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奉聖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奉聖寺山門,原晉祠景清門

奉聖寺,全名「十方奉聖禪寺」,位於太原市晉祠南端。

歷史

奉聖寺本是唐朝開國功臣鄂國公尉遲敬德的別墅,唐高祖李淵武德五年(622年)奉敕舍宅創建為寺,賜額「十方奉聖禪寺」。1213年,蒙古兵攻太原時毀於戰火。元代由高僧洪智重建[1]。1950年,占據奉聖寺的一所療養院拆除寺院的全部建築。1979年,根據山西副省長兼太原市委書記岳維藩提議,在晉祠內奉聖寺原址重修奉聖寺,從各處搬遷來元、明建築精品,分別遷建為中軸線上的大雄寶殿、過殿、山門。

建築

原奉聖寺規模宏大,前後三進,東西中軸線長126米,面積4158平方米。現存建築系1980年前後遷建[2]

  • 山門:由景清門(晉祠早期山門)遷建於此。創建於元代,單檐歇山頂,高10.5米。面闊五間,進深四椽。殿頂精美的琉璃為明代燒制。
  • 過殿:由汾陽二郎廟遷來,建於元至元十七年(1280)。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
  • 大雄寶殿:由太原東山馬莊芳林寺遷來,創建於宋熙寧二年(1069年),明代重修[3]。大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八椽,高13.5米。斗拱粗大,出檐達兩米。殿內兩山及後檐牆壁畫36幅。
  • 前院:前院南北兩側碑廊中,陳列唐聖歷二年(699年),高僧什剎難陀所譯八十卷《華嚴經》。武則天為之作序。抗日戰爭時期曾藏於八里外的風峪石洞。

參考

  1. ^ 元皇慶二年(1313)王居實所撰《重修奉聖寺記》碑
  2. ^ 奉圣寺. 晉祠博物館. 
  3. ^ 清咸豐六年《陽曲縣誌》《重修芳林寺碑記》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