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山紀念堂 (廣州)

座標23°8′10.9″N 113°15′34.20″E / 23.136361°N 113.2595000°E / 23.136361; 113.25950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山紀念堂
(含中山紀念碑
中山紀念堂正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風中路259號
座標23°8′10.9″N 113°15′34.20″E / 23.136361°N 113.2595000°E / 23.136361; 113.2595000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31年
編號5-500
認定時間2001年

廣州中山紀念堂廣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廣州市中心越秀區內,北靠越秀山,正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辦公樓,左鄰廣東省人民政府

由來

1949年廣東省銀行發行的鈔票上印有紀念堂圖案。
廣州市工務局修築中山紀念堂的合約文件。出自彥記建築事務所。
民國年間廣九鐵路的海報,可見紀念堂在當時已是廣州的地標。
紀念堂前的草地

中山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廣東各界人士動議「籌集五十萬元,建築一規模宏大之孫中山紀念堂及圖書館,以紀念元勛」[1][2]:7。具體的募捐活動從1925年3月下旬開始。1925年4月12日,中國國民黨和廣州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大會,以當時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為首的「哀典籌備會」負責牽頭,決定建築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圖書館;並於同月13日在《致海外同志書》中系統提出,說明其主旨是「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3][2]:7

選址

籌備會最初提議將紀念堂的地址選在西瓜園的舊商團總所,即現今越秀區人民中路上的同樂路口南側原廣州市電話局地址[3]。提議公布後,社會各界對紀念堂的選址問題展開了廣泛討論。1925年4月25日,《廣州民國日報》刊載了《孫先生紀念堂地點之決定》一文,聲明「因多數人意見」,商團總所之地與孫中山無歷史聯繫,也不適宜,遂將紀念堂籌建地址改為「舊總統府」[2]:21。所謂舊總統府,是指1921年孫中山任職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時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清朝時是督練公所,民國初期軍閥龍濟光據為督軍衙署,1922年被陳炯明炸毀

1926年6月,「孫中山先生廣州紀念堂籌備委員會」成立,專責籌辦紀念堂、紀念碑事宜。

後由於為使(即中山紀念碑同軸,最終確定在附近的越井崗觀音閣遺址上建造,從而形成廣州城區舊中軸線上「南堂北碑」的風景特色[4]

建造

紀念堂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和結構師李鏗、馮寶齡設計,1929年動工,1931年落成。

建築特徵

該中山紀念堂屬於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設計師運用建築力學結構原理,將四根大柱置於四周牆壁中,用以支撐四個跨度各30米左右的鋼桁架,使之整體仿佛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

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現在,紀念堂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第一位在中國大陸舉行公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羅文亦以中山紀念堂作為演出場地。

紀念堂里近北門處一棵大約三百年的古木棉,被稱為木棉王。另紀念堂內的古樹眾多,其中還有兩棵白蘭王,每逢花期,整個紀念堂都可以聞到香味。

孫中山銅像

這尊國立中大的銅像在1954年曾被移動到中山紀念堂。

紀念堂前曾擺放過的銅像共有三尊。

現在位於中山大學南校區的孫中山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好友梅屋莊吉所贈。於1931年1月14日運抵天字碼頭,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到碼頭將其運至石牌校園(現華南理工大學)的農場暫置。在1933年11月11日國立中大建校9週年時,在石牌舉行孫中山銅像揭幕暨新校奠基典禮。中共建政後的1954年春,廣州市人民政府把這尊銅像移動到中山紀念堂的廣場上。195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辰90週年,中山大學建校32週年,銅像又由紀念堂移到中大新校園內。同時,雕像替換成由雕刻家尹積昌等人創作的孫中山全身像,所塑的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學演講時的造型,基座上刻的是孫中山所著的《建國大綱》,為水泥噴銅雕像。

1998年中山紀念堂進行大修時,這尊雕像被當局用銅翻造,這就是今天在廣場放置的孫中山銅像。而舊有銅像就移動至華南理工大學的原國立中大校園放置銅像的地方展出。而廣場上銅像的基座是在1931年落成。

事件

內部的大會堂
建築的側面

1938年6月7日和8日,紀念堂被日軍飛機轟炸,燃燒彈一處落在西台階,另一處彈片穿透建築物後牆,所幸對建築物結構沒有造成破壞。1945年9月16日,侵粵日軍在紀念堂簽字投降。

1958年1月,毛澤東董必武在紀念堂參觀並接見民眾。毛稱讚紀念堂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建造的偉大建築物。

1967年7月23日正值文革期間,發生紅旗派與主義兵(東風派)之衝突事件。

2000年3月,時任廣州市市長林樹森題字「紀念堂之夜」,當時紀念堂已經常被用作演唱會、音樂會等演出場地。

2001年7月10日,中山紀念堂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0月12日,時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參觀中山紀念堂時題字:「蘭香逸,重薝舉,華表千載存高志。」

2023年10月,中山紀念堂入選首批「廣州市古樹公園」名單[5]

免費開放

廣州市政府決定,2008年11月1日起免費開放中山紀念堂「除主體建築和歷史陳列館以外」的園區,中山紀念堂因此成為廣州首個免費開放的市屬大公園[6]

但免費開放只限於紀念堂的公園區域,參觀紀念堂內部以及展覽館仍然需購買門票,開放時間為每天早上8時至傍晚6時,而免費的園區部分則由清晨6時開放至晚上10時。惟遇重要會議和活動,則會實施臨時的封閉。中山紀念堂現時的圍牆建於1963年,此後進內一直需要購買門票[7]

修繕

中山紀念堂的維護修繕廣州自1937年開始便一直進行[8]。最近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於2023年7月10日開始,主要對屋面建築進行修補[9][10]

參考文獻

引用

  1. ^ . 轉引自《廣州中山紀念堂鉤沉》第18頁. 《募建孙中山纪念堂开会纪》. 《廣州國民日報》. 1925年3月31日: 第三版. 
  2. ^ 2.0 2.1 2.2 盧潔峰. 广州中山纪念堂钩沉.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3. ISBN 7218044573. 
  3. ^ 3.0 3.1 . 轉引自《廣州中山紀念堂鉤沉》第18頁. 《哀典筹备会议决:于西瓜园建孙中山纪念堂、图书馆》. 《廣州國民日報》. 1925年4月12日. 
  4. ^ 广州杂志-发现广州【第28期抗战遗址篇】中山纪念堂 见证侵粤日军投降历史一幕. 南方都市報新浪廣東. 2005-09-05 [2008-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09). 
  5. ^ 程景偉. 中山纪念堂成广州传统中轴线首个古树公园. 中新網. 2023-11-11 [2023-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1). 
  6. ^ 广州:中山纪念堂园区免费开放 主体建筑仍需购票. 新華社. 2008-10-31 [200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4). 
  7. ^ 嘉出版旅遊組. 《廣州地鐵假期》. 自助旅遊系列. 香港: 嘉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7月. ISBN 9628888242. 
  8. ^ 倪一靈. “吾堂中山”.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11-08 [2023-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5). 
  9. ^ 馬思泳. 7月10日起,广州中山纪念堂将迎25年来最大规模修缮. 羊城晚報. 2023-07-05 [2023-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5). 
  10. ^ 王彤. [廣州中山紀念堂完成25年來最大規模修繕工程 https://www.xkb.com.cn/articleDetail/329497}-] 請檢查|url=值 (幫助). 新快報. 2024-07-26 [2024-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7).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來源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