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道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狄道之戰
第八次姜維北伐的一部分
日期魏正元二年八月辛亥日至九月甲辰日[1]
255年9月19日—11月11日[2]
地點
中國今甘肅附近
結果 曹魏勝
參戰方
曹魏 蜀漢
指揮官與領導者
陳泰
王經
鄧艾
胡奮
王祕
彭祈
姜維
夏侯霸
張翼
兵力
遠多於蜀軍 數萬
傷亡與損失
數萬 輕微

狄道之戰,又作洮西之戰,發生於中國三國時期255年蜀漢曹魏之間,最後魏以極大的代價成功守衛狄道而告終。

序幕

255年七月,蜀將姜維決定趁魏攝政大將司馬師新亡,再一次伐魏。這次入侵的規模是姜維歷次北伐中最大的戰役之一,多達數萬人,由夏侯霸張翼等統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行政級別上夏侯霸和張翼都高於姜維,但在軍事行動時,姜維為主帥。夏侯霸是大約在249年後不久從魏投蜀,因兩個堂甥女都嫁給蜀帝劉禪,是蜀漢皇室的血親;張翼曾效力蜀漢開國之君劉備,資歷也勝過在劉備死後才加入蜀漢的姜維和夏侯霸。八月,姜維軍到枹罕,進軍狄道

魏新任雍州刺史王經當即告知上級征西將軍陳泰,稱敵軍同時從祁山石營金城三路發起進攻,建議從這些地方迎敵。王經請纓領軍在石營迎敵,建議分兵守祁山、同時部署涼州魏軍去枹罕偵察進軍金城的敵軍。陳泰認為情報不可靠,蜀軍不大可能聚集如此大軍對付王經。盡管蜀軍規模確實如此,然而魏方守軍亦不足以分兵迎擊。涼州魏軍一旦被調往他處作戰,地域陌生,故也不能盡其用。因此陳泰回覆王經,表示敵軍的規模應該不足以分兵前進,他們必須進一步分析姜維動向,魏軍得聚集軍隊以獲取完全的數量優勢。命王經進屯狄道,避免迎敵,等候援軍到來。陳泰向魏廷請求援軍,同時親自率軍向陳倉進發。[3][4]

戰役

魏軍故關之敗

王經實際沒有軍事經驗,嚴重低估了敵軍,誤以為敵軍長途跋涉後將疲倦,最好不給其休整的機會,趁早先發制人將其擊敗。王經因軍隊占有數量優勢,敵軍補給線過長而本部軍隊處於守勢沒有後勤問題,自信能完勝。因此,王經忽略了陳泰要他留守狄道的命令,反而率軍冒險出洮河上游的故關。故關在今甘肅臨洮縣北,在洮河西岸上。八月,兩軍在洮河西岸交鋒,魏軍遭慘敗:僅逃跑時淹死在洮河裡的士兵就有萬餘人,王經軍大部不知所蹤,死者數萬。[5][6]王經只得率萬餘殘部渡過洮河撤回南岸的狄道,在城牆保護下重整。[3][7][8]這場洮河西岸的戰役(也稱洮西之戰),又稱故關之戰,是姜維北伐所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勝利。雍州別駕從事彭祈出奇謀保全王經。[9]

初戰告捷後,張翼準確意識到蜀軍面臨的補給問題,建議姜維撤軍。姜維想乘勝占領狄道,憤怒地否決了張翼的建議,圍狄道。[6]王經出戰姜維的消息被陳泰得知,陳泰立即準確預見魏軍將戰敗,命騎兵馳援,親率步兵隨後,同時他亦請求增援。敗訊傳到魏都洛陽,朝廷擔憂陳泰不能單獨挽救態勢。新到洛陽的長水校尉鄧艾被任為代安西將軍,被派去幫助陳泰。[10][11]鄧艾剛離開洛陽,魏主政大臣司馬昭就派叔父太尉司馬孚關中,以為後援。[4][7][12]

魏軍迎戰蜀軍的戰略

陳泰初聞狄道圍城之事時,他相信城不會輕易陷落,但他的援軍顯然不夠,故請求增援。大多數朝臣擔心王經遭慘敗後無法堅持到援軍到達,敵軍一旦占領有城牆的狄道,將占有完全的地理優勢。他們還預言隴西四郡肯定會丟失,應當多花一些時間聚集一支規模大很多的軍隊打一場持久戰來收復這一地區,不要為了必定要輸的任務浪費資源了。司馬昭卻駁斥了這種看法,指出即使諸葛亮生前北伐時也不能占領隴西四郡,姜維肯定也不能。立即占領狄道非易事,入侵之敵很快會糧盡,故陳泰請求立即派援是完全正確的。陳泰率軍到上邽時,鄧艾胡奮王祕等率領的援軍也到了。在軍事磋商中,鄧艾指出在王經遭到了導致該地區精銳被殲的慘敗後,敵軍士氣極高,己軍士氣低落,援軍是在戰敗後倉促聚集來的,難以在當時就取勝敵軍。故明智的做法是犧牲一些當地的利益以挽救全局的利益,最好讓王經自守,等敵軍疲倦鬆懈了再發起反攻。

