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性恋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23年2月) |
此条目可参照日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
纸性恋(英:Fictosexuality;日: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是对虚构存在感到性吸引力的一种性特质(sexuality)或性取向[1][2]。“Fictosexuals”在英语圈被视为无性恋光谱(Asexual Spectrum)的一员[3],在日语圈也被包含在广义的无性恋中[4],又被缩写为“Fセク”。“纸性恋”这个汉语辞汇起初来自汉语圈饭圈文化,指“只喜欢纸片人”[5],后来才桥接英语圈的“Animesexuals”与“Fictosexuals”[6]。在二十一世纪无性恋运动开始持续倡议之前,主要以二次控、御宅、腐、梦或角色性恋者(キャラクター性爱者)等辞汇被理解。
概要
纸性恋(Fictosexuality)是取“虚构(Fiction)”的字根“Ficto-”形成的造语[7]。纸性恋是一个伞式术语,主要用来指涉“对虚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却对现实他人缺乏相应感受的经验”或“与虚构角色从事一般设想为‘性’或‘浪漫’的行为”[8][9]。
表述对虚构角色感到恋爱感的词汇则是“纸浪漫(英:fictoromance;日:フィクトロマンティック)”,在日语圈中又缩写为“Fロマ”,另有英语圈学者将“纸性恋”和“纸浪漫”两者合称为“虚构爱(Fictophilia)”[10],不过并未得到社群的广泛采纳。
在日语圈纸性恋社群中,将在无性恋运动中被称为“有性恋(Allosexual)”的族群,也就是对现实三次元活人感到性吸引力的族群,称为“对人性恋(対人性爱)”或“现实性恋(现実性爱)”,并抵抗将这种性特质普遍化、自然化、理所当然化的社会常规[11]。这种社会常规也就是无性恋运动中常说的“强制有性恋(Compulsory Sexuality)”[12]或“有性恋正典性(Sexualnormativity)”[13]。纸性恋社群的这些讨论和“表现自由”的运动有关,同时也存在区分纸性恋和御宅、梦女等既有认同的讨论[9]。
识别旗
纸性恋(Fictosexuality)的识别旗上,黑色和灰色条纹代表感受不到非虚构角色、现实人物的性吸引力,紫色条纹代表无性恋光谱,中心的黑色圆环代表进入虚构世界的“门户”,圆环中的粉红色代表来自虚构角色的性吸引力[8]。
相关研究
性倾向 |
---|
常见四大分法 |
其他分法 |
相关研究 |
相关主题 |
动物性行为 |
人口学调查
研究指出对虚构角色感到性/浪漫吸引力者,在某些发达国家有一定人口基数。例如日本性教育协会的人口学调查中,日本年轻人口已经有一成以上曾经对虚构角色感到过恋爱感[14]。而在纸性恋倡议者近藤显彦针对网络用户的独立调查中,“总是”和“有时”会对虚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48.2%)和浪漫吸引力(59%)的年龄层同样以二十代最多,其中感到浪漫吸引力者以女性样本居多,感到性吸引力者则以男性样本居多[15]。另外人类学家Agnès Giard提到,日本已有数千个纸性恋者进入纸性恋婚姻(Fictosexual Marriages)[16][17]。这个说法可能来自2017年报名参加Gatebox“次元渡航局”企划领取结婚证明书的3708人[18],实际上人数可能更多。
酷儿研究或美学
在英语圈有许多无性恋研究已经捕捉到纸性恋者的存在,并指出进一步针对纸性恋者进行研究的重要性[19]。近来有酷儿研究者倡议:对于自虚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不应该视为兴趣或嗜好,而有必要从性特质研究(Sexuality Studies)的角度进行考察[11][9][20]。
同时在对纸性恋酷儿研究中,将纸性恋者的边缘化处境,命名为“对人性恋中心主义”进行调查,并引用巴特勒理论,指出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的压迫具有两种模式:“预先排除(Foreclosure)”,排除于可理解的认知范畴之外来不可理解化;以及“抹消(Erasure)”,收编到既有认知范畴来不可视化,透过这两种压迫的双管齐下,将纸性恋者的存在意义给无意义化[9]。
