供学校未有开设红十字少年团的学生参加。会员年龄约由8岁至12岁。
香港红十字会青年团(Youth Unit, YU;1996年及以前称为Cadet Unit, CU)一般附设于中学和青年中心,分区总部亦有举办公开团,供学校未有开设青年团的学生参加。各青年团由香港红十字会的5个分区总部,按地区各自统筹。会员年龄由12岁﹙或满11岁的中一学生﹚至17岁。
香港红十字会成人团(Adult Unit, AU)附设于香港5个红十字会的分区总部,会员年龄由17岁起。
香港红十字会耆英团(Elderly Unit, EU)一般附设长者中心,由红十字会总办事处负责统筹。年满50岁而认同红十字精神的人士可申请入团。
依不同地域,分由五个总部管理,每个总部再细分各区,由全职和义务职员负责统筹团队活动;而耆英团则由红十字会总办事处负责统筹。每年定期举办的周年活动有大会操、急救比赛、护理比赛、最佳服务主题计划比赛、世界红十字日、社区健康推广、国际交谊活动等。下列是各个总部及其分区列表:
- 港岛总部(HKID)
- 东区一、东区二、湾仔区、中西区、南区
- 西九龙总部(WKD)
- 九龙城北区、九龙城南区、深水埗东区、深水埗西区、油尖旺南区、油尖旺北区
- 东九龙总部(EKD)
- 观塘东区、观塘西区、黄大仙区、慈云山区、将军澳区、调景岭区
- 新界西总部(WNTD)
- 葵青一区、葵青二区、荃东区、屯门一区、屯门二区、元朗区
- 新界东总部(ENTD)
- 沙田南区、沙田北区、大埔区、北区
成人义工队:成人义工队是香港红十字会另一种志愿服务的队伍,但不设制服。成人义工队也是一个途径让热心人士参与义务及人道工作。
医护服务部
- 社区健康教育
- 急救训练
香港红十字会提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认可的急救证书课程;开办其他不同种类及形式之急救课程(如心肺复苏法证书课程、基本急救课程等)及急救讲师培训课程。每年开办逾1,000班急救课程,报读人数约30,000名,培训出的合资格急救员约11,000名。
“红十字急救通”移动应用程序(已取消)
2014年8月香港红十字会推出移动应用程序“红十字急救通”,是首个中文繁体字版的国际红十字急救移动应用程序。这免费程式可于App Store及Google Play下载,内容涵盖21项日常急救情景,以及17类常见灾害及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应对。内容既符合国际红十字会急救标准,又配合香港实况,更正港人常见的急救谬误,逐步指示应急步骤,兼配以短片及动画示范讲解,简单易明。加上所有内容均为预载,可随时离线阅读;又与紧急热线999整合,可在程式中随时拨打999求救。[43]
- 健康护理训练
香港红十字会致力培育有志者服务于伤困、患病及残疾人士等。透过多元化的护理课程,提升本港护理质素。课程对象主要是职护理人员,有意投身长者护理工作的人士,病患者亲友或照顾员及社会人士。
国际及赈灾服务部
香港红十字会提供以下服务:
- 紧急赈灾
- 灾后重建
- 备灾及发展
特殊学校及宿舍
香港红十字会本着人道精神,关怀身体弱能及伤病学童,提供全人教育,培养其尊重生命的价值,俾能克服困难,尽展潜能,建立尊严及自信心,融入社群,达致丰盛人生,对社会作出贡献。
香港红十字会在1954年率先创立位于荔枝角医院的香港首间医院学校,亦创下了国际红十字会办学的先例。
- 医院学校
香港红十字会医院学校辖下共有25间服务单位,附设于全港20间医院内,大部分来自各医院儿科病房,亦设有精神科班,让患有精神科疾病未能入学的儿童有机会接受教育 [44]。
- 港岛区
- 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根德公爵夫人儿童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玛丽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玛丽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 赞育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 九龙区
- 新界区
- 仁济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屯门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屯门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 北区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威尔士亲王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将军澳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红十字会学校
- 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 葵涌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 青山医院红十字会学校(精神科)
- 家居教学,为在家休养的病童提供教学服务
- 特殊学校
香港红十字会于1960年代开始先后开办4所为身体弱能的学生而设的特殊学校,“慈云山红十字会学校”于1989年因慈云山区重建而与“雅丽珊郡主红十字会学校”合并。
- 香港红十字会肯尼迪中心(香港大口环道15 - 17号),于1967年建立。
- 香港红十字会玛嘉烈戴麟趾学校(九龙黄大仙牛池湾平定道东10号),1973年在大口环成立,于2004年迁往牛池湾。
- 香港红十字会雅丽珊郡主学校(九龙观塘复康径8 - 9号),于1962年落成启用,是全港首间身体弱能儿童学校。
复康服务
香港红十字会顺利宿舍位于观塘顺利邨,于1981年成立,前身是1968年在慈云山开办的“伤残青年宿舍”。
