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特四式內火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特四式內火艇
特四式內火艇
類型兩棲車輛(內火艇)
原產地 大日本帝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44—1945年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研發日期1943年
生產日期1944年三月完成三輛樣車
基本規格
重量16.06噸(車輛)
20.06噸(貨物滿載)
長度11米
寬度3.3米
高度2.25米 (車輛)
4.05米 (包括護盾)
操作人數5名

特四式內火艇(日語:特四式内火艇 カツ)是日本海軍二戰生產的一種運輸型水陸兩用裝甲車輛。於1944年(昭和19年)正式採用,以九五式重戰車底盤並借鑒特二式特三式的經驗進行改進,全長11米,寛3.3米,高2.5米,全重16噸。

開發

該車由三菱重工開發,代號「カツ」,與其他內火艇一樣以潛艇運輸,因此發動機和電氣系統為特二式內火艇。它同樣設計成漂浮後安裝在車身上。[1]

據說基本設計是由堀本義起設計的,根據他的回憶,原型圖紙存放在吳海軍兵工廠的保險櫃後幾個月才完成的。設計可能是委託到三菱。

特四式的設計與原型車的實際時間很短,因為它開發之初與水陸兩用運輸車概念相反,可能是它會成為「龍捲風行動」的兩棲魚雷艇,以魚雷攻擊停泊在港口的美軍航空母艦,因此要求盡快投入使用。

但原定於1944年5月27日進行的龍捲風行動在5月12日被取消,因為特四式的可行性產生懷疑。特四式從潛艇起步需要20多分鐘。雖然魚雷發射試驗沒有問題,但履帶強度不足導致踩到礁石時容易損壞。此外,安裝的風冷柴油機噪音大,行動隱密性低。

雖然計劃在1944年下半年向菲律賓推進,但因運輸船發生事故或在途中被擊沉,導致特四式沒有到達現場而丟失,最終無法參加實戰。另一方面,在1944年底,計劃在內陸的車輛中增加新車,並在1945年5月之前組織10支由8輛特四式組成的「特四式突襲隊」。

特四式是配備魚雷的車輸並作為地方防衛力量,預計將用作兩棲魚雷艇。部署目的地是在小笠原群島石垣島。但由於生產延遲,計劃未能實現,特四式突襲隊的實際編隊仍為4至5個單位。

此外,對攻擊敵方登陸部隊錨地的構象進行了審查,它被考慮在沿海行動中攻擊敵艦,在美軍登陸前將人員運送到回天魚雷「伏龍」的待命點。從中省略搭載在潛艇上的能力,將生產轉移到可以增加液體燃料裝載和運輸的「二型」,以及傳統型稱為「一型」。直到1945年1月,同月採購的特四式基本預定為二型,但由於生產延誤,二型部隊真正部署存在疑問。據當事人回憶,當年生產的一型為49輛,二型僅1輛。[1]

特四式的訓練部訓位於瀨戶內海廣島縣吳市的秘密基地,在夜間進行特訓,隨著人數的增加,轉移到倉橋島的大迫地區。大約有800人訓練。

性能

攜帶魚雷的特四式

特四式在甲板左右兩側可攜帶魚雷,副武器為兩挺九三式13毫米機槍裝備在前甲板。有一種改裝版是在兩側裝備了兩挺45厘米魚雷,其中一輸配備了兩門火箭炮。[1]

特四式以人員和貨物運輸而開發,裝甲最厚只有10毫米,載貨量為4噸或40名人員。設計之初的作戰方式是夜間從近海潛艇下水,黎明前登陸,從沙灘移動到叢林樹蔭下躲避敵人的襲擊。與美軍的LVT(履帶登陸車)一樣,船體本身俱有浮力,因此不需要配備其他內火艇可拆卸的船形浮筒。車型尺寸有足夠的空間,這也是特四式以魚雷為主武器的原因。

特四式的引擎與與特二式相同,並使用相同的變速箱和轉向器。由於考慮搭載在潛艇上,因此引擎部等主要部件採用了耐壓構造。但從潛艇上發射需要20分鐘左右,如果多艘潛艇在敵方前方浮出水面,估計有很大的危險。加上車輛若在海裡載了許久,發動機便不能發動。因此潛艇指揮官板倉光馬直接反對這次行動,技術團隊也對行動表示擔憂。此外,浸水時傳動軸接頭漏油問題無法改善,容易造成位置暴露。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特四式内火艇 カツ. combat1.sakura.ne.jp. [2023-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2). 
  • 堀元美 『潛水艦 その回顧と展望』 原書房、1987年、ISBN 4-562-01855-0
  • 板倉光馬 『あゝ伊號潛水艦』 光人社NF文庫、1993年、ISBN 4-7698-2005-4
  • 北川誠司「帝國陸海軍戦車大全」『月刊アーマーモデリング』2005年5月號、大日本絵畫、2005年。
  • 桜井英樹『もしも☆WEAPON~完全版~ 世界の計畫・試作兵器』、イカロス出版、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