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Towerman/mywatchlist/top
my-contribution
标识
- :0 - 3 KB ,:3 - 10 KB,({{va}})
- :10 - 30 KB,:>30 KB;({{va-3}},{{va-4}})
- n:新条目,m:小修改(花费至少半小时以上,<3k),b:大修改(查阅了资料,>3k)
by Topic
Environment (28)
- 空气污染指数(论)n
- 二氧化氮(论)b
- 二氧化硫(论)m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论)n
- 涂长望(论)n
-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论)n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论)n
- 保罗·克鲁岑(论)n
- 绿标车(论)n
- 黄标车(论)n
- 欧洲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论)n
- 马里奥·莫利纳(论)n
-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论)n
- 雾(论)m
- Template:中国资源枯竭城市(talk)n
- 资源枯竭城市(论)n
- 全球500佳环境奖(论)n
- 热带气旋(论)m
- 谢义炳(论)n
- 全球黯化(论)b
- 全球气候模式(论)n
- 天气(论)b
-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论)b
- 新烟碱(论)n
- 雨(论)b
- 云(论)b
- 风(论)b
- 洪灾(论)b
Location (8)
Wuhan (37)
- wikipedia:武汉专题(talk)
- 武汉晚报(论)n
- 青山区 (武汉市)(论)m
- 武汉市市长列表(论)n
- 汉阳铁厂(论)m
-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论)n
- 武汉市(论)b
- 皮明庥(论)n
- 阮成发(论)n
- 赵宝江(论)n
- 唐良智(论)n
- 李宪生(论)n
- 吴德峰(论)n
-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论)n
- 武汉博物馆(论)n
-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论)n
- 木兰天池(论)n
- 木兰山(论)n
- 武汉动物园(论)n
- 武汉中山公园(论)n
-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列表(论)n
- 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论)n
-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论)n
- 八七会议会址(论)n
-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论)n
- 湖泗瓷窑址群(论)n
- 明楚王墓(论)n
- 詹天佑故居(论)n
- 龙泉山 (武汉)(论)n
- 一冶一中(论)n
- 中国第一冶金建设公司(论)n
- 武汉市钢城第十四中学(论)n
- 一冶第四子弟小学(论)n
- 袁善腊(论)n
- 知音 (杂志)(论)n
- 黎智(论)n
- 武汉美术馆(论)b
Nanjing (5)
People (20)
Others (27)
基础条目(126)
- 雾(论)m
- 热带气旋(论)m
- 天气(论)b
- 厄尔尼诺-南方振荡现象(论)b
- 雨(论)b
- 云(论)b
- 风(论)b
- 洪灾(论)b
- 海啸(论)m
- 地震(论)m
- 珠穆朗玛峰(论)b
- 北冰洋(论)m
- 里海(论)m
- 黑海(论)b
- 乞力马扎罗山(论)b
- 长江(论)m
- 德里(论)m
- 雅加达(论)m
- 帝国大厦(论)m
- 开罗(论)m
- 印度洋(论)m
- 五大湖(论)m
- 密西西比河(论)m
- 大洋洲(论)m
- 北美洲(论)m
- 亚马逊河(论)b
- 苏伊士运河(论)m
- 圣保罗 (巴西)(论)m
- 哈菲兹 (诗人)(论)b
- 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论)b
-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论)b
- 斐迪南·麦哲伦(论)b
- 约瑟夫·傅里叶(论)m
- 彼得·保罗·鲁本斯(论)m
- 荷南·科尔蒂斯(论)m
- 索福克勒斯(论)m
- 荷马(论)b
- 亚伯拉罕(论)m
- 路易·巴斯德(论)m
- 夸梅·恩克鲁玛(论)m
- 阿克巴(论)m
- 斐波那契(论)m
-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论)m
- 纳吉布·马哈福兹(论)m
- 考底利耶(论)m
- 朱塞佩·威尔第(论)m
-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论)m
- 伏尔泰(论)m
- 拉斐尔·圣齐奥(论)m
- 维克多·雨果(论)m
- 贾科莫·普契尼(论)m
-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论)m
- 罗尔德·亚孟森(论)m
- 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论)m
- 乔治·佩拉斯卡(论)m
- 居鲁士二世(论)b
-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论)m
-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论)m
- 欧内斯特·卢瑟福(论)b
- 勒内·笛卡儿(论)m
- 詹姆斯·瓦特(论)b
- 列夫·托尔斯泰(论)b
- 马可·波罗(论)b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论)m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论)b
- 卡尔·林奈(论)b
- 阿基米德(论)m
- 安东宁·德沃夏克(论) m
- 夏尔·戴高乐(论)b
- 路易·巴斯德(论)b
- 质量(论)b
- 光速(论)m
- 列王纪 (伊朗)(论)b
- 桑巴(论)m
- 识字(论)m
- 行星(论)m
- 种族主义(论)m
- 日本动画(论)m
- 几何学(论)m
- 数学分析(论)m
- 地质学(论)m
- 营养不良(论)m
- 分析化学(论)b
- 世界人权宣言(论)m
- 史前时代(论)m
- 米 (单位)(论)b
- 液体(论)m
- 吉尔伽美什史诗(论)b
- 气体(论)m
- 脂类(论)m
- 岩石(论)m
- 物理化学(论)m
- 独立国家联合体(论)m
- 激素(论)m
- 燕麦(论)m
- 乳(论)m
- 雪崩(论)m
- 宇宙(论)m
- 葡萄(论)m
- 鲨鱼(论)m
- 船(论)m
- 啤酒(论)m
- 柠檬(论)m
- 古菌(论)m
- 火药(论)m
- 社会(论)m
- 三相神(论)b
- 心灵(论)m
- 氧(论)m
- 巧克力(论)m
- 铁(论)m
- 锡(论)m
- 历史(论)m
- 氮(论)b
- 小麦(论)m
- 石油输出国组织(论)m
- 世界银行集团(论)b
- 葡萄(论)b
- 金星(论)b
- 荒漠(论) b
- 非洲联盟(论)m
- 勾股定理(论)m
- 线性代数(论)m
- 日(论)m
- 马铃薯(论)b
- 面包(论) m
contributions by promotion
优秀条目
新条目推荐(28)
特色列表 (1)
contributions by year
- n:新条目,m:小修改(花费至少半小时以上,<3k),b:大修改(查阅了资料,>3k)
2016
创建条目()
大动作()
小修改()
2015
2014
创建条目(1)
2013
创建条目(3)
大动作(36)
乞力马扎罗山·米 (单位)·吉尔伽美什史诗·三相神·洪灾·雨·云·亚马逊河·天气·风·詹姆斯·瓦特·氮·世界银行集团·武汉美术馆·列夫·托尔斯泰·葡萄·马可·波罗·欧内斯特·卢瑟福·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金星·卡尔·林奈·荒漠·居鲁士二世·马铃薯·夏尔·戴高乐·路易·巴斯德· 哈菲兹 (诗人)·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泰姬陵·君士坦丁大帝·雪 ·圣伯多禄大殿 ·金夏沙 ·莎拉·伯恩哈特 ·2013年中国中东部严重雾霾事件·萨尔瓦多·达利·
小修改(93)
亚伯拉罕·路易·巴斯德·日·史前时代·长江·甲型流感病毒H7N9亚型·液体·气体·脂类·夸梅·恩克鲁玛·阿克巴·岩石·物理化学·斐波那契·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独立国家联合体·激素·纳吉布·马哈福兹·燕麦·乳·雪崩·考底利耶·德里·雅加达·朱塞佩·威尔第·帝国大厦·宇宙·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伏尔泰·葡萄·鲨鱼·船·啤酒·柠檬·古菌·火药·拉斐尔·圣齐奥·维克多·雨果·贾科莫·普契尼·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社会·乔瓦尼·皮耶路易吉·达·帕莱斯特里纳·罗尔德·亚孟森·心灵·乔治·佩拉斯卡·线性代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开罗·海啸·氧·巧克力·地震·印度洋·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大洋洲·北美洲·铁·锡 ·勒内·笛卡儿·历史·苏伊士运河· 小麦·石油输出国组织·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非洲联盟·圣保罗 (巴西)·阿基米德·勾股定理·安东宁·德沃夏克·面包· 神的概念·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内燃机·圆顶·无机化学·公升·服装·航天 ·石器时代·一神论·苏非主义 ·政治宣传 ·宗教改革·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白氏树蛙·单词·五大湖·坦桑尼亚·大堡礁·音节文字·空气污染·