顺利宿舍的服务对象为15岁或以上的中度智障人士,提供16个女性宿位和22个男性宿位。服务费用按照社会福利署所厘订的准则收取。申请住宿者需经社工转介往社会福利署作登记。
顺利宿舍提供住宿及膳食服务、生活技能和工作训练、个人及小组辅导、义工服务、康乐及社交活动,和家长工作。
人道教育
香港红十字会举办多个倡导普世人道精神的活动,如“中学生最关心的人道新闻选举”、“战火人间”模拟战争体验活动及“红手日”关注童兵活动等;主办“香港人道年奖”[45],表扬社会上发挥人道精神的人士,同时借着得奖者身体力行的经历,鼓励更多人投身人道工作;并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合办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46],让法律学生参与,提升学生关注国际人道议题,加强他们认识国际人道法,并从多角度探索人道法则的实际应用。
社区关怀服务部
香港红十字会社区关怀服务部于2013年成立,提供院友关怀服务、家居院友关怀服务、辅助行动器材租借服务及各项社区支援计划。
- “健康自家管”长者慢性病管理服务[47]
香港红十字会于2014年推出“健康自家管”长者慢性病管理服务。为让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因身体健康情况,未能前往医院或护理中心学习的长者,提供为期一年的“到户式”服务,让职员或护理人员上门先作评估、制定服务计划,并由义工到户跟进、教导及鼓励长者自我管理疾病,以提升他们管理慢性病的能力、并增强面对慢性病的正面态度及协助他们建立社区支援网络。
- 心理支援服务
香港红十字会为受到本地或海外灾难及危急事故影响的香港群众提供即时心理支援服务,减低事件引发的初期情绪及压力,并提升他们对事件的适应及应对能力。 视乎灾难或危急事故之性质,以及受影响人士之情况,心理支援服务可透过以下方式提供:
- 个人或小组心理急救
- 心理教育
- 热线心理支援
- 其他(例如外展支援)
2014年9月29日香港红十字会与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属下的危急事故小组,因应在香港发生的政改占中示威事件,启动 “心理支援服务热线”,电话号码为: 2507-7050。市民若因此事件引致情绪上感到不安、或发觉有心理不适的状况,可致电寻求协助。由香港红十字会心理支援服务义工及香港心理学会专业临床心理学家接听,为来电者提供情绪支援服务。所有义工均已接受“心理急救”的训练。[48]
- 寻人服务
香港红十字会自1951年开始为有需要人士寻找因天灾或战祸而失去联络的亲属,透过国际红十字及红新月运动的寻人网络、大众传媒、政府部门、公营及私营机构进行寻查工作,协助离散家庭团聚。
奖项
为鼓励及嘉许义工的服务,香港红十字会设有各级奖章及奖状,其中以襟绶形式颁发的包括: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勋带 |
---|---|---|
优异服务荣誉奖章 | Badge of Honour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 | |
热心服务荣誉奖章 | Badge of Honour for Devoted Service | |
志愿服务奖章 | Voluntary Service Medal |
募捐计划
- 红十字之友[49]
红十字之友于二零零九年七月成立,是香港红十字会一个每月捐款计划,支持香港红十字会各项人道救援工作。每年均会举办一系列的前线服务或活动,让捐款者以及亲友有机会透过亲身参与,进一步了解红十字会的宗旨及人道服务。目前,已有逾40,000位捐款者。
- “小红星”奖励计划[50]
香港红十字会自2013年8月推出“小红星”奖励计划,对象为0-14岁的小朋友,鼓励小朋友从小培养助人行善的良好习惯。家长捐款满港币$180,即可让一位小朋友加入成为“小红星”会员,可参与该年度各项亲子活动及义工服务。计划筹得的善款,将用作支持香港红十字会各项人道救援工作,包括本地赈灾及寻人服务、青年及义工事务、特殊教育、医护、复康及输血服务等。
- Red Square网上筹款平台[51]
Red Square是香港红十字会的网上平台,可以按自己想支持的人道服务,建立自己的“筹款专页”,然后邀请亲友在专页内捐款。现时募捐的服务项目包括“为身体弱能学童提供音乐治疗及训练”、“医疗紧急应变组”、“‘健康自家管’长者慢性病管理服务”、“与气候有关的危难事件”及“一般捐款”。
参考文献
引用
- ^ 香港紅十字會:中國賑災及發展項目.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及賑災發展項目.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紅十字青少年.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4.0 4.1 香港紅十字會:捐款用途.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義工服務網頁.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使命、價值觀及基本原則.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法例第1129章《香港紅十字會條例》. www.elegislation.gov.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8.0 8.1 吕大乐. 《山上之城: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1950-2000》.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 72.