在最新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对人性恋中心主义”与“性别二元论”、“异性恋正典性(heteronormativity)”的交织关系,呼吁针对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的批判;并指出在纸性恋视野下,角色作为“人工物(Artifacts)”的实存不能被任意化约[20]。有美学家和媒介研究者继承此问题意识,呼吁重新审视角色图像的存有论问题,并批判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缺乏妥当性和伦理性[21][22]。
准社会理论或心理学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纸性恋者长期被以研究单向依附(one-sided attachment)的准社会理论(Para-Social Theory)来理解,例如准社会爱情[23];但研究也指出,准社会理论有必要进一步区分①对真人、②对真人扮演的角色、③对虚构角色三种不同的准社会互动[24]。直到近年来,才有少数直接针对纸性恋者的研究。另外,有学者用人与上帝间的关系来比喻纸性恋关系[25],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26]。
尽管在许多网络言论中有人会将纸性恋视为精神疾患,但学者指出依据目前的DSM-5和ICD-10标准,纸性恋本身并不构成疾患,也没有确立诊断标准的必要性[25][10]。研究指出这个社会存在对纸性恋者的污名(Stigma),这可能使他们受到排挤或陷入不被理解的孤独感中;并且虽然纸性恋者明确能够区分虚构与现实,并认知到关系的准社会性,但因为互动性的问题,纸性恋者可能会遭遇“纸性恋悖论(Fictophilia Paradox)”的焦虑[10]。另外有学者认为纸性恋婚姻能够增进纸性恋者的自我效能感[16][17]。
有学者进一步区分既有研究中出三种现实认知相关的论述脉络,可能影响纸性恋者在纸性恋关系中得到的反馈,分别为:
- 断开脉络(disconnected context):此脉络认为纸性恋者将虚构角色认知为存有论上特立的存在,但可能会破坏个体对现实的客观认知而导致病理问题。
- 接续脉络(connected context):此脉络认为纸性恋者持续认知到虚构和客观现实的区分,但纸性恋关系不再被视为“替代品”,因此纸性恋成为一种如其他性取向一般的性特质。
- 整合脉络(integrated context):此脉络认为现实区分被纸性恋者相对化并认知为有瑕疵的区分,因为纸性恋等价于对人性恋,而纸性恋者需要分析性的培养纸性恋关系。[10]
就此而言,“断开脉络”的论述仍处于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的视野,并未将对人性恋予以相对化,因此采取“断开脉络”认知的纸性恋者,更可能会承受相关焦虑;而“接续脉络”和“整合脉络”的论述,更可能顺利的经营纸性恋关系。就此而言,学者指出有必要对此问题意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厘清其间的差异何在[10]。
纸性恋量表
中原大学学生林芳伃等人于2022年台湾心理学年会以“纸性恋倾向之定义及发展趋势 —以成人依附型态探讨”主题作为发表[来源请求]。并研发纸性恋量表。研究依据爱情理论与物恋定义,将纸性恋倾向定义为个体经验 情绪、浪漫、性吸引力于ACGN(包括Animation,动画;Comic, 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作品中的虚拟人物,同时对 现实中的人几乎不产生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
该倾向者对于虚拟伴侣与现实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并无差别,唯 一的差别仅在于发展亲密关系的对象是否与自己身处同一个世界。 [来源请求]
纸性恋倾向者较偏向使用以下几种方式与虚拟伴侣发展亲密关系 及恋爱互动:
1. 跨次元至虚拟伴侣的世界:使用绘图、合成、文字书写等方式 创作与虚拟伴侣互动,纪录他们每日的相处与生活点滴。纸 性恋倾向者会将自己创作于虚拟伴侣的世界之中,与虚拟伴 侣相处。
2.将虚拟伴侣拉至现实生活:购买虚拟伴侣的周边如角色立牌、 娃娃、相片、抱枕……等,将虚拟伴侣投射至此些物品上与他们 进行恋爱互动。研究观察中也发现,少数纸性恋倾向者会以付费 方式聘请角色扮演者(Cosplayer)扮演其虚拟伴侣与之约会、举 办婚礼与庆生[来源请求];但纸性恋倾向者并非对于该角色扮演者 (Cosplayer)有恋爱方面的情感,仅是以虚拟伴侣投射于对方身上而已。
纸性恋倾向量表
研究从 Zick Rubin(1970)爱与喜欢量表及Sternberg(1986)爱情三因论理论发展量表,来测量与虚拟对象的恋爱情感程度。经由预试题目删减及更正后,正式量表由4个构面发展出24题。作答方式采李克特式(Likert type)七点量尺作答,从 1 分(非常不同意)~ 7分(非常同意)请参与者依照实际状况作答;其中需注意几题采反向计分,从1分(非常同意) ~7分(非常不同意)请参与者依照实际状况作答。在量表发展实验中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93具极高信度。