2012
2011
2010
创建条目(1)
2009
创建条目(7)
采购经理指数·Template: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传染病(talk)·李连达·Template:中国资源枯竭城市·资源枯竭城市·全球500佳环境奖·朱敏 (语言学教授)·
大动作(1)
小修改(6)
2008
创建条目(1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涂长望·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保罗·克鲁岑·绿标车·黄标车·欧洲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小修改(3)
大动作(3)
2007
2006
小修改(1)
todo
What I can do
What I will do
标识
- :0 - 3 KB,:3 - 10 KB,:10 - 30 KB,:>30 KB
doing
- User:towerman/试验台 ·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 气象学 · 天气预报 · 天气·辐射强迫·云·雪·风·约翰内斯·谷登堡·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观点·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关于气候变化的公众舆论·!吉娜·麦卡锡(en:Gina_McCarthy)·克里斯蒂安·多普勒|writing
地理
- 新华路体育场·武汉天地·
- 在汉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列表· 民众乐园· 咸安坊· 汉口鲁兹故居· 巴公房子· 原俄国驻汉口领事馆· 吴家花园 (武汉)· 里份· 汉口杨森公馆· 汉口大清银行大楼· 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 上海立兴洋行汉口分行办公楼· 汉口大清银行大楼· 江汉关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汉口)· 湖北省图书馆· 原英国驻汉口领事馆· 景明洋行· 四明洋行· 咸安坊· 大陆坊· 金城里 (武汉市)· 古德寺· 汉润里· 汇丰银行大楼 (汉口)· 亚细亚大楼 (汉口)·
- 武汉市市长 (刘文岛 ·何葆华writing · 徐会之· 蒋铭writing · 刘惠农· 方铭· 王守海·顾大椿 ·郑云飞)·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双泉村·大余湾村·木兰山······
- 蓝岭山行车通道· 阿帕拉契小径·默特尔比奇 (南卡罗来纳州)C·
- 地球· 太阳· 月球· 地球大气层
- 美因茨· 威斯巴登· 美因茨狂欢节 (en:Mainz carnival)
- 美因茨大学·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 (en: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 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 (美因茨) (en:Romano-Germanic Central Museum (Mainz))· 美因茨选帝侯宫 (en:Electoral Palace, Mainz)· 美因茨艺术馆 (de:Kunsthalle Mainz)· 美因茨条顿骑士团大厦/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议会大楼(en:Deutschhaus Mainz)· 美因茨州立博物馆 (en:Landesmuseum Mainz)· 约翰内斯·古滕贝格博物馆 (en:Gutenberg Museum)· 古代航海博物馆 (de:Museum für Antike Schifffahrt)· 美因茨自然历史博物馆 (de: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Mainz))
- 特奥多尔·豪斯大桥 (美因茨-威斯巴登) (en:Theodor Heuss Bridge (Mainz-Wiesbaden))· (en:Kaiserbrücke, Mainz)· 美因茨中央车站 (en:Mainz Hauptbahnhof)· (en:Osteiner Hof)· 美因茨樱桃园 (de:Kirschgarten (Mainz))· (en:Marktbrunnen (Mainz))
- 美因茨主教座堂/美因茨圣马丁大教堂/美因茨大教堂/大教堂和主教管区博物馆 (en:Mainz Cathedral,tmp)· 圣斯德望堂 (en:St. Stephen's Church, Mainz)· 美因茨基督教堂 (en:Christuskirche, Mainz)· 美因茨犹太社区中心/美因茨新会堂(en:New Synagogue (Mainz)) (de:Neue Synagoge Mainz)· 圣伯多禄堂 (美因茨) (de:St. Peter (Mainz))· 美因茨圣奥古斯丁教堂 (de:Augustinerkirche (Mainz))·圣依纳爵堂 (美因茨) (de:St. Ignaz (Mainz))· (de:St. Bonifaz (Mainz))· 圣波尼法爵
环境类
环境
- 2007年中国环境·2008年中国环境·2009年中国环境·
- 温克刚· 赵九章·唐孝炎· 竺可桢·
- 没有我们的世界· 富营养化· 入侵物种·可再生能源产业-en: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火山灰· 太阳能· 生物燃料·
- 雷切尔·卡森· 气溶胶· 烟霞· 悬浮粒子· 化学需氧量C·清洁空气法案(en:Clean Air Act (United States),start)·en: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s,stub·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en: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全球变暖政治(en: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观点(en:Scientif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看法调查(en:Surveys of scientists' views on climate change,un)·全球变暖争议(en:Global warming controversy)·气候变化否定论(en:Climate change denial)·关于气候变化的公众舆论(en:Publ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 un)· 气候门·酸雨、生物多样性
Air, 63
others
- 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 | User:Towerman/IPCC2001 glossary
- en:Wikipedia:WikiProject Meteorology | en:Glossary of climate change | en: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 en:Post-Kyoto Protocol negotiation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天气图·地面天气形势图-en:Surface weather analysis· 风眼·气旋生成-en:Cyclogenesis·热带气旋的影响-en:Effects of tropical cyclones·地面气象观测-en:Surface weather observation· 间热带辐合区-en:Monsoon trough·填图格式-en:Station model· 墨西哥湾暖流· 夜光云· 风暴潮· 天气预报·· 风切变· 寒潮· 洪灾C· 数值天气预报·
-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气候变化·冰川消融-en:Retreat of glaciers since 1850· 全球变暖的效应·京都议定书·辐射强迫(en:radiative forcing)
general, 9
气候学, 8
气象学, 46
- 云, 5
- 降水, 8
- 季节, 7
- 大气环流, 21
- 风暴, 8
- 风, 6
历史
- 赫伯特·胡佛· 圣雄甘地· 食盐进军· 亚伯拉罕·林肯· 奥黛丽·赫本· 查尔斯·达尔文· 马丁·路德·金·
-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GA·《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批评· 东史郎·《 东史郎战地日记》· 约翰·拉贝·《 拉贝日记》· 魏特琳·《魏特琳日记》· 南京安全区·南京大屠杀参考资料·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否认南京大屠杀· 本多胜一· 约翰·马吉·笠原十九司· 贝德士· 伯恩哈尔·阿尔普·辛德贝格· 卡尔·京特·南京梦魇·章开沅·孙宅巍·杨夏鸣·刘易斯·斯迈思(en:Lewis S.C. Smythe)·罗伯特·O·威尔逊(en:Robert O. Wilson)·en:Category:Nanking_Massacre_deniers·en:Template:Nanking Massacre·詹姆斯·麦卡勒姆(en:James M. McCallum)· 蒂尔曼·德丁 (en:F.Tillman Durdin)·阿奇博尔德·斯蒂尔(en:Archibald Steele)·费吴生(en:George Ashmore Fitch)· 洞富雄·秦郁彦·东中野修道·高兴祖·藤原彰·南京事件调查研究会·许传音·石川达三·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田伯烈(en:Harold John Timperley)·
