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宅口(學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宅口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舊時學甲十三莊中下社中的角頭聚落之一,為學甲慈濟宮八選舉區中的下角區。[1] 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百福里,民國95年(2006年)02月01日臺南市升格後進行行政區域調整,將慈生里與百福里合併為慈福里,其境內有供奉保生大帝的三級古蹟「慈濟宮」,居民則以羅、謝、李姓佔多數。[2][3][4]

地理位置

今日的宅口聚落,位於華宗路即臺19號道路(在學甲境內又稱中央公路)以東的濟生路兩側。北邊約在中山路即174道路以南,東邊約到民族路,南邊到民權路,西邊則到臺19號道路。[3][5]

聚落脈絡  

宅口(Th h-kháu)其聚落位於學甲市區的東邊,乃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由來自中國福建泉州同安縣17都山邊鄉唐北社的李氏先祖李希彩,率領李陣、李填、李委、李桃和李桅等5子所拓墾的聚落,只是來臺前其中長兄李陣即於中國大陸已亡故,於是便由李陣其子捧著牌位來臺,李氏的後裔子孫將五位先祖尊稱為「五房頭祖」,氏族衍裔子孫至今約已12世。[6][5]

初到臺灣時,李氏先祖並非立即落腳宅口,是因為李姓最慢移民來到學甲,地方上所有較為肥沃的土地都已被先到的他姓先民開墾,因而只能先拓墾俗稱東勢埔仔(今山寮瓦寮)一帶,然而這一帶為低窪又地脊的鹽分地,因此宅口李姓歷代祖先初來臺的生活甚是困苦。而之所以其後會在宅口落腳定居,乃是一個傳奇故事之故,其原因為始於慈濟宮一場熱鬧的開戲之爭,李氏因故得罪苓仔寮的大老,而受附近居民之邀所以方才定居下來。[5][7]

至於聚落名宅口的由來,並沒有特別的紀載,但一般則都認為是因為此地是李氏莊園(或說住宅)的出入口之意。[3]日治時期與東竹圍合併為學甲莊第七保,終戰之後則又再各自分屬不同的村里,曾與下社二部落組成百福里,民國95年02月01日行政區域調整,又將慈生里與百福里合併為今日之慈福里。[8][4]在建莊近三百年期間,李氏後人又逐漸分支遷徙至各地,一部分後人分支遷徙至學甲區頂洲(今三慶里內)、七股永吉等地。[5]另也有部分族人與學甲後社莊民,移居位在學甲市區北郊急水溪南畔的德安寮,只是移居初始之際大多搭寮牧羊或幫人打工維生。[6][9]

交通

由於宅口緊鄰學甲鬧區,因而對外交通甚為便利,主要道路縱向有臺19號與鄰近的縣171號線,而橫向也有臺84與縣174號線。

臺19號道路在學甲境內稱中央公路,而為了紀念學甲的聞人陳華宗,因而自學甲國中起,便又稱為華宗路,道路一直南下沿著宅口聚落的東邊,經過將軍溪在此的麻豆大排進入佳里區的營頂。[8] 

至於臺84線在北門交流道離開臺61之後,向東行便進入了學甲區,至筏仔頭之後,轉東南方向直行離開學甲。沿線主要莊社有:南側的舊頭港仔、新頭港仔、德安寮山寮頂山寮、煥昌、新寮、瓦寮;北側的宅仔港。支線莊社:南側的後社、中社、宅口、下社仔;北側的西平寮、學甲寮[5]

宗教宗祠    

聚落的角頭廟為興太宮,主祀神祇是中壇元帥,其祂陪祀則是虎爺將軍。主祀神尊的金身是於乾隆年代,李家祖先奉請自大陸祖籍泉州府同安縣十七都山邊鄉唐北社。惟初駐駕之時如同學甲的一些廟宇相同,因無固定之場所供奉,所以也是輪流供奉於次年當值爐主家中,直到1974年初始由族中擔任里長的李文彪倡議建廟,並於1975年廟宇落成並起名為興太宮,同年十二月九日入火安座。歲時以中壇元帥誕辰日的農曆9月初9做為廟慶日,並且於前一日必往慈濟宮進香,作為感謝之意。[10][11]

宅口的李姓族人,於2008年在學甲東郊的中華路東郊田間建有2樓式「隴西宗祠」(「隴西」為李姓堂號),宗祠的一樓設為族人活動中心,而李氏先祖神龕則設在二樓,每年在冬至前的週日會舉行祭祖儀式,並且在祭典後餐家族會都擺設宴席讓族人聚會,通常也都席開有30餘桌。[11] 

產業

由於宅口位於學甲鬧區的西側,不僅緊鄰慈濟宮以及學甲市場,同時也是屬於鬧區的一隅,來往人潮頗多又加上外來的遊客,因此此聚落多以開店與商業為主,是屬於商業型聚落。[4]

聞人

李賜端(1926 - ) 