相关倡议者
- 次元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发行与二次元角色间“结婚证明书”的相关组织,其组织介绍为:“本局联系现实世界与其他次元/来成为与角色相爱的证明/受理婚姻登记并发行结婚证明书的非官方机关/此外本局也有发行LGBT族群的结婚证明书。[28]”
- 社会学家松浦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针对“不对现实他人感到性吸引力者的不可视化与抵抗”进行研究,撰写“二次元”方面纸性恋者的相关论文。除了针对对人性恋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同时倡议纸性恋者应与无性恋、其他非对人性恋、跨性别者及女性主义建立连带[29]。
- 荻野幸太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拥护“表现自由”之NPO法人“うぐいすリボ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的理事,针对二次元性表现规制的议题,长期从“以创作物为性对象的性特质”者的权利与承认观点出发进行倡议。
- 台大宅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持续触及纸性恋议题的同人社团,除了曾经对纸性恋进行问卷发放[30],并在同人贩售会FF40发放〈纸性恋宣言〉[31],并与女书店合办〈从纸性恋视角思考性与性别的政治(松浦优主讲,廖希文与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讲座、〈对物性恋与人偶恋初探(廖希文主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讲座,主讲女书店与心灵工坊合办〈非对人性恋的多重定向(廖希文主讲,郝柏玮与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讲座。
- 日本一般社团法人纸性恋协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近藤显彦等人成立之纸性恋倡议组织,以向婚礼会场业倡议纸性恋婚礼的理解与协助为宗旨之一。
- 台湾纸性恋集散地为台湾纸性恋者当事者社群,从事纸性恋与非对人性恋相关议题之倡议、调查与推广。
- 中原大学学生林芳伃等人于2022台湾心理学年会以“纸性恋倾向之定义及发展趋势 —以成人依附型态探讨”主题作为发表。并研发纸性恋量表。
相关主题
参考资料
- ^ パレットーク. 『マンガでわかるLGBTQ+』. 讲谈社. 2021年4月28日: 35页.
- ^ “Ever fallen in love with someone who doesn’t exist? You may be a fictosexual. The Guardian. The Guardian.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13).
- ^ r/Asexual. A visualization of the Asexuality Spectrum. 2022-02-03.
- ^ パレットーク / 多様性を考えるメディア. “処女ってことでしょ? その歳で…”「セックスして一人前」という風潮にモヤモヤする話. 2020-09-29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 ^ 纸性恋. 泛见志流行语小百科.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7).
- ^ YukayuyuWasGod. 多元性別認同及性取向族群 驕傲旗幟一覽及分辨懶人包. Twitter.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7).
- ^ りっきー (2020年7月13日). “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フィクトロマンティックとは【キャラクターを爱す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bRainbow. 2020年11月15日阅覧。
- ^ 8.0 8.1 Fictosexual. Sexuality Wiki.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3).