基础条目
IPCC2001 glossary
Edit
本术语表以《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IPCC,2001a,b,c)中的术语表为基础,但是对部分条目的准确性和前后一致性做了部分调整。本术语表中单列
出的条目以斜体字加以突出。
A
对气候变异的生理性适应。
- 共同执行活动(AIJ)
联 合履行的试验阶段,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4条第2款(a)项所定义,即允许发达国家(及其公司)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其公司)之间进行项 目活动。AIJ旨在通过共同执行项目活动,使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从中获得经验。在试验阶段,AIJ活动不存在信用。对于未来的AIJ项目 及其与京都机制有怎样联系都需要再做决定。作为可交易许可证的简单形式,AIJ与其他基于市场的计划方案一样,对于刺激有益于全球环境的额外的资源流动, 是一种重要的且有潜力的机制。另见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
参见适应能力。
指自然和人为系统对新的或变化的环境做出的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是指自然和人为系统对于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因素及其影响所做出的趋利避害的反应。可以将各种类型的适应加以区分,如预期性适应和反应性适应,私人适应和公共适应,自动适应和有计划的适应。
根据有效性、收益、成本、效用、效率和可行性等标准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进行评定的行为。
由于采取和实施适应性措施而避免的破坏性损失或增加的收益。
计划、准备、推动和实施适应性措施而进行的支出,包括过渡期的花费。
调整能力,从而缓解潜在危害,利用有利机遇,或处理后果。
在 没有《京都议定书》关于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所定义的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时,减少源排放或增强各种汇的清除被视为额外的。这个定义可扩大到 包括财政的、投资和技术额外性。在“财政额外性”中,项目活动资金对现有的全球环境基金、附件一所列缔约方的其他财政承诺、官方发展援助和其他合作来说是 额外的。在“投资额外性”中,排放减少单位/ 经证明的排放减少单位的价值,将极大地提高项目活动的财政的和/ 或商业的有效性。在“技术额外性”中,项目活动所使用的技术将最适用于东道国。
空 气中固态或液态颗粒的聚集体,通常大小在0.01mm至10 mm之间,能在大气中驻留至少几个小时。气溶胶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来源。气溶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对气候产生影响:通过散射和吸收辐射产生直接影响;通过 在云形成过程中扮演凝结核或改变云的光学性质和生存时间而产生间接影响。见间接气溶胶效应。
在历史上没有树林的地区种植新的树林。关于森林及相关词条如造林、再造林和毁林,请参见《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特别报告》(IPCC,2000b)。
各部门和/ 或区域的影响总和。影响的累计需要了解(或设定)不同部门和区域影响的相对重要程度。累积影响的衡量标准包括,如受影响的人口总数量、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正在变化的系统数目、或总的经济损失。
太阳辐射被表面或物体所反射的比率,常以百分数表示。覆雪表面具有高的反射率;土壤的反射率由高到低变化较大;植被表面和海洋的反射率较低。地球的反射率主要因云的变化、冰、雪和土地覆被状况的改变而变化。
江河、湖泊或海洋中的藻类大量繁殖。
林木线以上的山坡,以蔷薇草本植物和生长缓慢的低矮灌木植物为特色的生物地理区域。
指所有国家有关社会价值和消费生产模式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包括但不限于延续现行模式。在本报告中,这些道路不包括额外的气候政策,即不包括明确假定 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实现《京都议定书》排放目标的情景,但确实包括间接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其他政策假设。
非化石燃料能源。
特定的气候变化减缓政策产生的辅助或附带效益。这样的政策不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而且影响资源的有效使用,如减少当地和区域的化石燃料使用所 造成的空气污染物排放,还对诸如交通、农业、土地利用、就业和燃料安全等问题产生影响。有时,这些效益是指“负面影响”,来反映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所 谓“效益”是不好的。从以减少当地空气污染为目的政策角度来看,温室气体减排可能也被认为是辅助收益,但这些关系在此评价中不予考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1 9 9 8 年修订)所包括的国家集团,是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的所有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其他不履行公约的 国家即非附件一国家。根据公约第4.2(a)和 4.2(b)款,附件一国家承诺2000年前单独或联合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也参见[[附件二、附件 B和非附件B国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二中所包括的国家集团,是指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中的所有发达国家。在公约第4 . 2 ( g ) 款下, 这些国家被期望对发展 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履行义务,如准备国家报告。附件二国家还被期望推动环保友好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另见附件一、附件B、非附件一和非附件B国家/缔约方。
《京都议定书》附件B 包括的国家集团,这些国家一致达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包括除土耳其和白俄罗斯之外的所有附件一国家 (1 9 9 8 年修 订)。另见附件二、非附件一和非附件B 国家/ 缔约方。
起因于人类的或由人类产生的。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前体和气溶胶的排放。这些包括为获得能源而燃烧化石燃料、毁林和导致排放净增长的土地利用变化。
繁育和喂养鱼类、贝壳类等水生生物的活动,或在特殊的池塘中种植食用植物。
具有纳水能力的渗透岩石层。一个非封闭型含水层直接由地方降水、河流和湖泊进行补灌,补灌的速率一般受到上面土壤和岩石渗透力的影响。封闭型 含水层上部为非渗透层,地方降水对含水层没有影响。
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生态区。
- 分配数量 (AAs)
《京都议定书》规定,每一个附件B 国家的排放量不超过第一承诺期的(为期5年,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就是分配数量。计算方法如 下,用该国家1990年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乘以5,再乘以《京都议定书》附件B 中所列的百分比数(例如,欧盟为92%;美国为93%)。
- 分配数量单位(AAU)
用全球增温潜势值计算,相当于一吨(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
环绕地球的气层。干大气几乎完全由氮(78.1%的体积混合比)和氧(20.9%的体积混合比)构成,还包括一些微量气体,如氩(0.93%的体积混合比)、氦, 以及对辐射起作用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0.035%的体积混合比)和臭氧。此外,大气还包括水汽(其含量变化很大,典型的体积混合比为1%)。大气还 包括云和气溶胶。
见探测和归因。
B
根据《京都议定书》[第3(13)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可以将由第一承诺期节省的排放许可或信用用于后面的承诺期 (2012年以后)。障碍是指实现一个潜在目标中的任何阻碍,这些阻碍可通过政策、计划或措施予以克服。
基准线(或参照)是指用于衡量变化大小的一些数据。它可能是“当前基准线”,在这种情况下,其代表了可观测的当前的状况;它也可能指“未来基 准线”,是排除了利益驱动因素后对未来情况的一种预测。不同的参照条件可以得出不同意义的基准线。
溪流、江河和湖泊流经的排水区域。
在特定地域拥有大量的、极其丰富的各类基因(基因多样)、物种和生态系统(共存的群体)。
由干燥的有机物生成的燃料或植物生成的燃油。生物燃料的例子包括:酒精(由糖发酵而来)、由造纸产生的黑液、木材和豆油。
