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Wikipedia:中立的觀點

中立的观点(英語:Neutral point of view,缩写為NPOV)是维基媒体的基本规则,亦是维基百科的五大支柱之一。所有维基百科条目以及其他百科式内容必须以中立的观点书写,在尽可能没有任何偏见的前提下,平等地表达出任何曾在可靠来源中发表过的重要观点。关于如何使一篇条目符合中立观点的指导,参见《中立的观点指南》;关于本方针重点要素的举例与解释,参见常见问题解答

《中立的观点方針》是维基百科三大核心内容方针之一。其余两大方针分别是《可供查证方針》与《非原创研究方針》。这些方针共同订立了可獲维基百科条目接受的内容类型与品质。这些方针相辅相成,不能彼此單獨理解,编辑者应熟悉这三大方针。任何其他的方针、指引以及编辑者的共识,都不能逾越或取代这三大方针的规定。核心内容方针的页面不能擅自编辑,所有的编辑都应有助于改善这些规则的应用与理解。

中立观点的含义

在天秤的两边均放有维基百科标志,象征维基百科观点中立

中立的观点

在一个特定主题中,具有可靠来源可供查证观点之間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它们可能会相互矛盾,而保持中立的观点正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当同一主题存在多个或相互抵触的观点时,应平等表达每一个观点。不应让对一个特定观点的介紹佔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声称某特定观点为“真理”。如此可让读者接触到各种重要且已发表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最流行的那一个。同样地,也不应断言各种不同观点之中,某种观点(不論其是否最流行的观点或中间观点)为正确,並把除前述以外的观点当成只为贬损而提及。我们应该让读者形成他们自己的意见。

中立的观点既不同情也不反对其主题:它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观点。顾名思义,中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而不是缺乏观点或消除观点。因此,以“条目內容观点不中立”为由消除条目内容並不合理。条目内容应该清晰地说明、表达与描述出主题中的争议,并不对其中任何一种观点表示赞同。条目应提供足够的背景材料,说明何人持有观点,持有的是何观点,为何持有这一观点,哪种观点更受欢迎;详细的条目中还可以包括对每种观点的评价,但必须避免偏袒。

偏见

中立要求将观点不带偏见地表达出来。任何编辑者与来源都有其偏见(换句话说,任何编辑者与来源都有其自身的观点)——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将这些来源组织起来,创作出一篇中立的条目。一篇可獲認可是平衡而不带偏见的条目,其应对争议的所有涉及面都有分析说明,并包括各种观点以及已发表的证据。如果一篇条目内容被发现对某一观点带有偏见,就應對之加以修正。

明确表达

断言事实,包括关于观点的事实——但切勿断言观点本身。所谓“事实”,是指“不涉及严重争议事物的一段信息”。举例而言,一项调查中产生的已发表结果便是事实。有一个星球叫做火星也是事实。柏拉图哲学家同样是事实。没有人会认真质疑这些东西。因此,我们可以随时断言任何事实。

从另一方面说,所谓价值观观点[1]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受争议的事物”。有许多的主张都清楚地表达了价值观或观点。比如「偷窃是错误的」便是一种价值观或观点;「披头士乐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是一种观点;「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曾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是事实。但「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是对或错」,则是价值观或观点。但是,假若出现边界条件,相关观点是否应受到重视从而被纳入,目前尚无定论。[2]

当我们讨论观点时,我们应当把观点归属于某个人或某类人,并讨论他或他们持有这一观点的事实。例如,不要断言“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而是找到发表这一观点的来源,如《滚石》杂志:“《滚石》杂志认为,披头士乐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队”,并将参考文献以适当的方式在陈述当中注明。同样的,如果有特定的民意调查,在该参考文献的支持下便可以斷言“利物浦的大部分居民都认为披头士乐队是最伟大的乐队”;斷言“披头士乐队的许多音乐都登上了英国单曲排行榜”也可以,因为作为一项事实这可被加以查证。本段的第一个例子是在断言个人的观点;而第二个则是在断言一项事实,这项事实说明一种观点的确存在,并将它归属于可靠的来源上。