-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 The Movement.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條例. [201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 Cross-boundary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Hong Kong 2014:15: Report on the Capacity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Hong Kong. 2016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国红十字会. 中國紅十字會公告(1997年4月15日) (PDF).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立法会. 《1999年法律適應化修改(第17號)條例草案》. 内 务 委 员 会 ( 文件 ) 1999年9月24日.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立法会. 會議過程正式紀錄 (PDF).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法例第1129章《香港紅十字會條例》. www.elegislation.gov.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法定標誌的用途. [2020-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黄静.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香港需要一把人道的聲音」. 2020年6月28日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le., Lü,; 吕大乐. Shan shang zhi cheng : Xianggang hong shi zi hui de gu shi, 1950-2000. Xianggang: Xianggang da xue chu ban she https://www.worldcat.org/oclc/47704730. 2000. ISBN 9622095283. OCLC 47704730.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山上之城,第11页 - ^ 吕大乐. 《山上之城—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 1950-2000》.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
- ^ 吕大乐. 《山上之城—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 1950-2000》.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 27–29.
- ^ 吕大乐. 《山上之城—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 1950-2000》.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 37–39.
- ^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六十週年特刊. 香港红十字会. 2012: 33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吕大乐. 《山上之城—香港紅十字會的故事 1950-2000》. 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 51.
- ^ 食物及卫生局 医院管理局. 立法會CB(2)242/14-15(07)號文件 (PDF). 立法会.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食物及卫生局. PWSC(2015-16)1號文件 (PDF). 立法会. 香港特别行政局政府总部食物及卫生局.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年報》2014-2019.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医院管理局.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 医院管理局. 医院管理局.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8.0 28.1 《醫院管理局條例》.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六十週年特刊. 香港红十字会. 2012: 18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及卫生局. 立法會PWSC180/14-15(01)號文件 (PDF). 立法会.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医院管理局.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 医院管理局.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立法会. 立法會PWSC186/14-15號文件 (PDF). 立法会. 立法会: 7–8.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医院管理局. 2018-2019 年報 (PDF). 医院管理局. : 201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年報2015-16》. [2020-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回應近期公眾對輸血服務中心事件的關注」(2020年6月28日). 香港红十字会.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01. 「捐血送私家醫院益內地富豪?紅十字會掃走流言」(2016-12-31). 香港01.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年報 2014-2015》.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唔夠血?2】血庫常告急? 恆常捐血者揭紅十字會罪狀.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年報》. [202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年報2017-2018》. 2018: 第4页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年報2014-2015》. 2015: 第7页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红十字会. 《香港紅十字會年報2017-2018》. 2018: 第67页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4-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醫院學校. [2005-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ong Kong Humanity Award 香港人道年獎. web.redcross.org.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2th Red Cross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Moot 2014. www.redcross.org.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 「健康自家管」長者慢性病管理服務. www.redcross.org.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 及 香港心理學會 就政改佔中示威事件 為市民提供心理支援服務熱線. www.redcross.org.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紅十字之友 Friends of Red Cross. web3.redcross.org.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 Hong Kong Red Cross - 小紅星獎勵計劃 Red Twinkle Star Campaign. web.redcross.org.hk.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紅十字會 Red Square 網上籌款平台. [201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