指定的面积或体积中生命有机体的质量总和;近期死亡的植株部分常被作为死亡生物量。
在一个大范围的区域,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存在的许多类似的植物和动物群体的组合。
- ( 陆地和海洋的)生物圈
地球系统的一部分,由大气、陆地(陆地生物圈)、海洋(海洋生物圈)中的所有生态系统和现存的有机体构成,包括派生的死亡有机物,例如枯 枝、土壤有机物和海洋腐质。
一个地区所有生命有机体的总和,动植物被认为是一个整体。
业务上根据光线吸收性、化学活性和/ 或热稳定性等条件定义的种类,包括煤烟、木炭和/ 或吸收光线的难熔的有机物(Charlson 和 Heintzenberg, 1995年)。
植物体聚集的极难排水的区域,通常由开放的水域包围而且有一些特有的植物群体(如苔草、石南灌丛、泥炭藓)。
由加拿大东海岸向西延伸到阿拉斯,然后从西伯利亚向西穿过整个俄罗斯到欧洲平原,由松树、云杉、冷杉、落叶松构成的森林。
一种建立模型的方法,分析中包括技术和工程细节。另见自上而下模型。
大气中所关心的气态物质的总质量。
在气候变化中,能力建设是指开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的技术技能和机构运转能力,使这些国家参与从各个层面的气候变化适应、减缓和研究 并执行京都机制等工作。
C
主要成分为有机物和多种形式的黑炭的气溶胶(Charlson和 Heintzenberg, 1995年)。
用于描述大气、海洋、陆地生物圈和岩石圈中碳流动(以各种形式,如二氧化碳)的术语。
- 二氧化碳(CO2)
一种可以自然生成的气体,也可以是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和其他工业过程的副产品。它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人为温室气 体。它是度量其他温室气体的参考气体,其全球增暖潜力指数为1。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植物生长加速。因光合作用的机制,某些种类的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三碳化 合物(C3) 的植物,如水稻、麦子、黄豆、土豆和蔬菜,一般来说,比在光合作用中产生四碳化合物(C4) 的植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反应更 大,后者主要为热带植物,包括各种草和重要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蔗、小米和高粱。
参见泄漏。
见排放税。
吸纳和排除雨水的区域。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减少(用全球增温潜势值计算)或隔离的相当于1吨(公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另见排放量减少单位。
- 氯氟碳化物(CFCs)
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涉及的温室气体,用于电冰箱、空调、包装、绝缘、溶剂或喷雾推进剂。由于在低层大气中没有被破坏,CFCs漂入高层大气 层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分解臭氧。这些气体正在被《京都议定书》所涉及的包括氢氯氟碳化物和氢氟碳化物在内的温室气体所取代。
一种肠道传染病,可以引起腹泻、腹痛痉挛、脱水瘫软等症状。
- 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第1 2 条作了定义,清洁发展机制欲达到两个目标:(1)协助未列入附件一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作出贡 献;(2)协助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实现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由非附件一国家承担的、旨在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清洁发展项目带来的 被认可的排放减少单位,一旦得到缔约方大会或缔约方会议指定的经营实体的证明,就可以作为附件B 缔约方投资者(政府或工业组织)的减排量。经 证明的项目活动产生的盈利的一部分,既可用来抵补行政管理费用,也可以帮助那些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保证用于适应气候变化的花费。
狭 义地讲,气候常常被定义为“平均的天气状况”,或者更精确地表述为,以均值和变率等术语对变量在一段时期里的状态的统计描述。这里,一段时期可以是几个月 到几千年甚至数百万年。通常采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这些变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广义地讲,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 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气 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典型的为1 0 年或更长)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对大气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人为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第1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另见“气候变率”。
气候系统 中各种物理过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制。当一种初始物理过程触发了另一种过程中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对初始过程产生影响,这样的相互作用被称为气候反馈。正反馈增强最初的物理过程,负反馈则使之减弱。
- 气候模式(体系)
气 候系统 的数值表述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基础上,以解释已知特征的全部或部分。气候系统可以用不同复杂程度的 模式来描述。例如,通过一个分量或者分量组合就可以对模式进行识别,模式的区别可以表现在空间分布的数量;或其所代表的物理、化学或者生物过程的进展程 度;或者经验参数的应用水平。耦合的大气/海洋/海冰一般环流模式(AOGCMs)则给出了气候系统的一个综合表述,并存在向化学和生物应用的复杂模式演 变的趋势。气候模式不仅是一种学习和模拟气候的研究手段,而且还被用于实际操作,包括月、季节、年际的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或气候预报是对未来(如季节、年际或长时间尺度)气候的实际演变过程进行最接近的描述或估测的一种手段。另见气候预计和气候(变化)情景。
对 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或浓度构想、以及辐射强度情景等的预计,往往是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气候预计与气候预测不同,气候预计主要根据一些设 想和关注的问题,例如未来可能的、或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应用排放/浓度/辐射强迫情景对气候进行的预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 气候逻辑关系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的一种近乎合理的、通常简化的表述。这种未来的气候被直接用于研究人为气候变化的潜在结果,经常作为输入因子 应用于影响模型。气候预计经常作为原始数据应用于气候情景的构建,但气候情景通常还需要其他的信息如观测到的当前的气候。一个“气候变化情景”表述的是气 候情景和当前气候之间的差异。
在IPCC 报告中,“平衡气候敏感性”是指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大气中(当量)CO2加倍后的平衡变化。更一般地讲,平衡气候敏感性是指当辐射强迫(℃/Wm-2)发 生一个单位的变化时表面气温的平衡变化。实际工作中,对平衡气候敏感性的评估需要耦合环流模式的长期模拟。“有效气候敏感性”是围绕该要求的一个相关度 量。它根据模式输出来评估不断演变的非平衡性条件。它是衡量特定时间反馈力度的方法, 并可能会随强迫的历史和气候状况而变化。见气候模型。
由五个主要组分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包括有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演变进程受到自身动力 学规律的影响,也由于外部驱动如火山喷发、太阳变化,以及由人类引起的诸如大气组成的改变以及土地利用的驱动等。
气候变异是指气候的平均态和其他统计量(如标准偏差、极值的出现频次等)的变化,这种变异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都要超过单独的天气事件的变化。气候变异可能是由于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过程(内部变异)造成,也可能是因为自然的或人为的外部强迫(外部变化)。另见气候变化。
见二氧化碳当量。
参见二氧化碳(CO2)施肥。
由于各种原因同时执行政策的效益,包括减缓气候变化。它表明大多数为减排温室气体而制定的政策也都有其他同等重要的理由(例如,与发展、可持续性和公平相关的目标)。共同影响一词用法更广泛,既表示正面收益也表示负面收益。另见辅助收益。
把发电产生的废热如气轮机产生的废气用于工业目的或区域供热。
参见执行。
