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林达尔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añol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客家語 / Hak-kâ-ngî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ಕನ್ನಡ
- 한국어
- Latina
- Македонски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ਪੰਜਾਬੀ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cilianu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සිංහල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Tomas Lindahl 托馬斯·林達爾 | |
---|---|
出生 | (1938-01-28) 1938年1月28日(86歲) 瑞典斯德哥爾摩 |
国籍 | 瑞典 英国 |
母校 | 卡羅琳斯卡醫學院(PhD) |
奖项 | 皇家獎章(2007) 科普利獎章(2010) 诺贝尔化学奖(2015)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癌症研究 |
机构 |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英语:Francis Crick Institute) 倫敦研究所(英语: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 哥德堡大學 普林斯顿大学 洛克菲勒大學 |
受影响自 | 瓦爾特·博德默(英语:Walter Bodmer) |
托马斯·罗伯特·林达尔(瑞典語:Tomas Robert Lindahl,1938年1月28日—),瑞典-英國医学家,专门从事癌症研究。他是挪威科学和文学研究院的成员。[1]2010年,他因对DNA修复的研究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皇家獎章,2007年获科普利奖章。
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与保罗·莫德里奇、阿齐兹·桑贾尔共同凭借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2][3]获得诺贝尔化学奖。[4][5]
教育
他在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6]1970年从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事业
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去普林斯顿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研究。[7]移居英国后,他于1981年加入了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现在的英国癌症研究中心(英语:Cancer Research UK))作研究人员。[7]
参考资料
- ^ Gruppe 6: Cellebiologi og molekylærbiologi. Norwegian Academy of Science and Letters. [7 Octo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挪威语).
- ^ 圖解2015諾貝爾獎 這些得主如何改變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通訊社,2015年10月14日
- ^ 存档副本. [2016-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6).
-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5. Nobelprize.org. 2015-10-07 [2015-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 ^ 諾貝爾化學獎3得主 找到DNA修復機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5年10月7日
- ^ Lindahl, Tomas. On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nucleic acids in solution. Stockholm. 1967 [201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 ^ 7.0 7.1 Cancer Research UK Grants & Research - Tomas Lindahl. [2008-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3).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 |
---|---|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2001年至2050年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