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德國國家象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菲利普·維特(Philipp Veit)對德國和德意志人的擬人化身——日耳曼妮婭(繪製1834年至1836年之間,收藏施泰德藝術館

德國國家象徵是代表德意志人民(Deutsches Volk)和德國Deutschland)的符號、標誌、圖像、思想和概念,體現對國家的認同感。[1] 德國某些傳統的象徵符號,例如:橡木會與德國人民的某些美德聯繫在一起——對於中世紀的條頓人而言,橡木是不朽和堅貞的象徵,這種品質從那時就經常與德國人的性格聯繫在一起。

其他某些標誌與國家社會主義政權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意志國防軍納粹德國海軍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使用的黑十字;以及納粹最高統帥部授予的鐵十字勳章,與佩戴國外的其他勳章相比,佩戴這些勳章受到更嚴厲的差別對待,因為歐洲二戰結束之後,德國法律禁止佩戴擁有納粹十字記號的鐵十字勳章,除非佩戴者抹除有關符號。

還有其他象徵符號,例如:帝國之鷹演變的聯邦之鷹

國旗

德國國旗

德國國旗由三個相等的水平條紋組成,顏色為黑、紅、金(Schwarz-Rot-Gold)。[2] 這面旗幟的起源不明,據推測靈感來自對抗拿破崙軍隊的自由軍團的制服顏色,或者取自神聖羅馬帝國的旗幟,其中包含這些顏色。

1848年3月9日,隨著德意志邦聯舉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黑-紅-金被正式採用為聯邦旗。1866年普奧戰爭之後,普魯士王國領導北德意志邦聯採用黑-白-紅三色旗,取代成為聯邦旗。黑-白-紅也成為1871年德意志統一德意志帝國國旗,並使用到1918年。1933年,納粹德國也曾使用過黑-白-紅旗。

20世紀納粹德國戰敗以後,黑-紅-金於1949年5月23日重新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採用。此前,這面旗幟曾被德意志邦聯(1848年至1866年)和威瑪共和國(1918年至1933年)使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於1949年至1959年間使用黑-紅-金旗,然後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東德使用一種變體旗幟,其上疊加社會主義政權的標誌。

國徽

德國國徽

德國國徽起源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不同符號英語Coats of arm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因拿破崙戰爭而解體,曾經屬於帝國一部分的德意志諸邦失去「帝國之鷹」(聯邦之鷹是單頭,與神聖帝國傳統的雙頭鷹不同)。

德意志帝國時期,金鷹再次被視為民族象徵,其設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以及1930年代納粹德國成立時,經過若干修改。

1950年,西德制定現在使用的國徽,由托比亞斯·施瓦布(Tobias Schwab)於1926年設計,源自威瑪共和國國徽;它當時被稱為「魏瑪之鷹」,當西德將其定為國徽以後,被改稱為「聯邦之鷹」,這個名稱一直保留至今。[3]

聯邦之鷹出現在許多官方文件、軍隊制服、政府建築物的正面、硬幣護照及德國體育聯合會的運動T恤;有時,它也被印製在德國國旗,儘管這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聯邦之鷹的變體
聯邦總統徽章 聯邦參議院徽章 聯邦眾議院徽章 聯邦憲法法院徽章 聯邦內閣徽章

國歌

《德意志之歌》是德國的官方國歌,歌詞由奧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馮·法勒斯萊本英語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於1841年創作。[4] 作曲是約瑟夫·海頓,曲譜最初於1797年作為一首弦樂四重奏作品,1952面被定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歌的旋律。[5]

約瑟夫·海頓的曲譜受到洛倫茲·利奧波德·哈什卡作品《天佑吾皇弗朗茨》的啟發,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而作的頌歌中成形。同樣的樂譜後來成為奧匈帝國國歌,旋律保留但歌詞不同。

歌詞最初共有三節,但前兩節與國家社會主義政權有聯繫,隨著西德成立而被壓制,官方認定的國歌歌詞是第三節,以目前的國家格言開頭: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統一、正義和自由!