对于相互竞争观点的归属,需注意观点的归属应充分反映出支持这种观点的相对水平,不应给读者留下错误的势均力敌的印象。例如,“据西蒙·维森塔尔所言,大屠杀是一项在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计划,但戴维·欧文质疑这一分析”的陈述,这样会在极大多数观点与极少数观点间制造一种看似势均力敌的假象,因为这两个观点所归属到的对象都只不过是相应领域中的一位活跃者。

在事实中,只用“一些人认为……”来讨论一项观点並不充分,这做法称为“大规模归属”。[3]用于支持一个团体持有某个观点的可靠来源,必须准确地说明这个团体的规模。此外,在如何适当地说明观点上通常会存在分歧。要公平地表达争议裡的所有重要观点,有时需要修饰与缓和对某个观点的描述,或提出这一观点的一些说法,并将它们归属到特定的团体上。

要创作一篇中立观点的条目,还离不开对可靠来源的精挑细选。在讨论一个观点所基于的事实时,引入竞争观点所基于的事实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帮助读者独立评判相互竞争观点的可信度。切不可暗示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明确谁人持有这些观点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做法,一般是举出观点中的某一个典型代表来说明。

达到中立

条目命名

一篇维基百科条目须有一个确定的名称。[4]防止分列观点的普遍限制同样适用于条目名称。如果与条目主题相关的命名争议的确存在,这一争议应当出现在条目内容当中,并以可靠来源加以证实。此外,维基百科编者不能为了解决非中立争议而使用标新立异的条目名称。将条目名称分段并列也是错误的做法,比如“地平说的地球/地圆说的地球”或“地平说的地球 (地圆说的地球)”的形式都是不正确的。[5]合成词或者未必適當,如“地球的形状”或“地球 (形状而言具争议)”;特别应注意不能为了解决分列的观点而刻意杜撰新名词。

有些时候,条目标题本身可能便是争议与对立的来源。特别是当描述性标题所表明的观点“支持”或“反对”某一特定议题时。中立的条目标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确保文章的主题出现在合适的上下文中。因此,百科式的条目标题应能表现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条目可以在尽量少用感情词汇的情况下涉及相同的内容,或为了确保中立观点而涉及更多的内容(例如将“对毒品的批评”修改为“毒品在社會觀感”)。中立的标题鼓励多种观点以及负责任的条目写作。

当条目标题为姓名等专有名词时,可能出现的争议往往是应不应该使用某一特定名称。维基百科对此倾向于描述而非指定,应使用在可查证的可靠来源中找到的常见中文名称。如果对象是地理特征等没有生命的实体时,一般应使用中文出版物中最常见的名称。参见Wikipedia:命名冲突以获取进一步的指引。

条目结构

有时,一篇条目的内部结构可能需要额外的注意,以防分列观点与不合理的比重损及条目的中立性。虽然并没有一项规则会规定条目的结构,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应该注意条目的结构。必须注意确保整体叙述的广泛中立性。

完全基于内容本身所表现的观点,而将文字或内容“隔离”到不同的位置或子章节的做法,可能导致非百科性的条目结构,譬如在上下文中出现“支持者”与“反对者”辩论的内容。[6]这样可能会导致事实遭到划分:主要段落中的叙述是“真实”与“无异议的”,而其余内容则具有“争议性”并因此很有可能是错的,如果会对读者造成这样的暗示,那么很可能这是不合适的。更加中立的做法应是将争议写入叙述性的内容中,而不是将它们“提炼”成单独的章节,而相互无视对方的存在。

留心于安排格式、标题、脚注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过度偏袒问题中某“一方”的元素,并在结构与文体上确保中立的读者可以公平公正地评判所有相关观点的可信度。[7]

