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客家话方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客家话由于分布区域广阔,且不少分布区是丘陵和山区,交通不便,形成多种不同的客家话方言。在方言划分上,中国大陆台湾印尼新马与其余华人移民占少数之其它国家或地区并不一致。中国大陆语言学界传统上将客家话分为南北两大片,各含若干片,每个片下细分若干小片。台湾则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客家话按行政管理机构进行划分,每个行政机构的客家话采用其语言部门的权威划分方法。

客家话各方言地方特色很强,环绕梅县的有平远大埔蕉岭兴宁五华丰顺等县,几乎每个县的客家话都有其各自特色,可以看成一种独立的方言。举例说:兴宁方言并没有以 [-m] 或 [-p] 声结尾的字,而是把它们溶入了 [-ŋ] 及 [-k] 音里。再举例,远离梅县的香港口音,中元音[-u-]已经消失了。因此,以“光”为例,梅县读作[kuɔŋ44],香港的客家人会把它读成[kɔŋ33],与邻近的深圳的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家话方言里,声调也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的客家话都具有入声,共有6~7个声调。在长汀城关话里,入声消失了;东江本地话等方言则保留了早期客家话去声分阴阳的声调特点,而共有七个声调。台湾的海陆客家人是从海丰陆丰来至。海陆腔有汉语难找的齿龈后音([ʃ], [ʒ], [tʃ])。而台湾的另外一种主流客语四县腔,则是来自嘉应州(现为梅州市)的蕉岭、平远、兴宁和五华等地的腔口。

中国大陆之划分

按照中国社科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将中国大陆客家话分成八个大片,分别是粤台片(嘉应小片、兴华小片、新惠小片、韶南小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汀州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其他非中心地区如台湾、广东西部、广西等地区的客语地点并未分片。[1]

谢留文、黄雪贞在考察及比较更多方言点的情况下,将客家话重新分成八个大片,分别是粤台片(惠梅小片、龙华小片)、海陆片粤北片粤西片汀州片宁龙片于信片铜桂片[2]除了方言点递增以外,此分片与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最大的区别在于:

  1. 取消粤中片、惠州片,将该地区方言点纳入粤台片,原有粤台片四个小片取消,更具阳平调值重新分成两个小片。
  2. 新增海陆片。
  3. 加入粤西片。
  4. 于桂片、铜鼓片重新命名为于信片、铜桂片,而这两片的方言点也再重新划分,新加入不少湖南省方言岛。其他地区如海南、四川、广西、及分布于其他省的方言岛还是未被分片,只是另有说明。

相较于1987年版的分片,一些学者有不同看法。庄初升认为龙川方言而南北口音的区别显而易见,而且颇为复杂,单纯将全县方言列入某片是不符合事实的。[3]侯小英认为原粤中片、惠州片调值并不完全符合新粤台片的区分定义。[4]

除了以上两个种主要分片以外,一些学者也将特定地区加以分类。如庄初升利用古声调的归类,再加入之前学者认为归属不明的一部分粤北土话,将广东客家语分为七片(型),分别是梅桂型、雄州型、惠韶型、海陆型、韶五型、饶奉型、兴梅型。[5]刘纶鑫利用部分音韵特点将江西客家语分为4片,分别是中心片、散型片、交叉片和宁石片。[6]陈秀琪在比较漳州市下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四县的客家语后,认为其语音和词汇有共性,又别于其他地区客家语,足以划为客家语第九片——闽南客家片,以补足客家语研究在闽南地区的缺口。[7]侯小英认为东江本地话内部各点关系密切,接近程度颇高,且具有一些内部一致同时和其他客家方言相区分的特点,认为东江本地话可独立成片,为客家语龙源片,并可细分为上游流域和中游流域两片。[4]

鉴于分片不一致,此条目则以较多学者参照的1987年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为基础,加入非中心区域客家语区并加以分类。[8]

南部大片

南部大片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东南部、台湾的客家话,香港和海外的客家话也属南部大片。词汇上与北部大片差异大,土语词汇多且词汇内部一致性较高,入声保留较为完整。总体而言南部大片面貌比北部大片古老。