最後以「祖國綻放」結束: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綻放,我們的德意志祖國!

黑十字

聯邦國防軍徽章

黑十字(Schwarzes Kreuz)或橫十字(Balken Kreuz)是德國的軍事徽章,曾被普魯士陸軍聯邦國防軍使用,最初源自條頓騎士團[6] 條頓騎士團使用的是白底黑十字,這個標誌於1190年確立,以區別擁有其他顏色的騎士團。十字代表基督的十字架,表明該騎士團忠於基督。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使用經過修改的黑十字,以避免與原始黑十字混淆,尤其是避免因與納粹的聯繫而引發聯想。黑十字還被用於創立一種德國勳章英語Orders, decorations, and medal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鐵十字勳章,因為該勳章由鐵製成,並採用黑十字形狀。

1806年,條頓騎士團被拿破崙解散後,這個標誌開始被普魯士採用,繪製在普魯士的軍旗,作為榮譽和軍事象徵;鐵十字勳章由此而來,最初使用在普魯士軍隊,作為獎勵在戰鬥中表現優秀的官兵。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建議將其作為普魯士的象徵,並委託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設計最終版本。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這個標誌被用來標識帝國海軍艦艇,以避免混淆。

鐵十字被授予北德意志的非普魯士士兵,並成為德意志帝國軍隊的象徵;後來,伴隨著帝國的抵抗和德意志軍隊的榮譽,逐漸成為國家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軍隊會在德國坦克上繪製白色十字,但在波蘭戰役後期被換成白邊黑十字,這是因為白十字容易被敵人從遠處識別,破壞部分偽裝效果。

鐵十字勳章

騎士鐵十字勳章,飾有橡樹葉英語Oak leaf cluster和交叉的劍

鐵十字勳章(Eisernes Kreuz)是普魯士王國及後來德國的軍事勳章,因英勇行為或指揮軍隊有功績而頒發。自從1945年5月開始,鐵十字勳章就未曾頒發,並且僅在戰時授予。

鐵十字勳章是一種軍事勳章,但在某些情況下,也授予履行軍事職責的平民。例如:阿道夫·希特勒曾將一等鐵十字勳章授予試飛員漢娜·瑞奇,另外只有兩名女性獲得過此榮譽。

鐵十字勳章源自黑十字,而黑十字是條頓騎士團的象徵。自1870年以來,這個設計就是德意志軍隊(現為聯邦國防軍)的象徵。

帝國之鷹

第二帝國紋章

帝國之鷹(Reichsadler)是在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時期使用的鷹徽。

是德國古老的紋飾,納粹德國使用帝國鷹作為象徵以前,威瑪共和國曾將「魏瑪之鷹」作為徽章。納粹德國時期,帝國鷹與帶有國家社會主義風格的卐字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到與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聯繫的標誌。

1949年以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使用類似設計的紋章,但名稱為聯邦之鷹(Bundesadler)。

國家化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日耳曼尼亞,日耳曼尼亞明顯比和平時期的其他形象,表現的更加好戰

日耳曼尼亞是德意志民族的擬人化身,通常與浪漫主義1848年革命有聯繫,儘管這個形象後來也被德意志帝國使用。她擁有一頭紅金色長髮,通常被描繪為揮舞查理曼大帝的劍——喬伊斯之劍,有時還佩戴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身穿盔甲,手持中世紀風格的盾牌,盾牌上繪有金底的黑鷹形象。

