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模板討論:Translating/Ref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翻譯自維基百科其他版本的條目,我做了一個模板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關於翻譯自維基百科其他版本的條目,我做了一個模板{{TranslatedFromWikipedia}}。因為翻譯也是一種修改,應該遵守GFDL許可的要求。不知道似乎否完善,請大家指正。

{{TranslatedFromWikipedia|lang=en|article=Langerhans cell|oldid=89057245}}

--用心閣(對話頁) 12:12 2006年12月14日 (UTC)

贊成設立這樣的模板,不過,這個模板應該是放在討論頁的對吧。有一個也是用來標示翻譯文章的模板{{TArticle}},或許可以把兩個合併一下。另外,模板的名稱似乎有點太長。--MIKE 12:18 2006年12月14日 (UTC)
感覺放在條目的最下比較好。應該可以合併。--用心閣(對話頁) 12:23 2006年12月14日 (UTC)
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在正文放置這個模板,這和上面的DYK Invite模板一樣都是自我參照,有幾個和編輯維基無關的讀者會有興趣知道這個?既然所有語言維基和其版權都隸屬維基媒體基金會,翻譯時在編輯摘要欄或討論頁註明某次編輯是翻譯自某個語言版本的某個條目就夠了。其他語言版本也有很多互相翻譯的條目,還沒看過有哪個會添加這種標示的。請記得翻譯一個條目不代表整個條目都和原文同等,內容有可能融合自以前非翻譯的版本、也可能被後人修改,可能兩三天就被改的面目全非了,實在看不出在正文加上這個標示有何意義。Lecter 咖啡館♨ 13:15 2006年12月14日 (UTC)
只要在分類中說明可能就足夠了,還是把模板放在討論頁比較合適。-下一次登錄 13:25 2006年12月14日 (UTC)
如果加上「編輯歷史」的連結,註明哪一個時間及哪些編輯是翻譯自其他維基計劃會較好,因翻譯內容會隨著時間變遷,另外建議移到「參考資料」。Stewart~惡龍 13:26 2006年12月14日 (UTC)
但維基百科(無論哪個語言版本)本身是不能作為參考資料來源的,即使是翻譯的原文也會很快就被改的面目全非。翻譯自其他語言版本的內容本身並沒有權威和特殊之處,無論原文還是譯文都不會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添加這個模板並沒有意義。Lecter 咖啡館♨ 13:34 2006年12月14日 (UTC)
明白,但知道是翻譯條目本身存在意義嗎?!例如:可以從中得知原編輯者來自哪個語言的維基百科之類。Stewart~惡龍 14:07 2006年12月14日 (UTC)
我覺得這類模板最多使用在討論頁便足夠了,更可以考慮與現有的Template:TArticle融合。(模板效果見Talk:西貢半島) -- Kevinhksouth (Talk) 15:20 2006年12月14日 (UTC)
我覺得放在本文比較好,雖然說維基百科本身不能作為參考資料來源,但翻譯條目本身「事實上」就是以其他語版為來源,所以列出來是提供讀者方便參照(如果對內容懷疑可以去查查是不是有因翻譯錯誤而造成內容錯誤的情況也便於改進)--ffaarr (talk) 01:29 2006年12月15日 (UTC)
這個問題跟版權無關,但是是我比較關心的:非翻譯條目,因為有「參考資料」一節,可以讓讀者針對內容做進一步的了解,有疑慮也可以從中查驗,但是,翻譯條目卻無法提供這種線索,以至於有問題也不知道是編輯出問題還是原本的參考資料有問題。--mingwangx (talk) 02:35 2006年12月15日 (UTC)
建議放在討論頁,替代Template:TArticle
  • 關鍵在於維基的動態性,{{TranslatedFromWikipedia}}至少給出了參考版本的版本號
  • 建議也能夠顯示中文翻譯後版本的版本號
由於被翻譯語言版本和翻譯後的中文版本都有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之後的修改可能和原來翻譯的內容有差別,建議還是將模板留在討論頁
--Isnow 01:36 2006年12月15日 (UTC)

這個模板主要是為了遵守GFDL協議,畢竟翻譯也是一種修改(參見GFDL),而目前翻譯條目的歷史中沒有原文貢獻者的名字。如果僅僅標示翻譯條目,給出原文,我想TArticle模板就可以。 同理,當我們在條目中使用其他以GFDL授權的內容,比如台灣棒球維基等,也是需要這樣的版權說明的,否則,就侵犯了別人的版權,不是麼?--用心閣(對話頁) 01:44 2006年12月15日 (UTC)