粤台片

粤台片是主流客家话的代表,主要分布于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的23个县市,台湾的5个县市。其中香港客家话也属粤台片。

  1. 嘉应小片,分布在8个县市:梅县、蕉岭、平远、苗栗、新竹、桃园、屏东、高雄。
  2. 兴华小片,分布在5个县市: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紫金。
  3. 新惠小片,分布在12个县市:新丰、惠阳、惠东、宝安、龙门、佛冈、清远、从化、增城、海丰、陆丰、东莞。
  4. 韶南小片,分布在3个县市:韶关、曲江、英德。

粤中片

粤中片主要分布河源惠州地区,分别是和平、连平、龙川、博罗、河源。

粤北片

粤北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部10个县市,分别是始兴、南雄、翁源、英德、乳源、仁化、连南、连县、阳山、乐昌。

惠州片

惠州市惠城区。

东江本地片

东江本地片涉及珠江支流东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一系列土语,主要分布于河源和惠州。这些土语具有一系列与主流客家话相异但接近粤语的特征,在系属分类上有争议。学界对东江本地片的专门研究很少,传统上笼统地将东江本地话划入客家话粤中片、惠州片。刘叔新等作系统研究后认为这个土语群比客家话古老,是客家迁入粤中和粤东之前的本地语言,与粤语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后为大规模迁入并成为粤中、粤东主流语言的客家话包围,不断同化,形成今天既接近客家话又不同程度保留粤语典型特点的土语群,并因此而将东江本地话划属粤语[9]。一些主流客家话使用者称东江本地话为“蛇话”(或“畬话”),略带贬义意味。

潮汕片

丰顺揭东揭西等地的客家话属“半山客”。词汇受到潮州话的影响。具有与官话的跷舌音不同的轻微卷舌音。平声调接近官话。潮汕片以丰顺汤坑话为代表。在泰国,不少华裔说这种客家话。

潮漳片

粤桂琼片

北部大片

北部大片主要包括江西闽西四川湖南等地的客家话。北部大片词汇受赣语官话闽北语影响,与南部大片词汇差异较大。各地入声韵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

汀州片

汀州片主要分布福建省西部8个县市,分别在长汀、永定、上杭、武平、宁化、清流、明溪、连城。

宁龙片

宁龙片主要分布在江西省13个县市,分别在宁都、兴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信丰、定南、龙南、全南、广昌、永丰。其中宁都石城地区词汇受赣语影响。而三南地区和寻乌地区接近梅州口音。主要代表宁都话,龙南话。

于桂片

包括江西省13个县市及湖南省5个县市,分别在于都、赣县、南康、大余、崇义、上犹、宁冈、井冈山、永新、吉安、遂川、万安、泰和、汝城、桂东、酃县、茶陵、攸县。

铜鼓片

包括江西省8个及湖南省的两个县市,分别在铜鼓、修水、武宁、靖安、奉新、万载、高安、宜春、浏阳、平江。其中赣西北的铜鼓客家话已独立于其他片系生存了多年。 受当地江西方言以及毗邻湘卾(浏阳,平江)诸县口音及措词的整合,铜鼓客家话已在一定程度上从梅县本音本语飘移。这种飘移足以造成铜鼓客家人及其他片系客家人之间口头交流一定程度的障碍。飘移的另一因素是铜鼓客家话要独立应付大量现代新生词汇,很难创生出与其他片系一致的术语。铜鼓本地人称客家话为“怀远声”。未见有人用铜鼓客家话发表文学作品,但民间艺人用铜鼓客家话创作并演唱了大量的山歌。老艺人涂雪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并演唱的“翻身卖粮”等精品曲目曾灌制唱片公开发行。铜鼓客家话也散见于邻近的万载,宜丰,上高等地。

川湘片

未分片的地区

福建闽南地区

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四个县。此地客家话是在闽西客家话的基础上,再加上与闽南语的接触,形成有别于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的地方变体。[7]

广东粤西地区

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湛江、茂名和阳江。分布区域为6400平方公里,使用人口约190万[10]。当中可分为东西两片,传统上有“大𠊎”和“细𠊎”之分。除了这两片,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市境内,也散居少部分客家居民,多为50年来从粤西各处移民至此地。