- 缔约方大会(COP)
《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最高机构,由批准或同意UNFCCC的国家组成。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于1995年在柏林召开,接着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COP-2,1997年在京都召开COP-3,199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COP-4,1999年在波恩召开COP-5, 2000年在海牙召开COP-6的第一部分,2001年在波恩召开COP-6的第二部分会议。COP-7计划于2001年11月在马拉喀什召开。另见缔约方会议(MOP)。
一日温度高于1 8 ℃的部分(如:某一日平均温度为20℃,就记为2冷却度日)。另见加热度日。
系统能够承受且对自身不产生显著影响的气候刺激的范围。
由于失去共生的海藻而造成的珊瑚礁颜色变白。白化是珊瑚礁对海水在温度、含盐量以及混浊度方面的突然变化产生的生理反应。
指为了实现给定目标,一种技术或措施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成本,是否等于或小于现有的、或成本最低替代品的判断标准。
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由所有的雪、冰以及陆地和海洋表面上面和下面的永久冻结带组成。另见冰川和大冰原。
D
发生在海水冻结形成海冰时。局部的盐释放及随后发生的水密度增加而导致含盐量高的冷水汇结于海洋底部。
指森林转化为非森林。关于森林一词的讨论及与之有关的术语如造林、再造林和毁林,请参见《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特别报告》(IPCC,2000b)。
专门为影响消费者对商品和/ 或服务的需求目的而设计的政策和计划。例如,在能源部门,就是指为减少消费者对电和其他能源需求而设计的政策和计划。它可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蚊子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因表现为以严重的关节和后背疼痛为特征的发烧而常被称为热病。并发感染这种病毒可能导致登哥出血热(DHF)以及登哥休克综合症(DSS),这将是致命的。
将一种商品的保证金或费(税)与返还或折扣(补助金)合并起来实施某项特别行动。另见排放税。
年降水少于100mm的生态系统。
在 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进一步将土地退化定义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偏干地区以 及雨养作物、灌溉作物、或牧场、草地、森林以及林地等复合体在生物生产力或经济生产力方面的降低,生产力降低的原因来自于人类活动和居住模式等方面的土地 利用或这些过程的单个或多个因素,如:(1) 风蚀和/或水蚀造成的土壤侵蚀; (2) 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或经济特性等方面的恶化; (3) 天然植被的长期损失。
气候在所有时间尺度上不断变化。气候变化的探测就是在某种统计意义的定义下揭示气候发生变化的过程,而不提供对这种变化的原因解释。气候变化归因则是对已探测到的气候变化找到最可能导致该变化的原因的过程,它应有某种定义水平的可信度。
干扰的频度、强度和类型,如火灾、昆虫或害虫的爆发、水灾和干旱。
一天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值。
利 用碳税或拍卖(交易)碳排放许可等增加收益等手段,它能( 1 ) 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2 )通过循环收益减少其他扭曲性税种,至少部分弥补气候政策引起的福利损失。在一个存在被动失业的社会,采取的气候变化政策可能对就业有所影响(正面的或负 面的“三重红利”)。只要实行收益的循环利用,也就是大大减少扭曲性税种的税率,将产生微弱双重红利。当收益循环超过总体最初成本,届时减税的净成本为负 数,将产生强有力的双重红利。
当降水显著低于正常记录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现象,造成严重的水文学不平衡,对土地资源生产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E
经济潜力是指可以通过创建市场、减少市场失败、或增加财政和技术转让来成本有效性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潜力。获得经济潜力需要额外的政策和措施来扫清市场障碍。另见市场潜力、社会经济潜力和技术潜力。
- 经济转型(EITs)
指国内经济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国家。
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有生命的生物体及其物理环境组成的系统。能够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边界有些随意性,取决于研究的兴趣或着重点。因此,生态系统的范围可以从非常小的空间尺度直到整个地球不等。
对个人或社会有价值的生态过程或功能。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厄 尔尼诺最初的意义是指一股周期性地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流动的暖水流,它对当地的渔业有极大的破坏。这种海洋事件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上表面气压型和环流 的振荡(被称为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这一海气耦合现象被统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或是ENSO。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期间,盛行的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 强,导致印度尼西亚地区表面的暖水向东流,覆盖在秘鲁的冷水之上。这一事件对赤道太平洋上的风场、海平面温度和降水模式有巨大影响,并且通过太平洋对世界 上其他许多地区产生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相反的事件叫拉尼娜。
在气候变化中,排放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和时间段内,温室气体和/ 或其前体物和气溶胶向大气中的释放。
排放许可是政府部门(政府间机构、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对特定区域的(国家、次国家的)或行业的( 个体公司) 单位分配的排放许可额,为一种不可 转让或可交易的权利。
在最大总排放和强制资源分配的框架下总许可排放量中分配给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的比例或份额。
- 排放量减少单位(ERU)
相当于利用全球增温潜势计算出的因联合履行(在《京都议定书》第六条有定义)项目而减少或固积的1吨(公吨)二氧化碳排放。另见经证明的排放量减少和排放贸易。
由 政府对于应税源每单位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征收的税目。由于所有化石燃料中的碳最终都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对化石燃料中的碳征税,即碳税,就相当于对化石 燃料燃烧引起的排放征排放税。能源税,即对燃料中的能量征税,将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进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生态税的目的是影响人类行为 (尤其是经济行为),走向良好的生态之路。国际排放税/碳税/能源税是由某国际机构对参与国际事务的国家的特殊源进行征税。税收收入由参与国或国际机构分 配或用作特殊用途。
用 市场方法达到环境目的,即允许那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于规定限度的国家,在国内或国外使用或交易剩余部分弥补其他源的排放。一般来说,交易可在公司内部、 国内和国际间进行。《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同意对国内贸易体系使用“许可”,对国际贸易体系用“配额”的说法。《京都议定书》第1 7 条提及的排放贸易,是在根据议定书附件B 所列减少和限制排放承诺计算出分配数量的基础上的可交易配额体系。另见经证明的排放量减少和清洁发展机制。
对 潜在的辐射活跃排放物( 如温室气体,气溶胶) 的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的表述。它是基于一致的、内部协调的、关于驱动力(如人口统计、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其主要相关关系的假设而提出的。从排放情 景中引申出的浓度情景被用做气候模式的输入值来计算气候预计结果。IPCC于1992年在第二次评价报告(1996)中提出了一系列排放情景,并以此作为 气候预计的基础。这些排放情景,即所说的IS92 情景。《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akicenovicet al., 2000)公布了新的排放情景--SRES情景。关于这些情景的一些术语,见SRES情景。
仅限于某地区或区域所特有的。关于人类健康,地方性可能指一直都流行于某些人口或地理区域的一种疾病或致病体。
