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戰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戰車主題

德國虎式戰車
德國虎式戰車

戰車,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戰車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戰車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戰車一般裝備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戰車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戰車/直升機飛彈)以及數挺防空(高射)或同軸(並列)機槍。戰車大多使用旋轉炮塔,但亦少數使用固定式炮塔。戰車主要由武器系統、射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戰車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更多資訊

刷新

精選條目

四號戰車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戰車。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戰車協同作戰。在三號戰車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戰車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戰車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四號戰車逐漸成為裝甲師裝備的主力車種。此時的四號戰車的素質比盟軍大部分戰車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戰車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戰車,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戰車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戰車或其改造型。四號戰車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戰車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戰車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裝甲戰鬥

克羅加提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戰役中發生的一次騎兵衝鋒戰鬥,發生於1939年9月1日波美拉尼亞克羅加提的一個小村子附近。波軍沿著普魯士東鐵路自丘涅希(Chojnice)7公里處,以騎兵攻擊德軍步兵營。在攻擊途中,波軍騎兵受到附近德軍裝甲運兵車的機槍攻擊,被迫撤退。波軍聲稱由於德軍攻勢受阻,算是達成了任務。

這場戰鬥發生於戰爭的第一天,也是突丘拉森林戰役的一部分。這個事件後來有一名記者來戰地採訪,並看到成為馬匹與騎兵的屍體,誤認為波軍騎兵攻擊德軍戰車,成為一個著名的誤解。納粹宣傳機關利用這個事件,宣揚波軍誤以為德軍戰車是《凡爾賽條約》限制下所製造出來的假戰車,而以長矛與馬槍對其衝鋒,造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波蘭騎兵的錯誤觀念

你知道嗎


特色圖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輛英國馬克I型戰車正在展開攻勢。

指揮官

喬治·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是美國陸軍的一位上將,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先後指揮美國陸軍第7軍團第3軍團英語United States Army Central而聞名。

巴頓於1885年出生在一個歷史悠久的軍人家庭中,他先進入維吉尼亞軍事學校學習,之後入讀西點軍校。他參加了19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代五項的比賽,並為M1913型軍刀英語Model 1913 Cavalry Saber(通稱「巴頓軍刀」)的設計者。巴頓在潘喬維拉遠征英語Pancho Villa Expedition期間首次參與戰鬥,這也是最早的機械化作戰英語Armoured warfare實例之一。之後他加入了美國遠征軍英語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s新成立的戰車軍團英語Tank Corps of the 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頓在戰爭期間首度統領位於法國的美國戰車學校,不過到戰爭快要結束時因負傷而離職。在戰間期,巴頓一直是美國陸軍裝甲戰學說發展的一個核心人物,在全國各地出任過眾多職位。他的軍階不斷得到提升,並在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為美國第2裝甲師的指揮官。

1942年,巴頓帶領美軍將士在北非戰場通過入侵卡薩布蘭卡進入地中海戰場,之後他在這裡快速恢復了美國第2軍團英語II Corps (United States)受挫的士氣,從而建立了自己是一位有效率指揮官的名聲。西西里島戰役期間他指揮第7軍團,搶在英國將軍伯納德·蒙哥馬利之前攻下墨西拿,但也在這裡因打了手下兩名士兵耳光而捲入爭議。巴頓隨1944年諾曼第戰役而指揮第3軍團回到戰場,他領導了一場非常成功的行動快速穿越法國。突出部之役期間,他帶領第3軍團解救了被圍困在巴斯通的美軍,並在戰爭結束前率先帶領自己的部隊進入德國本土。戰爭結束後,巴頓曾短暫擔任巴伐利亞的軍政府首長,然後成為美國陸軍第15軍團英語Fifteenth United States Army指揮官。1945年12月21日,巴頓在歐洲發生一場車禍後逝世,享年60歲。

裝備

T-55的傾斜裝甲
T-55的傾斜裝甲

裝甲用於抵抗破片、子彈飛彈砲彈的襲擊,保護載具內的人員不受敵火傷害。這類的載具包括戰車飛行器,和船艦。裝甲車輛有時都是在武裝衝突期間才開始訂製。在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的戰車組員甚至把多餘的戰車履帶焊接在他們的M4雪曼M3李斯圖亞特等戰車外殼上。 在越戰期間,美軍的「武裝卡車」會以沙包和就地製造的鋼鐵甲片來武裝化。這幾年,伊拉克的美軍部隊會以一些廢料金屬來替悍馬車或一些其他軍用運輸車輛加以上裝:這類的裝甲通常伊軍稱作「haji」(朝聖者之意),而美軍通常稱作「土製裝甲」。

分類


維基主題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共有1項主題首頁。
人文
娛樂與體育
地理
漢字文化圈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區:河北 山西 江蘇 浙江 山東 安徽 福建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雲南 甘肅 新疆 江西 貴州;城市:北京 天津 上海 南京 蘇州 福州 廣州 武漢 西安 寧波 青島 重慶 台州 惠州 肇慶 寧德;其他:香港 澳門 東北地區 天津濱海新區
中華民國(廣域:臺灣 福建;縣市:臺北 基隆 桃園 新竹 苗栗 臺中 彰化 南投 雲林 臺南 高雄 澎湖 宜蘭
日本東京 琉球群島
朝鮮半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韓國
越南 新加坡 馬來西亞 泰國 菲律賓
西歐:德國 荷蘭 比利時 法國 西班牙 英國倫敦) 瑞士 奧地利;北歐:芬蘭 瑞典;南歐:義大利 梵蒂岡 希臘;東歐:亞美尼亞 白俄羅斯 立陶宛 波蘭 俄羅斯 烏克蘭;跨洲國家:土耳其
  • 美洲
美國阿拉巴馬州 阿拉斯加州 亞利桑那州 阿肯色州 加利福尼亞州 愛荷華州 堪薩斯州) 加拿大 巴西 蘇利南 阿根廷
  • 大洋洲
澳洲
埃及 安哥拉 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