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漠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潘漠華(1902年—1934年12月24日),浙江宣平(今武義)人,一名,又名愷堯。中國近代詩人。

生平

1921年10月,經他倡議,和同學汪靜之、柔石、魏金枝等發起,組織了杭州第一個新文學團體「晨光社」,朱自清、葉聖陶、劉延陵三位老師還被聘為顧問。他們以《新浙江報》的「晨光」副刊為陣地,經常發表新文學作品,在當時的杭州文學界,有很大影響。

1920年開始寫作,1922年3月底,與應修人馮雪峰汪靜之結成湖畔詩社,編輯出版《湖畔》詩集,為中國第一個新詩社[1],後寫小說,著有《雨點集》[2]。1924年8月,潘漠華考入北京大學一院(文學院)預科,後升入一院外國文學系學習。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發生後,他與同學們一起參加了罷課和集會遊行。1926年北京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在《京報》副刊等多種報刊上發表評論。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秋,潘漠華毅然離開北大,南下武漢,在北伐先遣軍第三十六軍,任該軍第二師政治部宣傳幹事、組織科長等職,隨軍沿京漢路北上,到鄭州。

1927年四一二後,潘漠華所在部隊停止了北進,回師武漢。期間,他參與主持歡迎由上海轉移到武漢的浙江籍革命同志的歡迎會,並親赴漢口邀當時的《民國日報》總編輯沈雁冰到會講話。七一五,寧漢合流,形勢日益緊迫,潘漠華離開北伐軍,從武漢經上海潛回杭州。

1927年10月,潘漠華在杭州被捕,關押在杭州公安局的柴木巷拘留所。經他在浙一師的老師許寶駒出面保釋,得以獲救。出獄後,他回到宣平上坦,繼而又因宣平黨內同志被捕而暫時避居於冷泉岩。

1928年春夏之交,潘漠華離開宣平,轉輾於上海、廈門等地。1929年初,宣平農民暴動遭國民黨省防軍鎮壓,全縣被捕者達100多人,縣委、區委領導人被懸賞通緝。

1929年9月,他化名田言到河南省立開封師範學校省立河南大學任講師、教授[3]。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他化名潘模和,轉移到滄州省立二中任教職,1933年12月,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時被捕[4]

1934年12月24日,歷經酷刑,病死獄中[5]

參考

  1. ^ 楊建新主編. 浙江文化地图 第3册 人文化成 浙江名人文化.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1.12: 144. ISBN 978-7-5514-0019-0. 
  2. ^ 蔡智敏. 中外微型诗鉴赏. 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6.08: 34. ISBN 978-7-5568-1301-8. 
  3. ^ 黃韜劉紹唐. 民国人物小传 第13册.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6.07: 362. ISBN 978-7-5426-5572-1. 
  4. ^ 劉衛東主編. 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 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12.08: 322. ISBN 978-7-5649-0858-4. 
  5. ^ 鄭績著. 浙江现代文坛点将录. 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4.08: 248. ISBN 978-7-5110-1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