其他人都同意鄧艾的建議,唯有陳泰反對。陳泰推理姜維因後勤問題沒有補給以應對長期相持,利在速戰速決。王經本應該避免一開始就和入侵敵軍發生遭遇戰,等敵軍糧盡,和援軍會合後反攻。但王經正中姜維下懷趕赴戰場遭到慘敗。若姜維乘勝東進搶占曹魏重要的產谷地區,將有機會破壞關中,這將是真正的威脅。事實上,如果姜維轉向雍、涼並團結北方和西北的少數民族,甚至有望奪取之。但姜維在圍狄道上犯了嚴重的軍事失策,冒了將有限的糧食耗盡的風險。試圖奪城是最壞的選擇,準備攻城需要時間,而同時守軍卻將背城死戰以守城。因魏軍屯駐在山上的高處,具有地理優勢,在低地平原的蜀軍難以向上進攻,這將為擊退入侵蜀軍提供絕佳機會。最後,陳泰提醒部下,敵軍一旦糧盡,士氣不能持久。大家都同意了陳泰的主意。陳泰隨後兵分三路,向隴西推進,繞過姜維軍,到達狄道東南的群山。[3][4]

援軍抵達狄道

隨著狄道圍城的繼續,糧食問題開始對補給線過長的蜀軍造成損失。對姜維來說更糟的消息是,金城的魏援軍到了洮河上游,陳泰率援軍繞高城嶺,在被圍的狄道城東南的山中駐紮。幾次攻山不果後,姜維明白到因饑餓而士氣低弱的蜀漢士兵已無力擊退魏援軍;山中的魏援軍在城牆外舉烽火、鳴鼓角,和城中聯繫,守軍士氣大振。陳泰注意到儘管數量占優且士氣新振,但魏軍還沒到反攻的狀態,對此他蓄意放出魏軍計劃反攻且將裡應外合夾擊蜀軍的消息。結果姜維終因糧盡,於九月廿五日(11月11日)撤到洮河下游狄道南面的鐘堤,認敗。[5][8][10][12]戰役以魏得勝告終。王經開城門迎陳泰時誠懇地致謝,說餘糧已不足以支撐十天,如果援軍不能及時到達,該城必陷甚至覆喪一州。在重新補給狄道城並重修城壘後,陳泰與本部回上邽。[3][4]

戰後

姜維雖然無法成功攻下狄道,但斬殺數萬魏軍的耀眼功勞仍使他獲得朝廷的肯定,並在隔年正月升任大將軍,正式成為蜀漢的軍事最高統帥。另一方面雖然成功逼退姜維率領的蜀軍,但魏軍也蒙受了龐大損失。[10][11]十月,魏帝曹髦下詔命受戰各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恤傷亡將士的門戶,差賦役免一年。十一月,又下詔赦免叛投蜀者留在當地的家屬,以鼓舞士氣和挽留當地人的民心。僅半月後,曹髦第三次下詔,命陳泰、鄧艾率部於洮河中尋找魏軍士兵遺骸,與其他陣亡者同葬。此戰的損失如此慘重以至於戰後百餘日大部分陣亡者的屍體才得以妥善安葬。[7]

陳泰因精準判斷蜀軍動向成功守住狄道表現傑出,被召回洛陽升任尚書右僕射[3]司馬望繼任征西將軍一職,並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12]鄧艾不再代任,被任為官方的安西將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王經雖造成魏軍重大傷亡損失但並未被軍法處置,只是被召回京城另行任命,雍州刺史之職由鄧艾部將諸葛緒填補。[10]

參戰人員

注釋

  1. ^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2. ^ 《資治通鑑》卷七十六:八月,維將數萬人至枹罕,趨狄道。……九月,甲辰,維遁走,城中將士乃得出。
  3. ^ 3.0 3.1 3.2 3.3 3.4 《三國志》卷二十二·陳泰傳
  4. ^ 4.0 4.1 4.2 4.3 《資治通鑑》卷七十六
  5. ^ 5.0 5.1 《三國志》卷四十四·姜維傳
  6. ^ 6.0 6.1 《三國志》卷四十五·張翼傳
  7. ^ 7.0 7.1 7.2 《三國志》卷四·曹髦傳
  8. ^ 8.0 8.1 《三國志》卷三十三·後主傳
  9. ^ 《晉護羌校尉彭祈碑》
  10. ^ 10.0 10.1 10.2 10.3 《三國志》卷二十八·鄧艾傳
  11. ^ 11.0 11.1 《晉書》卷四十八·段灼
  12. ^ 12.0 12.1 12.2 《晉書》卷三十七·司馬孚傳、司馬望傳

參考文獻

  • 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編寫組《中國古代戰爭戰例選編》(第一冊),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81年 - 1984年)
  • 袁庭棟《中國古代戰爭》(第一冊),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成都新華出版社發行(1988年),ISBN 7-80524-058-2
  • 張曉生《中國古代戰爭通覽》(第一冊,西安),北京長征出版社出版,北京新華出版社發行(1988年),ISBN 7-80015-031-3 (叢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