  1. 西片 分布在廉江北部的长山、和寮、塘蓬、石颈、石岭、石角,中部自西至东的高桥、青平、雅塘、吉水、河唇等镇大部;化州的兰山、中垌、新安,还有部分在文楼、平定、官桥部分区域。
  2. 东片 分布在信宜的茶山、洪冠、平塘、钱排、合水、新堡,还有分布于贵子的大部及朱砂、旺沙、怀乡、白石、思贺、大成的小部分地区;高州的云潭、马贵、根子、泗水大部,新垌、谢鸡、分界三镇一部分及深镇镇小部分;电白的沙琅、望夫、黄陵、罗坑、那霍,还有观珠大部及大衙、马踏、林头、羊角等镇小部分;阳西西北部的塘口、新墟部分地区;阳春的八甲、山坪、三甲、永宁,另有双滘、马水、潭水、圭岗一部分。

四川地区

当地客家人散居在四川60余个县市,分布范围非常广,主要集中在成都郊县的东部山区、川南的内江地区、川北的仪陇和川西南的西昌。目前尚能说客家话的约100万人。当地人一般自称为广东话、广东腔[11][2]

广西地区

在广西进90个县市内,有客家语分布的达80个。占据广西总人口约10%,总数约480万人。比较集中在桂东南的玉林、贵港、钦州、桂东北的贺州、桂中的柳州等地区。当地客家语的称谓颇为复杂,有:新民话、𠊎话(哎话)、麻介话、客话等说法。[12]

海南地区

海南省说客家语的主要分布在儋州市的南丰镇及兰洋镇及那大镇的一部分。儋州的番加、东风、侨植等农场及临高、定安、陵水、三亚等市县的个别村落也有客家语分布。琼中的松涛镇也有客家方言岛。整个海南岛使用客家语的人口约3万。[2]

其他方言岛

台湾之划分

香港之划分

香港新界客家话客语粤台片的新惠小片,与广东深圳惠阳惠东客家话高度接近,与其他主流客家话都可以互通。约从1960年代开始,在广东的客家地区有大批人员移居香港,他们带来了广东本地的客家话。大多数移民的客家话和香港客家话可以互通。

海外之划分

梅州梅县客家人曾于18世纪在加里曼丹岛西南端的坤甸建立华人国家兰芳共和国”,因此现在隶属印尼的该地有一种坤甸客语坤式客家话),它跟中国大陆客家话差别较大,并夹杂很多印尼语和当地土话

参见

注释

  1. ^ 李荣 主编 《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远东出版社,1987
  2. ^ 2.0 2.1 2.2 谢留文,黄雪贞 编 《客家方言的分区》,《方言》2007年第3期,238-249页
  3. ^ 庄初升,魏小萍 编 《一种保留独立阳上调的粤东客家方言——龙川县龙母镇大塘村客家方音纪略》,《第九届客家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4. ^ 4.0 4.1 侯小英 编《东江中上游本地话研究》,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论文,2008
  5. ^ 庄初升 编 《广东省客家方言的界定、分类与探源》,中山大学中文系
  6. ^ 刘纶鑫 编《江西客家方言概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 ^ 7.0 7.1 陈秀琪 编 《闽南客家话音韵研究,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2009
  8. ^ 中国语言地图集仅就客家中心区进行片区命名,这里对中心区以外的片区命名,采用当前语言学界通用的说法。
  9. ^ 刘叔新:《东江中上游土语群研究──粤语惠河系探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7月),ISBN 978-7-5087-1716-6
  10. ^ 李如龙,庄初升 编 《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中国广东广州:曁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 ^ 崔昌荣 编 《四川境内的客方言》,四川出版社集团巴蜀书社,2011年4月第一版
  12. ^ 刘村汉 编 《广西客家话的使用人口及分布》,《广西客家研究论文集》,2011年
  13. ^ 聂国春 编 《赣东北客语语音研究》,南昌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05年6月
  14. ^ 邢向东,付新军、孙红举 编 《陕南罗湾客家话的音韵特点及其他客家话的异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2013年2月
  15. ^ 曹志耘 《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方言2004年第三期200-211页,2004年8月第二版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