气候系统能量收支的全球长期平均应该是平衡的。因为驱动气候系统的所有能量均来自于太阳,能量平衡意味着进入的全球太阳辐射总量必须等于被反射的太阳辐射与气候系统射出的红外辐射之和。全球辐射平衡的扰动被称为辐射强迫,它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
参见能源转换。
某系统能源转换过程中的能源产出与其投入的比例。
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费与经济或物理产出的比率。在国家水平,能源强度是国内主要能源的消费总量或终端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或物理产出的比率。
将有用能源用于消费者期望的方面,如交通、供暖或供电。
参见排放税。
从一种能源形式,如化石燃料所具有的能量,变为另一种能量,如电能。
- 环境无害技术(ESTs)
这 种技术能保护环境、更少污染、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利用所有资源、回收更多的本身废弃物和产品,且与它们拟替代的技术相比,能以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处理剩余 废气物,这些技术能适应本国确立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方面的优先。本报告中的EST是指减排和适应技术、硬技术和软技术。
在人数上明显超出预期的突然发生,特别用于描述传染病,但也用于任何疾病、伤害或与其他健康有关的事件的突然发生。
“平 衡气候实验”是指对于一种辐射强迫的改变,允许气候模式完全调整到与之平衡的状态的实验。这种实验提供了有关模式初态和终态的差异的信息,但没有给出模式 响应随时间的变化。如果强迫是按照预先给出的排放情景逐渐演变的,就可以分析气候模式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这样的实验被称之为“瞬变气候实验”。另见气候预计。
对于给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混合气体,相当于多少能够引起同样的辐射强迫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土壤或岩石因风化、质量损耗,以及河流、冰川、波浪、风力和地下水的作用而进行的搬运过程。
由于世界海洋体积的变更而导致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这可以因水的密度的改变或水体总量的变化而产生。在讨论地质时间尺度的变化时,该术语有时也包括因海盆形状的变动而引起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变化。
水体( 常为浅水) 中的可溶解性养分变得( 自然的或污染而造成)丰富并造成溶解氧季节性缺乏的过程。
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地球表面蒸发过程和植被的蒸腾作用的联合作用。
参见引进种。
系统暴露于显著的气候变异下的特征及程度。
参见外部成本。
用 于定义为任何活动主体未全面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成本。同样,外部收益是指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且在活动中不对活动主体负责。一座 发电厂的特殊污染排放影响着人类健康,但在个人决策时经常不予考虑或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样的影响是不会有市场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外部性”, 由它所引起的成本被称为外部成本。
见气候系统。
一种物种的整个完全消失。
一种物种从其范围的一部分内消失;区域灭绝。
极 端天气事件是指在特定地区发生在其统计分布之外的罕见事件。“罕见”的定义是不固定的,但一般来讲,极端天气事件通常要等于或少于1 0 % 或90%的出现概率 。按照定义,对于不同地区,极端天气的特征也是不同的。极端气候事件是某一特定时期内许多天气事件的平均,而平均本身是极端的(如某一个季节的降水)。
F
参见气候反馈。
木材、燃木(木本或非木本)。
可供消费者转化成有用能源(如墙壁插座中的电能)的能源。
参见京都机制。
为避免海气耦合模式产生漂移到非真实气候态的问题,可以对海气热量和水汽通量(有时包括风对洋面产生的表面应力)在未被叠加进模式之前用调节项来进行的调整。由于这些调整是预先计算且独立于海气耦合模式的积分,因此与积分过程中发展的异常无关。
指缺乏足够数量的、安全和营养的食物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积极而健康生活的一种状况。可以因无粮源、购买力不足、分配不合理或在家庭中不正当使用粮食而造成。粮食不安全可能是长期的、季节性的或短暂的。
以树林为主的植被类型。世界上目前存在着对森林一词的多种定义,它们也反映了生物地理条件、社会结构和经济的差异。与森林有关的讨论及相关条目如造林、再造林和毁林等参见《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特别报告》(IPCC, 2000b)。
(二氧化碳)排放因碳沉积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媒)的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由碳化石沉积形成的碳基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在海岛下部的一个透镜式的淡水水体。它位于咸水之下。
指将煤等低碳燃料转换成天然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
G
对商品的定价,如电,它包括最终用户所要面对的最后价格,这不仅包括私人买入成本,还包括他们生产和使用的外部成本。
参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在旋转地球上,因热力差异引起的大气和海洋的大尺度运动,其作用在于通过热量和动量的输送恢复系统的能量平衡。
- 总环流模式(GCM)
参见气候模式。
努力通过直接管理地球的能量平衡来稳定气候体系,因此克服温室效应的加剧。
陆地上巨大的冰体,可以沿山坡向下流动(因内部形变和底部滑动),同时被周围的地形( 如山谷和四周的山峰) 所限制;岩床地形是冰川运动和表面倾斜的主要影响因素。冰川因其上部较高处降雪的积累而维持,同时因其下部融化或流进海洋而达到平衡。
全球表面温度是指对以下两种气温进行面积加权后的全球平均温度:(1)海洋表面温度(也即海洋表层几米内的次表层容积温度)和(2)陆地表面 1.5米处的表面气温。
- 全球增温潜势(GWP)
描述充分混合的温室气体的辐射特性的指数,它反映了不同时间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混合效应以及它们吸收向外发散的红外辐射的效力。该指数相当于与二氧化碳相关的在现今大气中给定单位温室气体量在完整时间内的升温效果。
温 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 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 只能通过地面- -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温 室气体是指大气中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所射出的红外辐射谱段特定波长辐射的气体成分。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H 2 O )、二氧化碳(C O 2 )、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由人为因素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协 议》所涉及的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物。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 F 6 )、氢氟碳化物(H F C s )和全氟化碳(P F C s )定为温室气体。
低而狭窄的、常常是大致垂直于海岸线而延伸的堤岸,设计用于保护海滨免受洋流、潮汐或波浪的侵蚀,或圈集海沙来建造或形成海滩。
- 国内生产总值(GDP)
以买方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给定时间段内,通常为一年,其全部居民或非居民生产者总的增加值的累计,加上全部税收,减去不包括在产品价值内的补贴。计算时不扣除建筑业资产贬值和自然资源的损耗和恶化。GDP常用于衡量福利水平但不完整。
- 一次生产总量(GPP)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大气中的碳总量。
外部水进入蓄水层中饱和区的过程,既可直接进入也可间接进入而形成。
适于一种生物或物种居住的特定环境或地方;总环境中局部更适宜某一生物或物种生存的部分。
H
碳与氯、溴或氟的化合物。此类化合物是大气中强有力的温室气体。含氯和溴的卤烃也参与损耗臭氧层。
使参与国对同样的源征收同等税率的税。各国可保留所征税款。税负一致不必要求各国以同样税率征税,但国与国间税率不同将不符合成本有效性原则。另见排放税。
城市内因类似沥青等物质吸收太阳能而使温度高于周围区域的地区。
一日温度低于1 8 ℃的部分(如:某一日平均温度为16℃,就记为2加热度日)。另见冷却度日。
在气候变化减缓方面,套头平衡是指对过快行动和过慢行动带来的风险采取的平衡,套头平衡取决于社会对风险的态度。
除植物以外的有机物质将有机成份转化成CO2。
由人类占据的地方或地区。
指人为组织起主要作用的系统。经常,但并不总是为“社会”或“社会系统”等术语的同义词(如农业系统、政治系统、技术系统、生态系统等)。
《京都议定书》控制的六种温室气体之一。商业上生产该物质用作氯氟碳化物的替代品。 HFCs 主要用于电冰箱和半导体生产。它们的全球增温潜势范围是1300-11700。
