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魂七魄
道教 |
---|
道教主题 |
三魂七魄,是道教对于人魂魄的说法,谓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奭(ㄕˋ)灵、幽精;七魄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1]。
道教文献
《老子河上公章句》主张安“魂、魄、神、精、意”,以涵养五脏,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又天之鬼为魂,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影响性情,地之鬼为魄,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影响身形,口鼻为玄牝之门,是人身通感天地之门户。[2]
《黄庭经》主张食气,存养太和,以“还魂返魄”、“摄魂还魄”,可不死而得入黄宁。[3]务成子注《黄庭经》,谓诵读黄庭,能调和三魂,制炼七魄;除去三尸,安和六腑;五脏生华,色返孩童,百病不能伤,灾祸不得干。[4]
三魂七魄之并称,最早载于《抱朴子》。谓守一存真,即可金水分形(分身之术),自见人身中有三魂七魄,更能接见天地神灵。[5][6]
上清道书《灵书紫文上经》中有详细解说,谓三魂七魄于特定时日,夜间出入肉身飘荡不定,道士须拘制之,以安神定形。 七魄名号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乃身中浊鬼,当制止其伐身,三魂名号为胎光、爽灵、幽精(三魂与上元宫泥丸之赤子、中元宫绛房之真人、下元宫丹田之婴儿,以及命门玄关之大君),皆为身中长生之神,当存守身内。[7]太平经钞甲部三魂七魄之语,当为从灵书紫文所增补。[8]
陶弘景所编《真诰》载有种种法术摄受三魂七魄,能出恶梦,守魂魄,炼身形。[9]
唐朝道书《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叙述“炼阳魂而制阴魄”之法,并说学道者,当须顺魂灵制尸魄,以阳消阴,令魂炼魄,阴秽渐减,乃长生之道。[10]
《云笈七签》引正一真人语,对三魂又增以新说,谓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久居人身,则能长生;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令人心劳气散,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秽乱昏暗、耽著睡眠,精华枯竭而名生黑簿鬼录。并说有三魂会日,于此本会之日,诵人善恶。又说三魂,一主命,一主灾衰,一主财禄;一常居本属宫宿,一居水府,一居地府五岳。人身唯七魄常居不散,至本命日,一魂归降与魄相合。若三魂循环不绝,则百神交会,人安稳无病,若三魂不归,则魄与五鬼为徒,令人行事昏乱,耽睡好眠,灾患折磨。道教有种种法术,能拘魂制魄,使人渐至长生。[11]
朱熹以及宋末道教学者俞琰认为三魂七魄非真指实数,以医家谓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九宫数以三居左,七居右,主张三七为九宫数,虚指五行。[12][13]隋代萧吉《五行大义》则提有多种异解,认为魂魄之数,乃配合种种阴阳五行八卦天地人之数,而为魂三魄七。[14]
三魂
马偕(George L. Mackay)经由生活观察指出,汉人认为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一个灵魂到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天堂、地府,或转世),第二个灵魂进入坟墓里,第三个则在家附近徘徊。第一个灵魂由道士负责,另两个灵魂则由子孙照顾:第二个灵魂由亲人通过整修墓地等方式照顾,第三个灵魂则安置在木制的神位中[15]。
道教古称“胎光、爽灵、幽精”,丹鼎派称之为“元神、阳神、阴神”等。三魂生存于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来源请求]
- 天魂归天路,到达空间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灭的“无极”,因有肉体的因果牵连,所以不能归宗源地,只好被带走上空间天路的寄托处,暂为其主神收押,这是所谓的“天牢”。[来源请求]
- 人魂、命魂则徘徊于墓地之间,因人魂本来是“祖德”历代姓氏流传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后在墓地对神主,来来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托处。[来源请求]
- 地魂归地府,到达地狱,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报应,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恶,所以肉身死亡后,地魂再进因果是非之地。[来源请求]
鸾书文献
“儒宗神教”的鬼神观里,人是万物之长,因此认为草木仅一魂,曰生魂,禽兽有二魂,一曰“生魂”能知生长走动,二曰“觉魂”能知痛苦与喜乐哀鸣之情,可以学习东西。人则有三魂,生魂、觉魂、灵魂。人死之后,如系在世作恶多端之人,乃下地狱,按其罪过受种种磨炼[16]。
“儒宗神教”划分三魂为生魂、觉魂、灵魂,和天主教神父利玛窦《天主实义》中对魂的分类方式相同:
