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傅永淳(1586年—1667年),字惺涵,號熙宇[1]直隸真定府靈壽縣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生平

淳生有奇質,讀書一覽不忘。天啟二年壬戌(1622年)舉進士,授知湖廣房縣,房西南通蜀,多盜,淳擇願謹富民偽與賊往來,悉其人與地,突掩捕之。有巨賊稱通天王,嘯聚洪砰山中,淳率數騎入賊穴,諭以禍福,賊感其誠,解甲降,籍爲兵,平貴州亂卒,得降寇力也。又以房士樸陋,建書院四區,擇俊秀處其中,日與說經。大興水利,灌田數萬畝。居五年,丁外艱去,士民遮送漢水上,創生祠祀之。服闋,補芮城令。崇禎四年辛未(1631年),擢河南道監察御史,時三黨角立,各援宦寺爲助,淳屢章彈之,因共銜淳,值秦中流寇橫發,乃舉淳按視。淳單車入秦,巡撫都御史李喬懦不知兵,列狀劾之。行部抵朝邑縣,賊數萬圍之,淳率士民堅守,相持七十餘日,以計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奪回婦女牲畜,悉還其家,賊走入終南山。歴甲戌(1634年),崇禎皇帝以都御史陳奇瑜督兵三十萬,賜上方劍,專辦流賊事。奇瑜率大兵入關,蜀兵出階州,楚兵溯漢水,群賊西走,度棧道入漢中,受圍於車箱峽。值漢中霖雨兩月,淳謂奇瑜曰:「賊弩解刀鏽,馬蹄穿,衣甲壞,撲滅之功在今日矣。」奇瑜曰:「俟雨晴,賊出棧耳。」淳曰:「雨晴出棧,尚可剿乎?」奇瑜不聽,賊乃陰賄奇瑜左右求撫。奇瑜固怯戰,許之。淳曰:「賊數十萬眾,即就撫,何以安插?且未經大創,能保革心耶?此機一失,天下事將不可爲。」力主剿,疏入,兵部尚書張鳳翼黨奇瑜,議遂得旨。賊乃從容棧道,與官兵歡飲數日,忽鼓譟而西,破鳳隴汧陽諸郡縣,遂不可制。淳痛哭劾之,崇禎震怒,詔逮奇瑜。十二年己卯,入補京畿道,擢太僕寺少卿,拜左通政,尋遷太常寺卿,晉兵部左侍郎。會左都御史闕,部疏名凡十三上,皆不用。上忽御弘政門,召諸大臣問都察院職掌。淳對曰:「左都御史一官,朝廷耳目之司,四方綱紀之任,須清嚴自勵,不徇情,不受賄,解朋黨,擊貪墨,爲十三道御史倡,則官方正,而生民安,生民安而盜賊息。」上大悅,立拜左都御史,復問盜賊充斥,何以靖之。淳曰:「盜賊之不靖,皆由督撫之權輕,而監視內臣縱兵日肆,功罪不明。及賊偶一過,而兵將繼之,搜掠殆甚。兵將利於有賊,而不利於無賊。本以剿賊而實以益賊。惟盡去監視內臣,專責督撫,以賊之有無爲功過,毋聽其以出境爲功,去鄰爲壑,而將領罪著者即致之法,不必關會兵部,使錢神擅靈,庶兵將奮勇,而賊不足平矣。」上是之,因降旨撤內監。十三年庚辰,拜吏部尚書,疏辭,不允,上銓政十事,上嘉納之。禮部主事吳昌時求大僚通淳,求吏部,淳峻卻之。會大學士薛國觀奏對侵廠衛,東廠王化民等偵其陰事,以中傷之。下府部議罪,上怒其輕敕鎮撫司,嚴鞠證佐,鎮撫希東廠旨,悉實之。於是昌時嗾其黨袁愷黃雲師等共指淳爲九卿之長,乃私國觀,而故出其罪。上素知淳,遂釋不問。冬十月,引疾乞歸,疏數上,乃允。十七年甲申,李自成陷京師,淳痛哭攜家浮海島。清兵入京師,自海上歸,陛見辭歸山中。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卒於家,年八十二。生平無聲色之好,自奉儉素,老益喜誦讀[2]

家族

其先爲上元人,明洪武初,八世祖傅才以開國功爲錦衣衛指揮使,永樂中遷北京,因卜居靈壽。曾祖傅鳴世,生員。本生祖父傅承訓,贈兵部侍郎。養祖父傅承問,贈兵部侍郎。父傅鋌,舉庚子科孝廉,爲岐山知縣,贈兵部侍郎。母李氏,贈淑人。兄永清。弟永淑,字粹涵,號祥宇。

參考

  1. ^ 《天啓二年壬戌科進士履歷》:傅永淳,熙宇,禮記,戊戌三月初二日生。靈壽縣人,鄉一百十二名,會四名,三甲八十三名。大理政,本年授湖廣房縣知縣,甲子本省同考,己巳補山西芮城知縣,庚午本省同考,辛未行取考選,授河南道御史,巡視西城,壬申巡關,甲戌陝西巡按,丙子北京畿道,丁丑升太僕寺少卿,戊辰升右通政,本年升太常寺少卿,升兵部左侍郎,己卯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己卯升口口,庚辰轉吏部尚書,閑住。曾祖鳴世,廩生。祖承訓。父鋌,庚子舉人、岐山知縣。
  2. ^ 《靈壽縣誌》
  • 《明史·傅永淳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