版權問題如何我不清楚。但是從編輯角度來講這個模版沒有任何意義。首先翻譯與原創條目,如果文字功底好的人,完全可以辨認出來。況且就算說分出了翻譯條目與原創條目,又有什麼用?難道說翻譯條目比原創條目高一等,或者相反?也有的條目既有翻譯內容也有原創內容,這類條目怎麼辦?因此,掛在條目正文部分我認為沒有必要,但我同意掛在討論頁。--不中舉的秀才(江南貢院) 03:59 2006年12月15日 (UTC)
重點不是誰高人一等,而是提供讀者便利,就像英文有很多條目的部分內容來自早期已成公共領域的大英百科內容,也都有注名「部分內容來自…」。--ffaarr (talk) 03:19 2006年12月22日 (UTC)

棄用並移除條目中的「本條目的部分內容翻譯自……」模板

Template:Translation/Ref,形式為聲明兼呈現跨語言內鏈(兩者不太受歡迎)。英文版2010年已棄用並改用編輯摘要註明,日文版已無鏈入。目前有263個條目在使用該模板。可以開WP:AWB去除,歷史版本和編輯摘要留有記錄--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4日 (一) 23:43 (UTC)

那麼{{Translated page}}呢?好像也沒有必要了。--【和平至上】💬📝 2017年12月5日 (二) 07:55 (UTC)
Translated page是在討論頁,不是內容聲明和自我提及。感覺其作用是彰顯兼鼓勵。--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5日 (二) 11:16 (UTC)
聲明是有法律意義的(不聲明則為侵權),總要在哪裡寫上。 --達師 - 345 - 574 2017年12月7日 (四) 04:29 (UTC)
編輯摘要中寫明應該就有效力了,特殊:內容翻譯默認就是如此。歷史版本中寫明也應該可以。--YFdyh000留言2017年12月7日 (四) 13:05 (UTC)

Template:Translating/Ref

模板{{Translating/Ref}} 目前有200多處,是否標記棄用或者刪除什麼的,英維好像是刪除了,放在條目界面也不好看,目前用來標記翻譯頁面多用{{Translated page}}。--Kethyga留言2022年10月17日 (一) 02:29 (UTC)

一個是 ing,一個是 ed,使用時機不一樣吧?倒是那兩百多個條目可能都沒有在掛 Translating,那在外部連結放 Translating/Ref 的確如你所說,很難看。看看 oid 對應跟目前狀況,看是缺章少節的就把 translating 掛回去,或者是大致翻譯沒問題就移除外部連結的 Translating/Ref,換用 Translated page 掛在討論頁。-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17日 (一) 03:06 (UTC)
沒掛 translating 又不列 oid 的我就直接移除換用了,兩百多個頁面都通靈會累死。--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17日 (一) 03:10 (UTC)
Template_talk:Translating/Ref,發現我建議過棄用(我都忘了)。我依舊認為直接條目中移除就好。--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17日 (一) 14:05 (UTC)
我想問個問題,如果該條目是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例如:反電子欺騙),然後英語維基百科刪了(例如:en:Anti-Spoofing),也看不到歷史。那這樣無論是 ed 或 ing 的模板,有需要保留嗎?若刪除理由是侵權的話,是否中文維基百科的對應條目也應該提刪一下,還是只要刪除就提刪一下?--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19日 (三) 00:29 (UTC)
信息有必要保留(可查詢網頁存檔或申請調閱),但可留在討論頁或編輯摘要,未必記載在條目。侵權應該判斷然後移除侵權內容,具體流程自選(自行處理/討論頁/客棧/存廢流程)。--YFdyh000留言2022年10月19日 (三) 01:02 (UTC)
(思)那我就一樣移除 {{Translating/Ref}} 然後去討論頁掛 {{Translated page}},但是如果有缺少的 oid (Translating/Ref) <-> version (Translated page) 屬性,我就不透過歷史頁面補充 version 跟 insertversion 了,先讓 Translating/Ref 的連入歸零,搞定棄用再說。畢竟有需要的人可以自行去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申請調閱歷史,再進行後續處理。--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19日 (三) 05:07 (UTC)
那有會需要弄個隱藏、維護、可能被清空的分類,名字叫"翻譯來源已刪除"之類,把這類型條目丟進去,看看有沒有人可能對此類型條目要做其他清理?--Anghualee留言2022年10月19日 (三) 22:5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