“西士曰:人有魂、魄,两者全而生焉;死则其魄化散归土,而魂常在不灭。吾入中国尝闻有以魂为可灭,而等之禽兽者;其馀天下名教名邦,皆省人魂不灭,而大殊于禽兽者也。吾言此理,子试虚心听之。世有生、觉灵三魂彼世界之魂有三品:⑴草木之生魂下品名曰生魂,即草木之魂是也。此魂扶草木以生长,草木枯萎,魂亦消灭。⑵禽兽之觉魂中品名曰觉魂,则禽兽之魂也,此能附禽兽长育,而又使之以耳目视听,以口鼻啖嗅,以肢体觉物情,但不能推论道理,至死而魂亦灭焉。⑶人类之灵魂上品名曰灵魂,即人魂也。此兼生魂,觉魂,能扶人长养及使人知觉物情,而又使之能推论事物,明辨理义。人身虽死,而魂非死,盖永存不灭者焉。”
明末清初的士人黄百家已注意到《天主实义》的三魂之说,并在著作中叙述[17]。
《天主实义》的三魂之说,源自于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生魂即vegetative/nutritive soul,觉魂即senetive soul,灵魂即rational soul。这种划分与中国传统的“魂气”思想不同,与佛教对“有情世间”和“无情世间”的划分以及“六道轮回”的思想也相冲突[18]。
灵魂若有毛病,人就会痴呆。觉魂若有毛病,人就会发疯,神经就会散乱。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来源请求]
人若死后生魂会消灭,灵魂就依因果循环六道之中轮回。如果善业大于恶业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灵魂和觉魂便会合一,至人间则旧觉魂消灭,再新生一觉魂一生魂投胎。如果恶业大于善业就至地狱道,灵魂会在地狱受刑受苦。只有农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间,觉魂则留在世间排徊,直到灵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觉魂便消灭,留在人间的觉魂有时可以受神主牌位让人拜,有时在墓园流浪,有拜公妈的人比较不容易受觉魂作弄,没拜公妈的人较容易受外来孤魂作弄。[来源请求]
七魄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 ^ 雲笈七籖卷五十四.
- ^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象章》:“神,謂五臟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天食人以五氣,……其鬼曰魂,魂者雄也,主出入於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其鬼曰魄,魄者雌也,主出入於人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风、燥、暑、寒、湿),地食人以五味(酸、辛、苦、咸、甘)。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脩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 《黄庭经》:“外本三阳物自来 内养三神可长生 魂欲上天魄入渊 还魂反魄道自然 …… 仙人道士非可神 积精所致和专仁 人皆食谷与五味 独食大和阴阳气 故能不死天相既”
《黄庭内景经·肝部章》:“和制魂魄津液平 外应眼目日月清 百痾所钟存无英 同用七日自充盈 垂绝念神死复生 摄魂还魄永无倾”
《黄庭内景经·上睹章》:“三神还精老方壮 魂魄内守不争竞 神生腹中衔玉珰,灵注幽阙那得丧 琳条万寻可荫仗 三魂自宁帝书命”
《黄庭内景经·治生章》:“但修洞玄与玉篇 兼行形中八景神 二十四真出自然 高拱无为魂魄安”
《黄庭内景经·玄元章》:“玄元上一魂魄炼 一之为物颇卒见 须得至真乃顾盼 至忌死气诸秽贱”
《黄庭内景经·百谷章》:“百谷之实土地精 五味外美邪魔腥 臭乱神明胎气零 那从返老得还婴 三魂忽忽魄糜倾 何不食气太和精 故能不死入黄宁”
- ^ 《云笈七签》第11卷三洞经教部
- ^ 《抱朴子》:“守一存真,乃能通神……師言欲長生,當勤服大藥,欲得通神,當金水分形。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而天靈地祇,皆可接見,山川之神,皆可使役也。””
- ^ 《道枢》:“真一炼质分形。古先至人有分形散影之道,何以致之乎?此金水分形者也。夫日之中、水之中、镜之中皆能分形者欤。分形之日,元神六甲一日而出,当斯之时,其勿怖焉。夫识玄珠则知法矣,如冬至之闻雷法,当烹之则功成,行满达上清矣。
《太上明鉴真经》:“金水内景,以阴发阳,能为此道,分身散形,以一为万,立成六军,千亿里外,呼吸往还,乘云履水,出入无间,天神地祇,邪鬼老鬽,隐蔽之类,皆可见也。审其精思,逆见方来,子能守之,为仙王也”。
《墨子闲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篇云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盖凡发光含明及光所照物,蔽而成阴,三者通谓之景。古无玻璃,凡鉴皆以金为之,此所论即内景也”。