气候系统的组成部分,由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表面流体和地下水组成。
I
圆形的、覆盖于高地的、范围比大冰原小得多的冰结合体。
陆 地上大块的冰体,它具有相当的深度足以覆盖其下大部分的岩床地形,以至于其形状主要由它的内部动力学决定(由于内部形变引起的冰体的流动及其底部的滑 动)。冰原从位于小的平均表面斜坡的、具有较高位置的中心高原向外流动。边缘为陡坡,冰通过快速流动的冰流或冰川出口而塌陷,在一些情况下成为冰架飘浮于 海洋中。世界上现今只有两个大的大冰原- - 格陵兰岛和南极,南极大冰原被横贯南极山脉分为东部和西部两部分;在冰河期,还有其他大冰原。
附着于海岸的、有相当厚度的、飘浮着的大冰原(经常为具有相当大的水平范围或略为起伏不平的表面);多为大冰原的向海侧。
确认和评估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为系统的有害和有益结果的措施。
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为系统造成的结果。与适应性结合起来考虑,可以区分潜在的影响和残余的影响。 • 潜在影响:不考虑适应性,某一预计的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全部影响。 • 残余影响:采取了适应性措施后,气候变化仍将产生的影响。 另见累积影响、市场影响和非市场影响。
执 行是指政府为将国际准则反映到国家法律和政策中而采取的行动(法令或法规、司法裁决、 或其他行动)。它包括行政公共政策下达以后所引发的事件和活动,例如为执行命令而付出的努力和对大众的深刻影响。将对国际承诺的法律执行(以国家法律的形 式)和有效的执行(导致目标群体的行为发生变化的措施)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遵约是指一个国家是否遵守协议的条款以及遵守的程度。它不仅关注执行措施是 否有效,而且关注是否遵守执行行动。遵约可以衡量协议的目标团体遵守执行措施和义务的程度,不论是地方政府机构、企业、机关团体还是个人 。
执行减排方案中涉及的成本。这些成本与必要的组织机构变化、信息需求、市场大小、获取和学习技术的机会以及必要的激励措施(补助、补贴和税收)有关。
本 土人是指祖居在一个地方或国家的人,当具有另外文化或宗教背景的人们通过武力征服、殖民或其他方法来到这个地方并统治他们,这些人至今仍以与其自己的社 会、经济、文化习俗和传统相一致的方式生活着,而不是以该国家目前已形成的那种生活方式生活(也参照“本地人”、“土著人”或“部落”人)。
气溶胶可以通过作为凝结核,或者改变云的生命期和光学性质,对气候系统产生间接的辐射强迫作用。可分为两种不同的间接效应: • 第一间接效应:因人为的气溶胶增加而引起的辐射强迫作用。它造成固体液态水含量中,颗粒浓度的增加和尺度的减小,从而导致云反照率的增加。该效应也被称为 “Twomey效应”。有时人们也将它称为云的反照率效应。但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解,因为第二间接效应也会改变云的反照率。 • 第二间接效应:人为的气溶胶增加而引起得辐射强迫作用。它造成颗粒的尺度减小,降低了降水率,从而调整了液态水含量、云的厚度和云的生命期。该效应也被称为“云的生命期效应” 或“Albrecht效应”。
一 个工业快速增长的时期,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始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英格兰,随后蔓延到欧洲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蒸汽机车的发明推进了 这个增长。工业革命标志着大量增加使用化石燃料和排放二氧化碳的开始。在本报告中,术语“工业之前”和“工业”分别指1750年之前和1750年之后,尽 管这样区分有些武断。
气候、生物或人为系统在响应改变变化速度的各种因素当中的迟滞、缓慢或抵制,包括当导致该变化的原因已消除时系统中的变化仍然继续。
任何能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的疾病。这些病可通过身体直接接触、共同触及已沾染上传染性生物的物体而发生,或通过病媒、咳嗽或呼出到空气中的已被感染了的微滴进行传播而发病。
由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射出的辐射。它也被称为地面辐射或长波辐射。红外辐射有一个独特的波长(“光谱”)范围,它比可见光谱段的红色的波长还要长。由于太阳和地气系统的温度差异,红外辐射与太阳辐射或短波辐射明显不同。
组织、城市和国家的发展、运转和扩大所必须的基础设备、设施、生产性的企业、装备和服务设施。例如:公路、学校、电力、天然气和水设施、交通、通 讯和所有法定系统,所有这些都被视为基础设施。
一种分析方法,它把来自自然的、生物学的、经济的和社会科学的结果和模型以及这些组成之间的交互作用结合起来,在一个较为协调的构架下评价环境改变 的状态和结果,以及环境变化的政策响应措施。
气 候变化政策措施与既有国内税收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增加成本的税收作用, 也包括减少成本、循环收益的效应。前者反映了温室气体政策通过对实际工资和实际资本收益的影响,而对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产生影响。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许 可证制度、法规或碳税会增加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价格,这样就减少了劳动力和资本的实际收益。对那些增加政府收益的政策---碳税或许可证拍卖---可以通 过收益的再分配来减免某些扭曲的税种。另见双重红利。
参见气候变率。
参见排放税。
- 国际能源机构(IEA)
创建于1974年,总部位于巴黎的能源论坛。它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紧密合作,使其成员国采取联合行动应对石油供应危机,共享能源信息,相互协调能源政策,进行合理的能源项目合作。
参见标准。
一种物种由于人类无意中扩散,存在于历史上生存的自然分布范围之外(另请参见“外来种”或“外国种”)。
指侵入自然栖息地的被引入物种。
地壳均衡指岩石圈及其上的覆被对表面负荷变化的响应状态。当岩石圈的负荷因陆地上冰的质量、海洋的质量、沉降、侵蚀或造山运动发生变化而改变,就产生垂直均衡的调整,结果达成新的负荷平衡。
=J,K,L
- 联合履行( J I )
由《京都议定书》第6条规定的市场执行机制,允许附件一国家或这些国家的企业联合执行限制或减少排放、或增加碳汇的项目,共享排放量减少单位。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4.2(a) 条中也对JI活动有所规定。另见共同执行活动和京都机制。
指已经用于生产实践的技术或处于论证阶段的技术。它不包括那些依然需要技术突破的新技术。
基于市场原理的经济机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可以在减少因温室气体减排而带来的潜在经济影响的努力中利用该机制。它们包括联合履行( 第6条)、清洁发展机制(第12条)和排放贸易(第17条)。
《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UNFCCC缔约方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达成。它包含了除UNFCCC 之外法律上所需承担的义务。议定书附件B 中包括的各国(多数国家属于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及经济转轨国家)同意减少人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的排 放量,在2008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水平低5%。《京都议定书》仍未生效(至2001年9月)。
参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在特定土地覆盖类型上的所有安排、活动及采取措施(一整套人类行为)。是出于社会和经济目的所进行的土地管理(如放牧、木材开采和保护)。 土地利用变化 人们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改变,可以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反照率、蒸发、温室气体的源和汇及气候系统的其他性质产生影响,并从而影响局地或全球气候。另见《IPCC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特别报告》 ( I P C C ,2000b)。
大量的物质受重力作用滑向山下,当物料饱和时常受水的推助;大量的土壤、岩石或碎块沿斜坡向下快速移动。
附 件B 国家的部分排放减少量可能被不受约束国家的高于其基准线的排放所抵消。这种情况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发生:( 1 ) 不受约束地区的高能耗工业的重新配置; ( 2 ) 油气需求的低迷可能造成其价格的降低,从而造成这些地区的矿物燃料消费上升;及( 3 )良好的商贸环境带来的收入上升( 同时造成能源需求上升)。 泄漏还指在某块土地上进行的无意识的固碳活动(例如植树造林)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某种活动,该活动可以部分或全部抵消最初行动的碳效应。
