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愚蠢的人類/沙盒/B000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法戰爭

1884年8月,法國為爭奪越南而與大清帝國交戰,法國遠東艦隊的突襲引發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滅[1],法國海軍將領孤拔估計中國傷亡人數在2,000至3,000之間[2]。戰敗的消息在中國掀起一股愛國熱潮,中國民眾攻擊外國人及摧毀外國財物。

香港居民因在戰爭中受到法國軍艦的直接威脅,也受到這場「共同抗敵,保衛家園」的愛國熱潮影響[3]:53[4]:130。在1884年9月,兩廣總督張之洞動員何亞美等東華精英以威迫利誘手法迫使香港工人拒絕為法國人工作[5]:117。紅磡黃埔船塢的工人拒絕為在馬江海戰中遭到砲彈損壞的法國裝甲巡洋艦拉加利桑尼亞號英語French ironclad La Galissonnière及一艘隨行的魚雷艇進行維修。

拒絕維修的工人被警察拘捕,被法庭頒令罰款。判決的結果引來很多碼頭工人的憤慨,他們以集體罷工作為回應,使得「原本排外抗法的情緒,擴大為反英抗法的民族情緒」[3]:53[6]:37-38艇戶拒絕為所有外國船隻卸貨,船夫拒絕運載外國貨物,令整個港口運輸幾乎癱瘓[7],碼頭工人亦聯合人力車夫和轎夫拒絕為洋人服務。

港英政府出動警察及軍隊拘捕罷工者領袖,並判處徒刑。高壓處理手法並沒有解決問題,卻使民眾更加不滿。10月3日,碼頭工人襲擊洋人,向洋人躲避的酒店及中區警署投擲石頭等破壞門窗,也有中國人被石頭擲中頭部死亡[8][9]:105。當時報章形容為一場「香港前所未有的,有預謀的嚴重暴動」。

雖然張之洞策劃的行動是事件的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他只是基於大清帝國陷入一場與法國未宣戰的戰爭,才推動針對法國的抵制行動。碼頭工人的集體罷工是一場自發的愛國主義活動。法國海軍官員大衛·威爾姆斯赫斯特(David Wilmshurst)表示「該場罷工是中法戰爭中最印象深刻的中國愛國主義的表現之一」[10]。第9任港督寶雲爵士稱,大部份的罷工者也認為那場對抗法國的戰爭是現代中國歷史的轉捩點。

參考資料

[3] [4] [6]

  1. ^ Duboc, E., Trente cinq mois de campagne en Chine, au Tonkin (Paris, 1899)
  2. ^ Claude Farrère, L'Amiral Courbet, vainqueur des mers de Chine, Edition Française d'Amsterdam, 1953
  3. ^ 3.0 3.1 3.2 蔡榮芳. 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4-1945.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0-19-592778-8. 
  4. ^ 4.0 4.1 丁新豹. 歷史的轉折:殖民體系的建立與演進. 王賡武 (編). 香港史新編 增訂版(上冊). 三聯書店. 2017. ISBN 978-962-04-3885-1. 
  5. ^ 鄺健銘. 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增修版). 天窗出版社. 2019-07-25. ISBN 9789888599165. 
  6. ^ 6.0 6.1 Carroll, John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962-209-878-7. 
  7. ^ 高添強. 香港今昔(增訂版). 三聯書店. 2013. ISBN 9789620432743. 
  8. ^ 姚穎嘉. 群力勝天──戰前香港碼頭苦力與華人社區的管治. 三聯書店. 2015. ISBN 9789620437892. 
  9. ^ 徐承恩. 城邦舊事: 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青森文化. 2016-03-01. ISBN 9789888380381. 
  10. ^ Wilmshurst, David. Hong Kong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1884-85): impressions of a French naval offic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2010, 50: 14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