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利瓦诺夫
鲍里斯·利瓦诺夫 | ||||||||||||||||||
---|---|---|---|---|---|---|---|---|---|---|---|---|---|---|---|---|---|---|
出生 | 1904年5月8日[儒略历4月25日] 俄罗斯帝国莫斯科 | |||||||||||||||||
逝世 | 1972年9月22日 苏联莫斯科 | (68岁)|||||||||||||||||
职业 | 演员 | |||||||||||||||||
活跃时期 | 1924年–1972年 | |||||||||||||||||
儿女 | 瓦西里·利瓦诺夫 | |||||||||||||||||
奖项 |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利瓦诺夫(俄语: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Ливанов;1904年5月8日—1972年9月22日)是苏联舞台剧和电影男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
生平
1904年生于莫斯科。父亲是伏尔加哥萨克人,祖籍乌里扬诺夫斯克[2]。
16岁即参加工农红军,跟随部队赴突厥斯坦平息民族解放运动。但不久之后就回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第四工作室学习表演艺术,1924年毕业。之后,他在该剧院参与舞台剧演出,主要扮演各种喜剧角色。他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和情感广受同学和老师的赞扬。他出演的角色包括《死魂灵》中的诺兹德寥夫,《聪明误》中的恰茨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阿马维瓦伯爵,《三姐妹》中的瓦西里·索列尼[3]。
1924年,他首次出演童话影片冰雪之父,后又在《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等历史革命片中登场。1930年代,他又出演了《杜布罗夫斯基》和《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等电影,其中前者是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后者获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奖。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利瓦诺夫希望上前线战斗,但是根据斯大林的命令,文化工作者必须撤离。莫斯科战役期间,他的家人们撤离到安全区了,但他仍选择留在城里,为前线士兵们表演话剧[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继续从事演艺事业。1948年,他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晚年,他的业余爱好是作画。他的妻子尤金尼亚来自一个古老的波兰贵族家庭。儿子瓦西里·利瓦诺夫后来也成为了一名演员。
主要参演
年份 | 电影 | 原标题 | 角色 |
1927 | 《十月》 | Октябрь | 米哈伊尔·特列先科 |
1937 | 《波罗的海代表》 | Депутат Балтики | 米哈伊尔·博恰罗夫 |
1939 | 《米宁和波扎尔斯基》 | Минин и Пожарский | 波扎尔斯基 |
1940 | 《苏沃洛夫》 | Суворов | |
1945 | 《遗失的信》 | Пропавшая грамота | 札波罗结哥萨克(声) |
1946 | 《格林卡》 | Глинка | 尼古拉一世 |
1949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 罗科索夫斯基 |
《攻克柏林》 | Падение Берлина | 罗科索夫斯基 | |
1953 | 《海军上将乌沙科夫》 | Адмирал Ушаков | 波将金 |
1955 | 《罗蒙诺索夫》 | Михайло Ломоносов | 罗蒙诺索夫 |
1958 | 《海之歌》 | Поэма о море | 费道尔钦科 |
1960 | 《生命的乐章》 | Слепой музыкант | 马克西姆 |
参考资料
- ^ Gottlieb, Vera. Anton Chekhov at the Moscow Art Theatre. Psychology Press. 2005: 83.
- ^ 2.0 2.1 Vasily Livanov. The Path from Childhood. Echo of One Dash. Moscow: AST. 2013: 256. ISBN 978-5-17-077885-0.
- ^ 普罗霍罗夫等 (编). 普拉斯科维娅·尼基季奇娜·安格林娜. 《苏联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 1969年 (俄语).
- ^ 利瓦诺夫之墓. [2019-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外部链接
- 鲍里斯·利瓦诺夫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鲍里斯·利瓦诺夫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