1871年以前,她通常會攜帶黑-紅-金旗,類似於現在的德國國旗;1871年至1918年期間,她攜帶德意志帝國的黑-白-紅旗。

橡樹

橡樹的葉子和橡實

橡樹是德國的國樹,廣泛視為力量和強壯的象徵。[7] 19世紀初以來,德意志民族就將橡樹與他們的祖國聯繫起來,刻在德國貨幣、勳章及節日慶祝活動的圖案。

橡樹葉英語Oak leaf cluster被用作德國勳章的顯著標誌。二戰期間,騎士鐵十字勳章與橡樹葉被頒發,其中7,313名騎士十字勳章佩戴者,有882名獲得橡樹葉;二戰結束以後,之前頒發的鐵十字勳章可以被獲獎者佩戴,只要將納粹標誌替換為橡樹葉。聯邦國防軍英勇榮譽十字勳章英語Bundeswehr Cross of Honour for Valour是為非凡的勇敢行為頒發的軍事勳章,使用一種風格化的雙橡樹葉形狀的裝飾。[8]

此外,它還出現在德國芬尼,2001年推出歐元就被用在德國歐元硬幣的正面。

國家地標

德國的國家地標是代表德意志、全體德意志人民的象徵,尤其是在擁有這些建築物的首都柏林,包括:布蘭登堡門德國國會大廈勝利紀念柱

布蘭登堡門

布蘭登堡門夜景

布蘭登堡門不是凱旋門,而是通往當時「新柏林」的通道。它位於柏林市中心,是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象徵,柏林歷史上的許多重要事件,都與布蘭登堡門密切相關。

布蘭登堡門坐落在巴黎廣場,位於菩提樹下大街的盡頭,標誌著大蒂爾加滕公園6月17日大街的起點;附近還有國會大廈波茨坦廣場

國會大廈

德國國會大廈是聯邦議會的所在地

國會大廈位於柏林米特區蒂爾加滕,曾經是德意志帝國議會威瑪共和國議會的所在地,其正式名稱為「帝國國會大廈大會場」(Plenarbereich Reichstagsgebäude)。1994年兩德統一以來,每五年在此召開聯邦大會選舉德國總統;1999年起,這裡成為德國聯邦議會(Bundestag)的會議場所。

1894年,國會大廈建築完工;1933年,被一場未完全查明原因的火災摧毀;二戰後期,在柏林戰役成為人民衝鋒隊蘇聯紅軍激戰的場所,並遭受嚴重損壞。1960年代進行緊急修復,目前的外觀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設計。

勝利紀念柱

勝利紀念柱頂端是勝利女神維多利亞的雕塑

勝利紀念柱位於柏林大蒂爾加滕公園,是為紀念普魯士奧地利帝國聯軍於1864年第一次王朝戰爭戰勝丹麥

1874年紀念柱完工並揭幕時,普魯士已經在七周戰爭(1866年)戰勝奧地利帝國,並在普法戰爭(1870年-1871年)戰勝拿破崙三世統領的法蘭西帝國;因此,這座紀念柱也用來紀念這另外兩場勝利。

勝利紀念柱最初建在國會大廈前方,但在納粹德國時期遷至現址,並在二戰柏林戰役結束後保存下來。

國慶日

1990年10月3日,當黑-紅-金旗在國會大廈前升起時,成千上萬的民眾聚集在現場

德國統一日是現在德國的國慶節,定於10月3日。這是聯邦政府於兩德統一後規定的法定假日,目的是紀念西德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

另見

參考資料

  1. ^ Symbols of State. German Bundestag (英語). 
  2. ^ The Federal Flag. German Bundestag (英語). 
  3. ^ The Federal Eagle. German Bundestag (英語). 
  4. ^ Rüger, Jan. Heligoland: Britain, Germany,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North Se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37. ISBN 9780199672462 (英語). 
  5. ^ The German National Anthem. German Bundestag (英語). 
  6. ^ Balkenkreuz: why the Germans are the emblem of his army did cross Nicholas. ilawjournals.com. 24 March 2020 (英語). 
  7. ^ Oak as a Symbol. Venables Oak. [26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5 May 2013) (英語). 
  8. ^ Stiftungserlass des BMVg vom 13. August 2008 (PDF). Bundeswehr.de. [2011-10-26] (德語).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