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文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啦啦仔和啦啦妹口頭語:Lala zai & lala mui)是一個馬來西亞俚語,用來形容過份追求潮流,但卻沒有成熟的時尚觸覺,以及表現出低俗浮夸、穿搭不適合自己風格的年輕人。[1] 一般而言,啦啦的言行舉止會表現出教育程度不高,講話經常刻意加入各種髒話,喜歡染髮、刺青、穿環和前衛潮服,並經常留連潮流商品林立的購物商場及娛樂場所,相當於香港所謂的MK文化

一般認為啦啦文化起源於吉隆坡金河廣場,即是馬來西亞最早建設的時尚購物商場。[1] 不同年代的啦啦與其時的潮流文化有連帶關係,1990年代受到香港電影的影響最大,例如《天若有情》、《古惑仔系列》等電影;200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台灣偶像劇的高潮時期,2010年代之後由韓流取而代之,啦啦喜歡模仿當代流行偶像的髮型及服飾裝扮。

「啦啦」一詞與某種海鮮相同名稱,即是蜊仔(lâ-á),但「啦啦仔」與其之間不確定是否有關係;及之延伸而來,啦啦妹也稱為「西蚶妹」(siham mui),即是螄蚶(sai-ham)。

另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金河广场过去与现在(二)·70~90年代·啦啦文化朝圣地. 星洲網. 2017-03-08 [2022-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