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明初官話音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初官話音系,即明朝前期北方漢語官話的語音系統,屬於近代漢語

太祖實錄洪武八年三月:「是月《洪武正韻》成。初,上(明太祖)以舊韻起於江東,多失正音,乃命……以中原雅音校正之。」這裏的中原雅音,也就是明初官話語音系統。

研究材料

《洪武正韻》

雖然《洪武正韻》的編纂要求是以「中原雅音」為標準,但其性質不是一個單純的、完整的語音系統,實際上兼有舊韻書、明初官話、江淮方言、吳音的特點,不能代表當時的實際語音系統[1]:161

《洪武正韻》是在南宋增修互注禮部韻略》(簡稱《增韻》)的基礎上重編的。《洪武正韻》刊行四年之後,明太祖又因書中「尚有未諧叶者」而要求重修,因此《洪武正韻》有了兩個版本:洪武八年(1375年)的初編七十六韻本,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重修八十韻本[1]:2[注 1]。《正韻》和《增韻》、八十韻本和七十六韻本之間的差異,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記錄[1]:21,因此通過比較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話音系的特點。

《韻略易通》

雲南人蘭茂所作的《韻略易通》,成書於正統壬戌年(1442年),記錄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系,和《中原音韻》大體相承,但也有守舊的痕跡[2]:149、147

《洪武正韻譯訓》

朝鮮李朝學者申叔舟等,受世宗文宗之命,用訓民正音對譯《洪武正韻》,寫成了《洪武正韻譯訓》,書稿定於明景泰六年(1455年)[1]:69。申叔舟等曾多次來到北京,並在《譯訓》中記錄了當時的時音、俗音[1]:78

關於「兩套音系」的爭論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成書於泰定甲子(1324年)。而較晚出的《洪武正韻》(1375年)與之相比,在音系上卻更加古老。最明顯的區別在於,《中原音韻》中全濁聲母已經消失,而《洪武正韻》中卻還保留。因此,有的音韻學家認為,元明時的官話語音有兩套系統,一為讀書音,一位說話音;而有的音韻學家則認為,明初官話語音系統只有一套,只是《洪武正韻》等書寫作上遵從舊韻書、未能記錄時音。

兩套音系說

蘇聯語言學家龍果夫認為,時的北方官話有兩套音系:「我們沒有充足的理由說『古官話』的語音組織是統一的。在另一方面,我們的這些材料使我們可以說有兩個大方言(或者是方言類)。從聲母系統來看,他們是極端彼此分歧的:一個我們叫做甲類,包括八思巴碑文、《洪武正韻》、《切韻指南》;另一個我們叫做乙類——就是在各種外國名字的譯音和波斯語譯音里的。並且,甲類方言(就是八思巴碑文所代表的)大概因為政治上的緣故,在有些地方也當做標準官話,可是在這些地方的口語是屬於乙類的。」[3]:483

羅常培同意龍果夫的觀點:「這兩個系統一個是代表官話的,一個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說一個是讀書音,一個是說話音。」[3]:407

李新魁也認為:「《洪武正韻》基本上代表了明初中原共同語的讀書音系統。」[4]:73亦即認為明初官話有讀書音和說話音兩個系統。

反對者

現代漢語方言中,也有許多方言有讀書音和說話音兩個系統,即文白異讀。但寧繼福認為現代漢語方言的文白異讀系統有兩個共同點:韻母的文白異讀比聲母的複雜,文讀和白讀所用聲母相同,而《中原音韻》和《蒙古字韻》或《洪武正韻》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多出一套全濁聲母,因此龍果夫的假說與漢語不符[1]:157

寧繼福考察了此前湮沒無聞六百餘年、1997年才被重新發現的八十韻本《洪武正韻》[1]:161,指出其中反映的濁上歸去、支微分離、閉口韻逐漸消失等現象,都不見於七十六韻本《正韻》。兩個版本的《正韻》相距僅四年,不可能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因此七十六韻本《洪武正韻》中的較古老語音系統,不是明初官話讀書音系統的反映,而只是舊韻書的殘存[1]:159。「壹以中原雅音為定」的八十韻本《洪武正韻》,和《洪武正韻譯訓》中收錄的北京口語語音有大量吻合之處,也說明「雅音」就是「俗音」,明初官話語音系統中不存在讀書音和說話音的區別[1]:147-148

耿振生也認為:「官話自身卻沒有必要形成兩個並行的讀音系統,而且近代漢語文獻中沒有發現過有文白兩套標準音系統的蛛絲馬跡。」[5]

聲韻調系統

聲母系統

《中原音韻》中記錄的元代語音系統中,聲母有21個[注 2],包括疑母[ŋ]在內。在《洪武正韻》中,有影、喻、疑母合併混淆的趨勢。在《韻略易通》中,疑母完全消失,形成下列格局[6]:240

音類 不送氣
塞音塞擦音
送氣
清塞音、塞擦音
鼻音 擦音 濁擦音、邊音
唇音 p m f v
舌音 t n l
齒頭音 ts tsʰ s
正齒音 tʂʰ ʂ ʐ
牙喉音 k 一∅ x

這個音系的所有聲母恰好可以組成一首詩,曰《早梅詩》:東風破早梅 ,向暖一枝開 ;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

韻母系統

明初官話音系的韻母系統,相較之前的《中原音韻》,可以反映出下列重大現象:

魚、模分韻。《中原音韻》中魚、虞、模合為一韻,包括[u]和[iu]兩個韻母。《洪武正韻》中魚、模分韻,說明[iu]已經變成了[y]。[1]:158

閉口韻消失。《中原音韻》中有三個閉口韻韻部,如「藍」和「蘭」不同音,前者韻母為[am],後者為[an]。《洪武正韻譯訓》所載俗音中,閉口韻即-m韻尾全部消失。[1]:78

支、微分韻。《中原音韻》中「知」和「支」不同音,前者韻母為[i],後者為[ʅ]。八十韻本《洪武正韻》中「知、痴、世」等與「支」同屬一韻部。[1]:127

聲調系統

明初官話音系的聲調系統和之前的元代音系、之後延續至今的現代漢語音系的聲調系統都保持一致,分為陰、陽、上、去。

七十六韻本《洪武正韻》和《韻略易通》中都有和陽聲韻相配的入聲韻。八十韻本《洪武正韻》中,入聲韻則不和陽聲韻相配,並顯示出-p、-t、-k韻尾合併為-ʔ韻尾的趨勢;《譯訓》也記錄了這類現象。多數學者則認為,《中原音韻》中入聲韻就已經消失,明初官話語音也自然沒有入聲韻。

參見

註解

  1. ^ 八十韻本未曾重刊,湮沒數百年。下文中的《洪武正韻》,如未註明,俱指七十六韻本。
  2. ^ 說法不一。見「中原音韻」。

參考資料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寧忌浮. 洪武正韵研究.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ISBN 7532612554. 
  2. ^ 林燾 主編. 中国语音学史.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2411272. 
  3. ^ 3.0 3.1 龍果夫. 罗常培文集(第四卷).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828838. 
  4. ^ 李新魁. 汉语音韵学.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6. 
  5. ^ 耿振生. 论近代书面语音系研究方法. 古漢語研究. 1993, (4). 
  6. ^ 向熹. 简明汉语史(上).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ISBN 978710005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