- ^ 9.0 9.1 9.2 9.3 松浦优(2021),“日常生活の自明性によるクレイム申し立ての“予めの排除/抹消”―“性的指向”概念に适合しない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の语られ方に注目し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现代の社会病理’第36号: pp.67-83.
- ^ 10.0 10.1 10.2 10.3 10.4 Karhulahti VM, Välisalo T. 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 A Qualitative Study of Love and Desire for Fictional Charact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nt Psychol. 2021 Jan 12;11:575427.
- ^ 11.0 11.1 松浦优(2020)。〈“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という视座〉。《ユリイカ :クイズの世界》,52(8)。卷末コラム。
- ^ Gupta, Kristina. (2015). “Compulsory Sexuality: Evaluating an Emerging Concept.”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41(1): pp.131–54.
- ^ 松浦优(2020)。アセクシュアル研究におけるセクシュアルノーマティヴィティ(Sexualnormativity)概念の理论的意义と日本社会への适用可能性。西日本社会学会年报,(18)。89-101。
- ^ 日本性教育协会编2019。‘若者の性白书:青少年の性行动全国调查报告(第8回)’。小学馆。246。
- ^ 近藤 顕彦【⋈🗻🌰】ミクさん大好き. マンガ・アニメ・ゲーム等の架空のキャラクターへの恋愛感情・性的感情・結婚願望についての調査. 2022-11-29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 ^ 16.0 16.1 Ben Dooley and Hisako Ueno. This Man Married a Fictional Character. He’d Like You to Hear Him Out..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4-24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 ^ 17.0 17.1 Andrew Court. What is fictosexuality? All about the real people turned on by fictional characters. New York Post. 2022-04-27 [2022-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 ^ 片渕阳平. 「愛しているので」 2次元キャラと“本気の挙式”、30代男性の葛藤. ITmedia. 2018-08-16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 ^ Morag A. Yule1• Lori A. Brotto • Boris B. Gorzalka. Sexual Fantasy and Masturbation Among Asexual Individual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PDF).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17, 46: 311–328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0).
- ^ 20.0 20.1 松浦优(2022)“作为赋生式误配的多重定向力: 非对人性恋之对“二次元”性特质的相关理论考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アニメーション的な误配としての多重见当识:非対人性爱的な“二次元”への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に関する理论的考察”‘ジェンダー研究’二五号)
- ^ 伊藤刚(2022) “生きてしまうキャラーーー“マンガのおばけ”再考”铃木雅雄・ 中田健太郎编‘マンガメディア文化论―フレームを越えて生きる方法’水声社、四一五―四五一页
- ^ 难波优辉. 「これは人間ではない」:キャラクタの画像の何がわるいのか (PDF). ‘描写の哲学シンポジウム(松永伸司主催)’. 2020-01-25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4).
- ^ Tukachinsky, R. H. (2011). Para-romantic love and para-friendships: development and assessment of a multiple-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scale. Am. J. Media Psychol. 3, 73–94.
- ^ Giles, D. C. (2002).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uture research. Media Psychol. 4, 279–305.
- ^ 25.0 25.1 Chiara Bruno. Virtuelle Liebe: Wenn der Schwarm ein Videospielcharakter ist (Special). https://www.spieletipps.de/. 2018-07-04 [2022-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1).
- ^ 稲叶振一郎. モダンのクールダウン. NTT出版. 2006: 191.
- ^ 片渕阳平. 批判もあったが「勇気付けられた」 初音ミクさんとの“本気の挙式”を終えて. ITmedia NEWS. 2018-11-21 [2020-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 ^ 次元局.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 ^ 松浦优. 對人性戀中心主義與順性別中心主義的共通點:從「萌圖廣告問題」與「跨性別者的廁所使用問題」出發. vocus. 由SH Liao翻译. 2023 [2022] [202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3).
- ^ Rhizome|球根. 紙性戀的定義與測量.建構篇. 2022-02-02 [2023-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
- ^ SH Liao. 紙性戀宣言:其置身處境、政治可能性及批判性抵抗. 《Rhizome|球根》. 台大宅研. 2023-02-09 [2023-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