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法批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評法批儒是1970年代的一場政治運動。[1]表現為「梁效」、「羅思鼎」等寫作組在各大報刊發表文章以及各單位組織學習,持續到1976年。

歷史

1972年12月17日,毛澤東召集周恩來、張春橋、姚文元等開會說:「趙紀彬、楊榮國都是批郭的,認為孔是復周朝的奴隸制。歷史要多讀一些。歷史中有哲學史,其中分派。儒法兩派都是剝削本位主義,法家也是剝削,進了一步。楊榮國沒有講清,新的勢力興起,還是剝削。」[2]:458 1973年7月17日,毛澤東會見楊振寧時說:「我們郭老,在歷史分期這個問題上,我是贊成他的。但是他在《十批判書》裏邊,立場觀點是尊儒反法的。法家的道理就是厚今薄古、主張社會要向前發展、反對倒退的路線,要前進。」[2]:488 1973年8月5日,毛澤東與江青談話說:「歷代有作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們都主張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則滿口仁義道德,主張厚古薄今,開歷史倒車。」[2]:490

於是,掌握輿論的文革派開始組織人手發表文章。

李錦全回憶,楊榮國的本來觀點是先秦有儒法鬥爭,之後不知道。經過1974年7月至8月遲群主持的法家著作註釋工作會議,「認識統一了,認為儒法鬥爭漢代以後也是一樣存在的」。[3]

思想

「兩千多年來的儒法鬥爭,一直影響到現在,繼續到現在,還會影響到今後。」(《在鬥爭中培養理論隊伍》)這些文章的思想可以概括為,戰國至西漢時,在秦始皇、漢高祖、文帝、武帝的領導下,地主階級經過與奴隸主階級復辟勢力的殊死鬥爭鞏固了政權,這時法家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儒家代表奴隸主階級。東漢到魏晉發展起來的士族地主集團又開始阻礙生產力發展,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抑制士族地主集團,扶助庶族地主集團,這時法家代表地主階級革新派、地主階級中的較低階層。至於宋代的儒法鬥爭,羅思鼎認為王安石代表中小地主,梁效則認為司馬光代表大地主階級,但梁效表述得不甚明確。至於明代以後,有人發表文章認為李贄的思想是封建社會晚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反映,也有人認為王夫之代表中小地主。

農民戰爭和儒法鬥爭的關係被表述為「農民戰爭是推動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法家只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才能起到一定的進步作用。……農民戰爭往往客觀上為法家路線的繼續推行或法家思想的繼續傳播掃清了障礙,開闢了道路。」但是他們兩者有原則區別,「法家是剝削階級的政治派別」,農民戰爭和法家「是根本對立的」。[4]

其他

  • 值得注意的是,梁效、羅思鼎等寫作組對毛澤東思想的發揮已與毛澤東本人的思想有所出入。毛澤東1965年6月13日同胡志明談話中說:「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儒家的左派。」[5]:500 石侖則說:「荀子是儒家的叛逆者,他的思想體系基本上是屬於法家的」(《論尊儒反法》)。毛澤東1975年5月與蘆荻談話,不贊成說李賀、李白是法家,又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喪失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逸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秦的暴政,完全是正義的。」[2]:587 梁效雖然也承認秦始皇「濫用了民力,妨礙了生產,激起勞動人民的反對」,但強調說:秦始皇時「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還沒有激化到大規模外部對抗的程度」,是趙高「奴隸主式的殘酷壓榨,使當時的社會基本矛盾激化起來,導致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的爆發」(《趙高篡權與秦朝的滅亡》)。
  • 這些文章經常徵引章太炎的看法,說他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早年還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派」。

後續

中國官方認為,江青批所謂「現代的儒」、「黨內的大儒」,是攻擊周恩來。梁效寫作組成員周一良則表示,從來不知道有影射周恩來這種含義。上海寫作組負責人朱永嘉稱:「毛澤東和直接領導我工作的張春橋、姚文元都從來沒有公開或暗示過我們,要結合批批林孔運動、尊法批儒、評《水滸》來公開批判或影射周恩來。我也沒有授意和同意過寫作和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

1977年《紅旗》雜誌第6期、《人民日報》6月4日全文轉載吳江文章《現代復辟派和古代變革史——「四人幫」是怎樣利用批儒評法進行反黨陰謀活動的》,此後梁效等在「評法批儒」中製造的一系列論點被系統清算。有文章認為《略論秦始皇的暴力》等文章是為迫害老幹部製造輿論。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周展安. 儒法斗争与“传统”重构——以20世纪70年代评法批儒运动所提供的历史构图为中心. 開放時代. 2016, (3): 83-97+6. 
  2. ^ 2.0 2.1 2.2 2.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73-3992-5. 
  3. ^ 楊瀾潔. “评法批儒”中的杨荣国. 北京青年報. 2014-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1). 
  4. ^ 梁效. 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作用——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体会. 歷史研究. 1974, (1): 18-28. 
  5.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編).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五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073-3992-5. 
  • 李金錚,鄧紅.「文革史學」初探——以中國近代史研究為例[J].史學月刊,2002(12):5-11.

擴展閱讀

  • 郭沫若,《十批判書
  • 趙紀彬,《論語新探
  • 北京大學哲學系1970級工農兵學員,《論語批註》,中華書局,1974年。
  • 馮友蘭,《論孔丘》,人民出版社,1973年。
  • 馮天瑜,《孔丘教育思想批判》,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
  • 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
  • 楊榮國主編,《簡明中國哲學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簡明中國哲學史(修訂本)》,1975年5月。
  • 關鋒、戚本禹、周英,《孔子批判》,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年。
  • 陳智超、何齡修、黃宣民、曹桂林、郭松義、劉永成,《歷史的審判——「四人幫」影射史學剖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