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福建民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福建民軍廣義上是指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福建省的各種地方部隊,狹義上是指1923年後方聲濤以「福建民軍總司令」名義收編的部隊。

1918年,粵軍許崇智部進駐長汀,福建各地民軍(其中有宋淵源王榮光領導的閩南護法軍許卓然楊持平領導的閩南靖國軍,兩軍領導人皆由孫中山委任[1])紛起響應。1919年,福建各地民軍分別編為福建護法軍(總司令為宋淵源,司令部設於永春)與福建靖國軍(由閩南靖國軍和方聲濤率領的入閩滇軍合併而成,總司令為方聲濤)。同年春,廣州政府任命方聲濤為福建軍務幫辦)。方聲濤以幫辦名義收編安溪的一股民軍為福建靖國軍第三旅,旅長為楊持平;第四旅旅長為張貞。後福建護法軍和福建靖國軍發生衝突,福建護法軍兵敗,宋淵源走投許崇智。福建靖國軍一度控制晉江南安仙遊德化、安溪、同安等地;不久,被福建省長督軍李厚基聯合陳炯明部所擊敗,遂放棄永春、德化、安溪等地,退守南安詩山及晉江九都等地。1920年2月—3月、張貞部吞併楊子明部(方聲濤帶入福建的滇軍楊子明團,先駐仙遊,此時退駐安海、同安之間),並全部上山為[2][3]

1920年,福建各地民軍在上海商定,以「閩人治閩」為號召,統一組織福建自治軍,以黃展云為總指揮。後來,中國國民黨黨員秦望山上同安鳳巢山(玉巢山)收編民軍。以王榮光部為第一路(活動於永春、德化),盧興邦部為第二路(活動於閩北),吳威部為第三路(活動於莆仙),秦望山部為第五路(活動於晉江、南安等地)。陳國輝王振南兩部都附於秦望山。黃廷經部與秦望山取得聯繫後,被秦望山委任負責自治軍漳屬指揮區。胡柴坊葉學魁歸化縣組織自治軍。1922年元旦,自治軍分六路進攻南安、仙遊等地的北洋軍,以失敗告終。兵敗後,福建自治軍調整番號,以楊漢烈部為第一路,許卓然部為第二路;陳國輝、王振南、秦望山各部為第一、二、三支隊。1922年冬,許崇智部回廣東時,將福建自治軍改編為東路討賊軍第八軍。1923年初,孫中山任命方聲濤為福建民軍總司令。不久,許崇智又任命方聲濤的舊部張貞為東路討賊軍獨立團團長,駐詔安。此外,東路討賊軍還有留在閩南的福建各軍總指揮兼閩南善後總辦何成睿;東路討賊軍第五旅旅長孫本戎,駐泉州莆田;東路討賊軍浙軍旅旅長陳肇英,駐雲霄平和。方聲濤委任的民軍有:第一路司令盧興邦,駐尤溪大田;第二路司令高義,駐泉州;第三路司令楊漢烈,駐安溪;第四路司令吳威,駐仙遊;第五路司令葉定國,駐同安;第六路司令陳國輝,駐德化[2]

福建民軍是拼湊而成的一夥,各有背景,為自身利益,時而聯合,時而火拼。他們在駐地榨取捐稅,與北洋軍一樣橫徵暴斂。陳國輝部還經常綁架華僑或僑眷,勒索巨款。1930年後,方聲濤為解決財政困難,竟然暗中通知張貞、陳國輝和其他支持他的原民軍部隊,在駐區漳州、泉州和莆田一帶,種植罌粟[2][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