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鯛
大眼鯛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科: | 大眼鯛科 Priacanthidae |
屬: | 大眼鯛屬 Priacanthus |
種: | 大眼鯛 P. macracanthus
|
二名法 | |
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Cuvier, 1829
| |
異名 | |
|
大眼鯛,又稱大棘大眼鯛 ,又稱沙皮魚 ,中國稱短尾大眼鯛,俗名紅目鰱、紅嚴公,為大眼鯛屬的一個種。
分布
本魚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到太平洋區水深12-400米海域的底層,一般東至新喀里多尼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亞的米德爾頓礁[1],但在北至彼得大帝灣的水域有離群個體的出現記錄[2][3]。
特徵
本魚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六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長強棘。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72至82枚。體背側呈鮮紅色,腹側則為銀白色。其明顯特徵為前鰓蓋骨後下方及鰓蓋骨後方有一硬棘突出,且背鰭、腹鰭及臀鰭上散佈著一些鮮黃色斑點,有些排列成行,有些則否。背鰭單一,具硬棘10枚,軟條12至14枚;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3枚,軟條13至14枚;背鰭及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頭長;尾鰭截形,上下略突。體長可達30公分。體重在80-150克左右,最大可達500克。[3]
生態
白天棲息在珊瑚礁下的洞穴,身上偶會出現斑駁的暗紋。夜間則成群到水層中間覓食,以較大型的浮游生物如蟹的幼苗、小魚或是頭足類為食。此時體色大多有銀色條紋。冬季到初春繁殖[3]。
經濟利用
該魚為食用魚。漁民多在黃昏或是黎明時分以釣魚竿捕捉[4]。其肉質細嫩,為鮮美的食用魚。其鱗與表皮堅硬,在煮熟後更容易除去。其數量由於大量捕撈而減少,但尚無大規模養殖。[3]
參考文獻
- ^ Russell, B.C. and Houston, W. 1989. Offshore fishes of the Arafura Sea. Beagle 6(1): 69-84.
- ^ Sokolovskaya, T.G., Sokolovskii, A.S. and Sobolevskii, E.I. 1998. A list of fishes of Peter the Great Bay (the Sea of Japan). Journal of Ichthyology 38(1): 1-11.
- ^ 3.0 3.1 3.2 3.3 張賜玲等,大眼鯛的繁養殖初報,水試專訊第22期
- ^ Starnes, W.C. 1988. Revision, phylogeny and biogeographic comments on the circumtropical marine percoid fish family Priacanthidae. 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 43(2): 11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