不合理的比重

中立性要求条目应该公平地表达所有以可靠来源发表的重要观点,并应与每个观点的显著性成比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通常来说,条目不应给予少数观点与更受欢迎的观点同样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应包含极少数的观点。例如,地球的条目不应提及当代人对地平说观点的支持,因为显然当代只有极少数人才支持这一观点。

在专门用于叙述少数观点的条目中,条目所关注的少数观点可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空间;然而,在这样的页面裡,尽管少数观点会(且通常会)占有较大的篇幅,但仍需以合适的方式提及与之相关的多数观点,且不能表现出多数观点与少数观点比例一致的假象。具体而言,仍需澄清哪一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少数观点(且这实际上就是少数人的观点)。仍应充分、详尽地解释多数观点,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少数观点与多数观点的不同之处,同时,还应明确地确定与阐释对少数观点的争论。详细程度应以主题而定:例如,像地平说这样展现历史性观点的条目,已经少有或没有当代支持者,就只需简要地提及它在当代的地位,而将讨论的重心放在历史中曾出现的观点上,并中立地提到现代对这些历史观点的质疑。对于其他少数意见,可能需要更广泛地说明多数意见,以免误导读者。《边缘学说》以及《NPOV问与答》提供了相关进一步的建议。

维基百科不应表现出少数观点应比多数观点更受重视的争议。不应表现极少数人持有的观点,除非这一观点出现在描述它本身的条目当中。令重要少数观点拥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将极少数观点包括在内,可能会对读者造成误导,令他们误解争议的实际情况。维基百科旨在按比例表达某一主题的竞争观点,而这种比例是根据竞争观点在可靠来源中出现的次数来拟定的。这不单单适用于条目正文,还适用于图像、维基链接、外部链接、分类以及所有其他内容。

不合理的比重不仅仅对观点有效。正如让观点拥有不合理的比重是不中立一样,让其他有来源可查证的陈述拥有不合理比重同样不是中立的做法。条目不应给予主题中任一方面不合理的比重,而应根据每一方面在主题中的重要性来合理安排比重。须注意,不合理的比重会有多种出现方式,包括且不限于:描述的深度、文字的数量、布局的突出以及陈述的并列。

根据吉米·威尔士2003年9月于英语维基百科的邮件列表裡给出的解释:
  • 如果是多数观点,那么提及普遍接受的参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证实它;
  • 如果是重要少数观点,那么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拥护者;
  • 如果是极少数(或极有限)观点,那么它并不属于维基百科,无论它是否真实,无论你是否能够证明它,除非它出现在一些补充条目中。

请记住,我们是根据观点在可靠来源中的流行程度来确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维基百科编者来确定的。

如果您证明了某个尚未獲广泛认可的事物,维基百科并非您第一選擇發佈的場域。只有在它处发表与讨论了您的证明后,才可被维基百科提及。参见Wikipedia:非原创研究Wikipedia:可供查证

重要成分︰良好的研究

根据可找到的最好与最著名的权威来源而做出良好且不带偏见的研究,是避免描述某一事物時被他人质疑內容是否中立的常见做法。可以到图书馆搜寻著名的书刊文献,并寻找最可靠的网上文献。一点基础工作就可以节省为证明该点而耗费的大量时间。

平衡

中立比重的观点,是与它们的显著程度成比例的。然而,当著名来源的观点相互矛盾,在相关的比例上平分秋色时,中立观点方针的目的,便是让竞争观点以平衡的方式出现在同一页面中。亦即是:根据来源的著名程度来描述反对的观点,并以同样平衡的方式来优先采用那些在表现事实方面一直最为成功的来源。

公正的语调

维基百科描述争议,维基百科不参与争议。要中立地描述争议,就应始终以公正的语调来表现观点,否则即便表现了所有相关观点,条目看上去也只会是一篇支持者的评论文。即使主题是以事实而不是以观点来表述的,同样可以因为对事实的挑选、表现或组织形式而导致不恰当的语调。要让条目达至中立,语调应该公正、准确、成比例地将所有方面收纳于条目中。

