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上帝
道教 |
---|
道教主题 |
五方上帝,即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称为五帝、五方帝、五天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六辂祭祀: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为自然上帝,即苍天;五方上帝,即东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帝有先天五帝和后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为统治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东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颛顼、中央黄帝轩辕。后天五帝即天下之帝,为华夏上古五位圣王贤君,即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昊天上帝即紫微垣北极星,先天五帝位于太微垣,帝王先祖皆由太微五帝按五德终始说感生而出。
五色帝的演变
五色帝起于阴阳家的五行思想,最初由秦国先后建立起四畤以祭祀白帝、青帝、黄帝、赤帝,而后刘邦在秦朝四畤的基础上增加北畤以祭祀黑帝,成为汉代初期的国家宗教最高神,直至汉武帝将五色帝列为太一(即元始仪之后皇天上帝太一)的佐神。
《礼记·月令》中五帝分别为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属神分别为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
东汉以郑玄为代表的神学体系认为上帝为天之别名,总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与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为一方天帝,分别为中央土德黄帝含枢纽、东方木德青帝灵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纪。以王肃为代表的宗教系统认为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五行人帝可称为上帝,但不可称为天。
《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汉郑玄注:“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光纪。其中,白招拒又作白招矩;汁光纪的汁音xié,又作叶光纪(此处,叶为传承字,不是葉的简化字,音xié)、协光纪。[1]
唐代公彦注周礼:“五帝,苍曰灵威仰,太皞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皞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2]
祭祀五方上帝是极为重要的儒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种规则等级的祭祀,《隋书·礼仪》载:“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五方上帝紧随昊天上帝并列为大祀。
道教中的神格
从南北朝开始,包括六天帝在内的各种儒教神祇被道教贬为六天大鬼[3]、六天大邪王、六天故炁魔鬼[4]、六天大魔王[5],并要检正自周代以来的六天邪气[6],以九天中的上三天“正法”除灭下六天“故炁”,六天帝被指为“高天万丈鬼”与“五方直符鬼”[7]。这六天位于北方与周朝酆京同名的酆都,六天之主变为北太帝君炎帝庆甲、北斗君周武王、东明公夏启、西明公周文王、南明公邵公、北明公吴季札。[8]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
-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天君
-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天君
-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天君
-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炁天君
《无上秘要·五老君仪驾》
-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驾苍龙,建鸨旗。
-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驾丹龙,建朱旗。
-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驾黄龙,建黄旗。
-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驾白龙,建素旗。
-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驾玄龙,建皂旗。
《无上秘要·五方帝仪驾》
- 东方灵威仰,号曰苍帝,其神甲乙,服色尚青,驾苍龙,建鸨旗。
- 南方赤飘弩,号曰赤帝,其神丙丁,服色尚赤,驾赤龙,建朱旗。
- 中央含枢纽,号曰黄帝,其神戊己,服色尚黄,驾黄龙,建黄旗。
- 西方耀魄宝,号曰白帝,其神庚辛,服色尚白,驾白龙,建素旗。
- 北方隐侯局,号曰黑帝,其神壬癸,服色尚黑,驾黑龙,建皂旗。
《上清灵宝大法·卷之四十·散坛设醮品下》
李少微注中引《本行经》谓:
-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青帝,姓阎,讳开,字灵威仰。
-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炎,字赤熛怒。
-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讳昌开,字耀魄宝。
-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节,讳灵会,字隐侯局。
-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
- 其后青帝护魂,白帝侍魄,赤帝养气,黑帝通血,黄帝中主,万神无越。
- 严东注云: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矩,北方黑帝吋光纪,中央黄帝含枢纽。
- 李少微于此又注云:此名五老上帝,各领受赤书符命,在天中则主镇五方神仙,在地则主领五岳,在人则主领五脏。此说虽近之,而未能析其理也。今按天文,太微垣中有五星,乃一星居中,四星挟之,名曰五帝座,即太微之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