出身於宅口,以梅軒、靜園主人等為筆名,於昭和18年(1943)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師資班,之後任教於臺南縣西港國民學校。大戰結束後,又調任學甲國民小學、東陽國民小學教師、主任等職務。為臺灣書法學會永久會員,並也任臺南縣書法學會常務理事。其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縣、省、地方等的美展,以及文教機關邀請展、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展藏,作品榮獲中日文化交流展文部文教委員長獎、市長獎、金牌獎。[12][13]

1975 年自東陽國小退休後,又受邀出任天仁工商職校文書組長,直到 1996 年因一場車禍於是便辭去職務在家休養,曾與書友松軒王英雄、竹軒陳秋野等書法家並稱為「歲寒三友」。因自幼便開始習字且擅長行書,2012 年年初文友於學甲慈濟宮為其舉辦「86 書法詩作回顧展」,同時為其出版專集。[11] [14]

李伯元(1936 -)

出生於臺南白河的一個小商人家庭中,其後並於學甲宅口成長。1955年自屏東師專畢業,分派到臺南縣將軍鄉苓和國小任教,當小學老師後之後開始真正學畫,只是小學任教二年後,為求自繪畫基石的充實與成長選擇繼續進修,於是辭去工作並進入省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繼續深造並學習更為深入的學理與實務。[15][16]

1961年於臺灣師大藝術系畢業,其後分發到桃園縣南崁初中執教一年,接著去服預備軍官役,分發到海軍陸戰隊曾守高雄左營海防三個月,這段期間他利用閒暇到高雄市區學習法文,幾經教學單位的輾轉後,1988年由高雄大仁國中教師退休後,前往美國紐約法國巴黎開拓藝術視野,並一度定居於巴黎,從事油畫創作,其作品特色「外觀奔放熱情,內在含蓄內斂」。[17][11] 

在旅外約20年左右的時光後,最後選擇落葉歸根回臺落地生根,兼作書法創作並習佛有年,惟僅寫「大字」,不同年代有不同力道與意趣。回臺之後,目前隱居於學甲的三角仔,過著自在無拘無束的休閒生活,現今李氏有如塵囂中的閒雲野鶴。[17][11]

軼事傳說   

關於宅口李陣等五兄弟定居學甲,是有一段因緣典故,話說當年有一日兄弟五人慾出門辦事,其原先目的地是下營,只是路過學甲時適逢大廟(即慈濟宮)正要上演戲劇酬神,兄弟們覺得難得有機會看大戲,五人便索性駐足在學甲看完戲再行出發辦事。不料此時戲班的鑼鼓聲卻遲遲未響,大家等了一段時間然戲卻始終不上演,於是就等不及的詢問廟公,然而得到的答案卻是說:「要等苓仔寮莊的大老點戲啦!」,原來,戲名還要等待苓仔寮莊的大老來指定。此時,五兄弟大表不悅,便強行要求廟方開演大戲,並揚言其後果由他們(五兄弟)來負責。不久之後苓仔寮莊的大老坐著牛車姍姍而來,在到將軍溪畔時便遠遠聽到演戲的鑼鼓聲,大老深感不受尊重憤而折返。只是過了不久,一群來自苓仔寮的壯丁硬漢來勢洶洶亟欲為大老出氣,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與李家兄弟爭吵後一言不合,兩方竟然大打出手,後來苓仔寮人負傷而逃!從此之後苓仔寮大老也不再執意要指定戲碼了。就因此事件,李家兄弟在當地人勸說下,便定居於宅口下來予以保護學甲莊頭,雙方並立下條件,便是不必輪值慈濟宮的爐主頭家。[8][9]

參考資料  

  1. ^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2. ^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018-09-14 [2024-08-07]. 
  3. ^ 3.0 3.1 3.2 黃,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4. ^ 4.0 4.1 4.2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學甲區公所. 
  5. ^ 5.0 5.1 5.2 5.3 5.4 姜, 天陸.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6. ^ 6.0 6.1 黃, 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 ISBN 978-986-03-5211-5. 
  7.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南縣鄉土史料. 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269–305. ISBN 9789570265828. 
  8. ^ 8.0 8.1 8.2 陳, 桂蘭.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9. ^ 9.0 9.1 戴, 文鋒(主編).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10. ^ 興太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8-07]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黃, 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12.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李賜端題聯拓本-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4-08-07] (中文(臺灣)). 
  13. ^ 典藏資訊.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14. ^ 陳, 益裕. 南瀛人物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136. ISBN 957-00-2650-2. 
  15. ^ 李伯元畫展 南大香雨書院展出. Yahoo News. 2022-07-25 [2024-08-07] (中文(臺灣)). 
  16. ^ 黃文樹. 活水源頭-李伯元的書畫世界 (PDF). 美育: 50-61. 
  17. ^ 17.0 17.1 美無定相–鹽分地帶藝術家李伯元畫展. 臺南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