维基百科条目的语调应当不偏不倚,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某一观点。尽量不要直接引用参与者言辞激烈的争辩;而应总结并以公正的语调来呈现这些争议。

对人类作品的评价观点

审美观的表达是一种特殊情况。一些关于艺术品、艺术家以及其他创作性主题(如音乐家、演员、书籍等)的维基百科条目,往往在描述过程中充满热情。但这并不适合于一本百科全书:我们也许不能同意某某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吉他手。然而,却又的确有必要提到某位艺术家或某个作品在公众与专家眼中的评价。概述对一件作品的常见评注,进而引用或提及持有这些评注的知名人士,是适当的。例如,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英语作家這一評述,獲广泛认可,是一般人应该从一部百科全书中了解到的。对艺术作品的公众与学术评论,只要它可供查证且注重研究,便会有助于在上下文中提及作品,从而提高条目的可信度;然而,某一个维基百科贡献者的特别观点则不在纳入的范围中。

中立性争议及其处理

中立性与可查证性

常见的争议往往是:一位编者声称,某项事实是可查证可列明来源的,因此应该收录。

在这一类型的争议中,需明确的一点是,可供查证是不能凌驾于中立性之上的。既可查证又有可靠来源支持的内容,有可能仍然会表达观点或有选择性地引用材料;在文字描述上使用赞成或否定的语气,而非中立描述的适当语气;让某一观点显得更为突出或更可质疑,而不是中立观点的呈现方式;排斥或给予某一观点不应有的地位;在描述中倾向于强化或弱化某一观点;以及其他可能令读者对主题产生偏见的因素。

可供查证只是一项内容标准。中立的观点才是维基百科的核心方针:該必须为所有条目遵循的标准,兼具强制及不可协商的屬性。对于不合理的比重、非中立的事实甄选和行文表达乃至个人观点,都不能以可供查证与可列明来源作为为之辩护的理由,哪怕一点点也不行。这两者是不同的问题,都应该被完整地考虑到,以决定条目中到底能展现哪些内容。

分列观点

分列观点所指是:为了规避中立方针的限制而创建一篇其主题已在其他条目中讨论过的新条目,往往用于避免或突出有利或不利的观点或事实。这一般都視为不可接受。通常接受的做法,是只在一篇条目中讨论某一主题的所有事实及其重要观点。

让事实自己说话

用户Karada针对萨达姆·侯赛因条目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你根本不需要说他是邪恶的。因为希特勒的条目一开始也没有说“希特勒是个坏蛋”——我们不需要这样,他自己的行为便可证明他的罪恶罄竹难书。我们只用冷静地列出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实,并在某种程度上重现死难者痛苦的声音就足以说明这点了,骂人是毫无意义且没有必要的。因此这样做就可以了:列出萨达姆的罪行,并列明你的来源

抵制住贴标签与道德说教的诱惑,读者可能并不会接受你告诉他应该怎样思考的好意。让事实自己说话,让读者自己决定。

归属并证实有偏见的声明

有时,一段潜在有偏见的声明,可以通过归属证实来组织成一段中立的陈述。

例如,“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选手”本身只不过是一种观点的表达。让它适于维基百科的表达方法,是将这段声明与某个执此观点的人联系起来,比如:“康艾以及汤琼这样的棒球权威人士都赞誉杜岳的棒球技术”,并确保这样的陈述是正确且可供查证的。这里的目标,是将观点归属于熟悉这一主题的专家身上,而不仅仅是声称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另一种方法,则是用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材料来证明它:“从2003年到2006年,杜岳在棒球联合总会中都是打击率最高的选手。”抛弃含糊不清的“最好”一词,这段陈述用杜岳优秀的方式来清楚表明了这一观点。