《抱朴子》:“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复易于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目,玄一旦此见之。初求之于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左君及蓟子训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数十处,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与客语,门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侧又有一主人投钓,宾不能别何者为真主人也。师言守一兼修明镜,其镜道成则能分形为数十人,衣服面貌,皆如一也。” - ^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月三日、月十三日、月二十三日夕,是此时也,一二魂不定,胎光放形,爽灵浮游,幽精扰唤。其胎光、爽灵、幽精,三君是三魂之神名也。……月朔、月望、月晦夕,是此时也,七魄流荡,游走秽浊……其第一魄名尸狗,第二魄名伏矢,第三魄名雀阴,第四魄名吞贼,第五魄名非毒,第六魄名除秽,第七魄名臭肺,此皆七魄之阴名也,身中之浊鬼也。……人一身有三元宫神,命门有玄关大君,及三魂之神,合七神,皆在形中,欲令人长生,仁慈大吉之君也。其七魄亦受生于一身,而与身为攻伐之贼,故当制之。道士徒知求仙之方,而不知制魄之道,亦不免于徒劳。
- ^ 王明《太平经合校前言》:道藏中太平经钞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系节录太平经文而成。太平经甲部已经亡失了。现存的太平经钞,以甲部的字数为最少,疑钞甲部是后人所伪补。钞甲部的文字来源,以灵书紫文为主,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并为其采取的材料。案太平经援引古经旧义,都不著明出处。只有钞甲部乃说:“青童匍匐而前,请受灵书紫文口口传诀在经者二十有四。”现存灵书紫文上经卷首所说,与太平经钞甲部所载,其文字也是大同小异。从此可以证明太平经钞甲部是从灵书紫文来的。再者,太平经里并无外丹的说法,钞甲部“服华丹”、“食镮刚”云云,跟全书的内容不相协调,也是从灵书紫文抄来的。此外,钞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术语,也与太平经其它各部不相类似。道教的名辞如“种民”,佛教的名辞如“本起”、“三界”、“受记”等,都是仅见于钞甲部;就时代说,这些名辞也是比较太平经为晚出的。
- ^
《真诰》:“若其人暂死适太阴,权过三官者,肉既灰烂,血沉脉散者,而犹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营侍,三魂守宅,三元权息,太神内闭。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随意而出。当生之时,即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复质成形,乃胜于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者,此之谓也。天帝曰:太阴炼身形,胜服九转丹。形容端且严,面色似灵云。上登太极阙,受书为真人。……夫得道之士,暂游于太阴者,太乙守尸,三魂营骨,七魄卫肉,胎灵掾气。”
《真诰》:“数遇恶梦者,一曰魄妖,二曰心试,三曰尸贼,厌消之方也。若梦觉,以左手蹑人中二七过,琢齿二七遍,微祝曰:大洞真玄,张炼三魂,第一魂速守七魄,第二魂速守泥丸,第三魂受心节度,速启太上三元君”
《真诰》:“太一镇生,三炁合真,室胎上景,母玄父元,生我五藏,摄我精神,下灌玉液,上朝泥丸,夕炼七魄,朝和三魂,右命玉华,左啸金晨。命我神仙,役灵使神,常保利津,飞行十天。祝毕,又心拜四方,叩齿三通,咽液三过。此名为太上祝生隐朝胎元之道。常能行之,令魂魄保守,长生神仙。”
- ^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老君曰:阴魄浊尸之气,在于形魂,神常保守。故学道者,顺魂灵制尸魄,为炼形之术也。若随阴尸之魄,耗动阳灵之精,损失正气,易致于死也。
- ^ 《云笈七签》第54卷魂神
- ^ 《席上腐谈》卷上:“医家谓肝属东方木而藏魂,肺属西方金而藏魄,道家乃有三魂七魄之说。魂果有三,魄果有七乎?非也,盖九宫数以三居左;七居右也”
- ^ 《朱子语类》:“魂属木,魄属金。所以说“三魂七魄”,是金木之数也。”
- ^ 《五行大义·论杂配》:“又云魂有三、魄有七者、陽數奇、陰數偶。奇數始於一、一則元氣。魂雖是陽、非曰元始、一後次三、故魂數三。又云、因天地二氣合、而生人、人又一氣、三材各一氣、故魂有三。陰數二、二亦陰之始、魄雖是陰、又非元始、次二後四。陰不孤立、必資於陽、就魂之三、合而成七。又一解云、魂在東方、取震數三。魄居西方、取兌數七。三魂、七魄、合而爲十、是應天五行、地五行、兩五合爲十、共成人也。五是天五氣、地五味也。春秋緯云、人感十而生、故十月方生也。”
- ^ 「信耶穌?祖宗怎麼辦?」:清代台灣基督徒面臨的祭祖問題. [2020-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 ^ 台灣民間信仰的鬼神觀— 以聖賢堂系列鸞書為中心的探討 (PDF). 逢甲人文社会学报. 2003, 7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2-01).
- ^ 《宋元学案·晦翁学案》卷四十八:“百家谨案:泰西人分人物三等:人为万物之首,有灵魂;动物能食色,有觉魂;草木无知,有生魂。颇谛当。”
- ^ 李存山. 从两篇对话看外来宗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 2016, 1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
参考书目
- 《先道静坐丛书之开天眼神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