用于表示影响示踪气体进程的多种时间尺度。通常情况下,生命期是指原子或分子在特定的库如大气或海洋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可分为以下几种生命期: • “周转时间(T)”或“大气生命期”是库(如大气中的气体化合物)存量M 与从库中的总清除速度S的比:T=M/S。对于每一清除过程都可定义其单独的周转时间。对于土壤碳生物,就是平均滞留时间(MRT)。 • “调整时间”、“响应时间”或“波动时间”(T a):刻画进入贮藏库体的一个瞬间脉冲输入的特征衰减时间。调整时间一词也可以用于贮藏量随源强度的一步变化调整。半周期或衰减常数用于一阶指数衰减过程的定量描述。对有关气候变迁的不同定义,请参见响应时间。 为简单起见,“生命期”有时也可用来替代 “调整时间”。 在 简单情形里,当化合物的全球去除量直接与总贮藏量成比例时,调整时间就等于生命期:T=Ta。以CFC-11为例,只要通过平流层的光化学过程就能够将其 从大气中去除。对于更复杂的情形,当含有多种贮藏量的去除,或是去除量不再与总贮藏量成比例时,等式T=Ta也就不再成立。二氧化碳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由于在大气与海洋和陆地生物区之间的迅速交换,它的周转期只有4年。然而,二氧化碳的很大一部分在几年内又可以重新回到大气中。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调 整时间实际上是用碳从海洋的表层进入更深层的比率来确定的。尽管可以近似给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调整时间为100年,实际的调整则是在初期较快,而后期较 慢。对于甲烷(CH4 ),它的调整时间与周转期也不同。因为它的去除主要通过与氢氧基OH的化学反应完成,而氢氧基OH的浓度则依赖于CH4的浓度。因此,CH4的去除量S与其总量M不成比例。 岩石圈 固体地球(大陆和海洋)的上层,包括全部地壳的岩石以及最上部的冷的、有弹性的地幔。火山活动尽管是岩石圈的一部分,但不被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一部分,而看成是外部强迫因子。 跳跃 跳跃(或技术跳跃)是指发展中国家跨越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经历的的几个技术发展阶段,通过在技术发展或能力建设方面投资,将目前已有的最先进技术应用到能源及其他经济部门。
一 种指数,在四个等级上(高、中、低和极低)描述了对辐射强迫介质影响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的程度。对于每种介质,该指数代表了关于其强迫估计的可信度的一种 主观判断,包括评价强迫作用所必需的假设、所掌握的确定强迫的物理/ 化学机制的知识的程度以及定量评估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
《地 方2 1 世纪议程》是当地的环境与发展计划,是各地政府想通过咨询程序确定的随人口而发展的计划,特别关注妇女和青少年的参与问题。许多地方政府机关已通过咨询程 序建立了2 1 世纪议程,并使其与政策、计划、实施行为与趋于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手段。该术语来源于《2 1 世纪议程》的第28章,这是参加《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称地球峰会)的所有政府代表正式签署的文件。
从现有机构、服务、技术设施和已有资源中出现的具有市场优势的技术和规范,它们由于获得广泛使用或存在着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模式而难以变动。
不经心地增加了对气候刺激因素脆弱性的自然和人为系统的任何变化;不能成功地减轻脆弱性反而使脆弱性增加的适应性对策。
M
地方性的或由原形体类原虫(原生动物)引起和疟蚊类蚊子传播的流行性寄生病,它导致高烧和全身功能紊乱,并每年约使200万人丧生。
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等于每多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而带来的增量成本。 市场障碍 在气候变化减缓领域,市场障碍是指妨碍或阻止成本有效的能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或实践扩散的条件。
应用价格机制(例如税制和贸易许可)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与市场交易相联系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国内生产总(GDP,一个国家的国内总收入),如农业货物的供应与价格变化。另见非市场影响。
某种商品或服务在特定时间在某个市场上的占有率。
假设没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在可预测的市场条件下可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或能源效率提高的经济潜力部分。另见经济潜力、社会经济潜力和技术潜力。
适用于所有单元的受重力影响的陆地物质推进和控制性移动。
- 平均海平面(MSL)
平均海平面通常被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如1 个月或1年的平均相对海平面高度,这个时间应足够长,使得能求出诸如海浪等瞬变现象的平均值。另见海平面升高。
- 甲烷(CH4)
一种属于温室气体的碳氢化合物,它通过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厌氧(没有氧) 分解、 动物消化、 动物排泄物的分解、天然气和石油的生产和销售、产煤、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甲烷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需要减排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
将甲烷排放捕获(如从煤田或废弃物填埋所),然后再作为燃料利用或用于某些其他经济目的(如再注入油井或气田)。
- (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MOP)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将充当《京都议定书》的最高权力机构- - - - 缔约方会议(MOP)。只有《京都议定书》的各缔约方可以参与讨论和作出决定。在该议定书生效之前,MOP不可以召开会议。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或增加碳汇的人为活动。
有效减排所需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和条件。
通过与其上面的大气相互作用得以充分混合的海洋上层区域。
参见摩尔比例。
参见气候模式。
摩 尔比例,或混合比,是一给定体积内某一要素的摩尔数与该体积内所有要素的摩尔数之比。常用以表述干空气。长寿命温室气体的典型值的量级为mmol/mol (ppm:每十万分之几),nmol/mol(ppb:每十亿分之几),fmol/mol(ppt:每万亿分之几)。摩尔比例不同于体积混合比, 它通常是以p p m v 等表示,并对非同一性的几种气体进行了修正。这种修正特别关系到许多温室气体的测量精度(Schwartz和Warneck, 1995)。
常规大气环流的表征性风,具有季节性持久稳定的风向,随季节转换有明确的风向改变。
由位于树带界线之下相对较潮湿、冷凉的丘陵山地斜坡所形成的生物地理带,其特征是群落中大的常绿树种占优势。
1987 年在蒙特利尔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后又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修订(伦敦1990,哥本哈根1992,维也纳1995,蒙特利 尔1997,北京1999)。该议定书控制破坏平流层臭氧的含氯和溴的化学物质的消费量和产量,如氯氟碳化物(CFCs)、甲基氯仿、四氯化碳及许多其他 物质。
人群中疾病发生或其他健康状况失调出现的比率,并考虑进特定年龄段的发病率。健康结果包括慢性病的影响和流行范围、住院率、初期诊疗率、失去能力天数(即不能工作的天数)和流行征兆等。
在特定时期内的人群中死亡发生的比率;死亡率的计算考虑特定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比率以及由此获得的期望寿命估计和过早死亡的程度。
X
大气科学缺少条目
同步
- 气象学 -> 大气科学 en:Meteorology
- 大气科学〔综论〕en:Atmospheric sciences
- 大气
- 标准大气 en:Standard atmosphere
- 地球大气演化 en:Earth's atmosphere#Evolution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 气象要素
- 行星大气
- 大气科学发展简史 en:meteorology#History of meteorology
- 气象学家
- 娄元礼
- 竺可桢
- 涂长望
- 赵九章
- 叶笃正 en:Ye Duzheng
- 谢义炳
- 陶诗言
- 顾震潮
- 黄士松
- 巢纪平
- 曾庆存
- 白贝罗,C.H.D. en:C.H.D. Buys Ballot
- 汉恩,J.von en:Julius von Hann
- 沃耶伊科夫,А.И.en:Alexander Vojejkov
- 柯本,W. en:Wladimir Köppen
- 肖,N. en:Napier Shaw
- 皮耶克尼斯,V. en:Vilhelm Bjerknes
- 皮耶克尼斯,J. en:Jacob Bjerknes
- 欧文·朗廖尔
- 伯杰龙,T.H.P. en:Tor Bergeron
- 罗斯比,C.-G. en:Carl-Gustaf Rossby
- 帕尔门,E.H. en:Erik Palmén
- 郭晓岚
- 查尼,J.G. en:Jule Gregory Charney
- 洛伦茨,E.N. en:Edward Norton Lorenz
- 〔组织和活动〕
- 〔资料、情报、刊物〕
- 气象观测
- 大气物理学
- 大气化学
- 动力气象学
- 天气学
- 气候学
- 人工影响天气 en:Weather Modification
- 〔应用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