人们往往喜欢用模棱两可的文字来改述争议或观点的陈述:“许多人认为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选手。”但这种形式的陈述往往会引致显而易见的抨击:“好吧,许多人这样认为,这些人都是一群蠢人”;或者是“到底多少人才是‘许多人’?我觉得只是‘少数人’这么想的吧!”通过将声明归属于某位知名的权威人士,或用其背后的事实来证实观点,你就能避免这些问题。[3]

产生的历史与原因

中立方针的历史

中立的方针是维基百科最初始的方针之一。

中立背后的原因

维基百科是一部综合性百科全书,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是人类知识在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但人类却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见;对于任何有不同观点的主题,每一观点都对什么是真理持有不同意见,并因为其他观点与这种观点相矛盾,其支持者便会认为其他观点都是虚假且因此不能称为知识。对于什么是真理、什么才能构成知识,人們是存在不同觀點意見。维基百科是建立在諸人萬家协作的基础上;但是,也正因为协作,如果前一人写道“这是对的”,后一人又改成“这是错的”,这种无休止的“编辑战”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避免?

这种解决方法应为我们所接受,应能让维基百科正常运作,应使得“人类的知识”能够海容所有不同主题的所有不同重要的理论。我们承诺在这种意义下展现人类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一词显然有其公认的含义。人类“已知”的事物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当我们使用“知道”一词时,我们常会用引号将它们括起来。中世纪的欧洲人“知道”恶魔会导致疾病[8][9];我们现在“知道”的却不是这样。

(在这一意义下,)我们仍然可能会有偏见地去表现人类知识的总和:我们可以陈述一系列关于主题T的理论,然后声称T的真理就是如此这般。再强调一次,维基百科是国际性的协作项目,我们的编者和读者几乎能找到每个主题的每一观点。为了避免无休止的编辑战,我们赞同公平地表现每一个重要的观点,且不去断言哪一观点是正确的。这便是在此种意义下让一篇条目“无偏见”或“中立”的秘诀。要以中立的观点写作,应表现争议的观点而不是去断言它们;要做到这点,对竞争观点的表达就应多多少少地让它们的支持者们接受,并将这些观点归属到它们的支持者身上。维基百科描述争议,而不会参与其中。

要总结本方针订立的首要原因,那便是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是人类知识的汇集。什么内容才能在严格意义上构成知识?我们提出了这些理据,但由于维基百科是建基于社群的国际性资源库,我们不能期待参与者们都能同意我们的所有理据,甚而连许多理据都不能期待。因此,我们采用了“人类知识”更广泛的定义,即让多种冲突的理论构成我们所谓的“知识”。我们个人与集体都应作出努力,让有资格的冲突观点都能够公平无偏见地展现——这里的有资格,指的是不应像展现重要少数观点那样展现极少数人才持有的观点,也许这样的观点根本就不应展现。

还有另一个原因来让我们致力于这一方针:我们应当让读者明白,我们不希望他们采信某一观点,而希望他们能自由形成自己的意见,以鼓励独立思考。世界各处的极权政府与教会可能会据此找到反对维基百科的理由。如果无偏见方针能够被成功堅守下来:在各种各样主题中展现的众多竞争理论便足以表明:我们,亦即维基百科的諸參與者,是信任我们的读者的,信任他们持有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在文字中公平展现多种观点,不要求读者接受某一特定观点,这是一种解放。中立会打破教条主义的桎梏。几乎每个维基人都会同意中立的观点是一項好东西。

案例:堕胎

看一下维基人曾如何改善一篇带偏见的文章,此案例可能会有助于你理解本方针。

2001年初,曾有一些支持者在堕胎页面上争执不休,无法就该页应出现的争论以及表现竞争立场的方式达成一致。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篇从不同立场来深刻讨论各个时期对堕胎的道德与法律观点的文章。諸立场的讨论都被精心加以组织於內容其中,使得文章不偏向任一立场。这样使读者能够更易于组织与了解关于堕胎这一话题的相关争议,因为它们都獲公平表达,各有其长处与短处。

