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紀錄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
Chung Kuo, Cina
基本資料
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編劇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安德烈·巴爾巴托意大利語Andrea Barbato
配樂盧西亞諾·貝里奧
攝影盧西亞諾·托沃利意大利語Luciano Tovoli
片長208分鐘
產地 意大利
語言意大利語
漢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72年12月26日 (1972-12-26)(紐約市)
  • 1973年1月24日 (1973-01-24)(意大利(第一部分))
  • 1973年1月31日 (1973-01-31)(意大利(第二部分))
  • 1973年2月7日 (1973-02-07)(意大利(第三部分))

中國》(意大利語Chung Kuo, Cina)是意大利左派導演安東尼奧尼於1972年在中國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安東尼奧尼應中國政府之邀來華拍攝這部紀錄片,但其結果隨後遭到中國當局意大利共產黨的誹謗。本片主要觀察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生活。

拍攝過程

安東尼奧尼在寄往北京的「意向書」中曾寫道:「我計劃關注人的關係和舉止,把人、家庭和群體生活作為記錄的目標。我意識到我的紀錄片將僅僅是一種眼光,一個身體上和文化上都來自遙遠國度的人的眼光。」

攝製組最後在北京林縣蘇州南京上海這五個地方進行了拍攝。[1]由於攝製組行動受到極大的限制:關於經過路線,曾經和中國官員討論了整整三天,最終放棄原先從意大利帶來的長達近半年的計劃,在短短22天之內匆匆趕拍。影片難免帶上了旅遊者「獵奇」視角的特點。人們從中看到了主人希望世人看到的學校工廠幼兒園公園,人們整齊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臉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兒童們天真爛漫,歌聲清脆嘹亮。紡織廠女工下班以後仍然不願離去,自覺地在工廠院子裏圍成小組,學習毛主席語錄,討論當前形勢。影片最完整的段落之一,是用針灸麻醉、對一位產婦實施剖宮產手術的全過程,幾乎像科教片那樣詳細周到,從如何將長長的銀針插到產婦滾圓的肚皮開始,一直到拽出一個血肉模糊的小生命。在長達20分鐘的雜技表演中結束了影片。因為有官方的全程「陪同」,使導演的意圖無法完全實現,只能採取一些偷拍、追拍、突拍方法捕捉細節和人們的表情。

四人幫的批判

1973年10月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新聞司下令查禁該片。影片作為1974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活動計劃的一部分,被安排在該城的威尼斯鳳凰劇院上映。得知消息後,中國的外交官抗議放映這部影片,意大利政府也盡一切可能制止這部影片放映,最終被移到另一所影院放映。當時審批拍攝的決策人是周恩來江青正好借《中國》批判周恩來,江青令《人民日報》刊發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開始批判《中國》。[2]

四人幫稱安東尼奧尼為「反華小丑」,「是對中國人民的猖狂挑釁」。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持續將近一年時間的批判。其中僅1974年2、3月間發表的部分文章就結集了一本200頁、收錄文章43篇的書,名為《中國人民不可侮——批判安東尼奧尼的反華影片〈中國〉文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4年6月版)。作者來自中國各地,很多人是安東尼奧尼拍攝過的地方的幹部和群眾。

安東尼奧尼把南京長江大橋拍得反過來。那時候長江大橋在中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象徵,而且當時中國不識西方頹廢派作品,故認定安東尼奧尼是在污衊社會主義中國,於是組織批判他。影片被指控全盤否定、抹殺中國建設成就,企圖使人相信今天同舊中國沒有兩樣:放着許多現代化大型企業不拍,專拍設備簡陋、手工操作的零亂鏡頭;放着製造萬噸輪的造船廠、遠洋輪不拍,進入他鏡頭的大貨船都是外國的,小木船都是中國的。對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進行了醜化:把他們描繪成愚昧無知,與世隔絕,愁眉苦臉,無精打采,不講衛生,愛吃好喝,渾渾噩噩的人群。甚至還揭安東尼奧尼老底說,他在二戰時就投靠墨索里尼政權,在陸軍中任職。曾奉法西斯宣傳機關「政治片和戰爭片攝製處」命令,參與編寫吹捧墨索里尼空軍的影片《一個航空員的歸來》(Un pilota ritorna),得到賞識。批判還被延伸到對敵意宣傳的批判。

當時有兒歌寫道:

紅小兵,志氣高,
要把社會主義祖國建設好。
,批林彪
從小革命勁頭高。
紅領巾,胸前飄,
聽黨指示跟黨跑。
氣死安東尼奧尼,
五洲四海紅旗飄。[3]

安東尼奧尼說:「令我沮喪的是,當時中國某些官員對本片的評價過於苛刻,言辭有點激烈,竟然將我和孔夫子貝多芬相比,我個人認為不可理解。我認為這部片子,與其說是一部紀錄片,不如說是周恩來認可的一部片子。很明顯,周恩來與江青之間存在着鬥爭。」[2]

平反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1979年中國外交部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關於肅清「四人幫」在批判〈中國〉影片問題上的流毒,撥亂反正的請示》。1980年代初中國文化部長向安東尼奧尼表示歉意,安東尼奧尼接受。[2]

2004年11月25日,「安東尼奧尼回顧展映」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給92歲的老人捎去了遲到的慰籍。看過當年被狠批的影片後,50歲左右觀眾感到隔膜、無奈,年輕觀眾則表示了認可,有評論稱該片「呈現出一個偉大的影像思想者對陌生領域的影像直覺,對陌生空間中的人的直覺」。[4]

參見

  • 從中國到中國

註釋

  1. ^ 安东尼奥尼在河南拍《中国》:常不听安排到处拍,新华网,2009年06月05日. [2011年8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2月19日). 
  2. ^ 2.0 2.1 2.2 塵封記憶:安東尼奧尼與《中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東方早報》2008年01月24日
  3. ^ 韓煒, 陳曉雲,新中國電影史話:1949,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3年,頁267
  4. ^ 影像思想者安东尼奥尼的侧影,中国网,2007-08-02. [201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 

參考文獻

  • 單萬里:《安東尼奧尼的榮譽與痛苦》,《書城》,2002年第11期。
  • 卡爾洛·迪卡爾洛:《安東尼奧尼的導演生涯》,《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第45期(總第207期)。
  • 舒可文:《安東尼奧尼與「中國」的對話》,《三聯生活周刊》,總314期。
  • 陳東林. 20世紀70年代電影《中國》引起的風波[J]. 黨史博覽, 2006(6):4-1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