还有许多这样的成功案例:许多条目一开始时只是單一派系觀點的长篇大论,但后来致力于清楚公平表现所有观点的人们都将这些条目清理得令人满意。

常见的异议与解释

以下是一些对维基百科中立方针的常见反对意见或问题:

保持中立
  • 作出必要的假设
    如果是这种情况呢?为了写下关于某一主题的一系列条目,我们必须作出一些有争议的假设。比如说进化论这一主题,我们总不能在每篇相关条目裡都提一遍进化论与创世论的争议吧?
平衡不同观点
  • 给予“同等效力”
    我觉得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乐观是没有根据的。历史上也有许多伪科学击败事实的例子:那些依赖于伪科学获利的人,可以通过谎言、诽谤、影射以及大量的支持者来将他们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地平说、否认犹太人大屠杀存在的观点都在这个计划上被同等对待,那么我们将在(不经意间)肯定与传播这些被视为错误乃至邪恶的观点。
  • 为“敌人”写文章
    我才不同意你们“为敌人写文章”的说法。我才不愿意为敌人写文章呢!他们所声称的那些事实大部分都大错特错了。难道你的意思是,为了中立地写一篇条目,我必须撒谎,来表达我根本不同意的观点吗?
  • 宗教信仰
    你们不尊重我的宗教信仰,你们把我信仰的宗教看成一种“人类发明物”,你们在搞宗教歧视,这样是错误的!凭什么说我信的都是错的,凭什么反对我的宗教,凭什么说它过时,凭什么说它不科学?
  • 与常规价值观不符的观点
    如果是这一观点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与常规价值观不符的,但真有人持有呢?比如说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对他们中立?
  • 伪科学
    我们如何书写伪科学主题下的条目,比照多数的科学观点而言,伪科学观点往往毫无可信度,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关心?
编辑争议
  • 对待有偏见的贡献者
    我赞成无偏见方针,但总会有人无可救药地带有偏见。我必须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去收拾残局。我该怎么办?
其他
  • 系統偏好
    维基百科似乎注重于某些特定地區的观点。这样违背中立的观点。

对新手而言,中立的观点方针往往并非他们熟悉的内容,但这却是他们跨入维基百科的关键步骤。有许多关于中立方针的问题在变得严重前并未被发现,如果您对我们的讨论有什么新意见,可以到维基百科讨论:中立的观点发表,或者将它发在维基百科的邮件列表中。在提出你的问题前,请先浏览一遍下面列出的链接。

脚注

  1. ^ 观点包含有事实与价值观;参见事实与价值观的辨析
  2. ^ 更详细的信息,参见本方针中不合理的比重一节。
  3. ^ 3.0 3.1 参见:Wikipedia:不要模棱两可Wikipedia:不要华而不实
  4. ^ 不过,重定向功能解决这一技术限制,原标题的非争议同义词及词态变体均可通过重定向指向同一篇条目。
  5. ^ 参见:如何选择争议性名称如何选择地名英语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geographic names)Wikipedia:命名冲突Wikipedia:命名常规
  6. ^ 单独的批评段落,或“支持者与反对者”式的条目章节是常被提及的案例。这样的结构是否适当、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适当,有着不同的看法,参见Wikipedia:避免线索模式Wikipedia:批评Wikipedia:支持者与反对者列表以及Template:批评段落
  7. ^ 常提及的例子包括:读起来很像“争议”的文章,或内容结构很像“摘要”的文章。参见:Wikipedia:布局指南格式化批评内容Wikipedia:编辑战维基清理模板以及Template:Lopsided
  8. ^ Manchester, William A World Lit Only By Fire: The Medieval Mind and the Renaissance – Portrait of an A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2 pp. 60 – 62 ISBN 0-316-54556-2 (pb)
  9. ^ Roberts, J.M. A History of Europe Penguin Group. 1996 pp. 139 – 140 ISBN 0-7139-9204-2

其他资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