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一三叉河桥

坐标24°27′29″N 120°46′48″E / 24.458145°N 120.779998°E / 24.458145; 120.77999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三叉河桥
台铁山线 第一三叉河桥
坐标24°27′29″N 120°46′48″E / 24.458145°N 120.779998°E / 24.458145; 120.779998
承载台铁台中线(山线)
跨越西湖溪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苗栗县铜锣乡
官方名称第一三叉河桥
其他名称第一三义河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上承式简支预力混凝土箱型梁
下部结构:单柱悬臂式混凝土桥墩、沉箱基础
全长366.4米(1,202英尺)
宽度双线桥梁
历史
开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3年3月10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59年11月
第三代桥:台湾地区1989年5月6日
完工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3年12月30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60年4月
第三代桥:台湾地区1991年2月
开通日第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3年10月7日
第二代桥:台湾地区1960年6月2日
第三代桥:台湾地区1993年6月17日
地图
地图

台铁山线铁路第一三叉河桥是位于台湾苗栗县西湖溪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苗栗县铜锣乡铜锣车站三义乡三义车站,1991年重建、1993年通车。

沿革与设计

第一代桥

1902年4月起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开始建设苗栗~三叉河(今三义)路段的纵贯铁路,并在跨越西湖溪之处分别架设第一三叉河桥[注 1]第二三叉河桥

第一代桥在1903年3月10开工,同年10月7日苗栗三叉河间通车、12月30日本桥竣工,设计为钣梁桥,长约105.7米,共6桥孔(40英尺2孔、60英尺4孔)[1]:173[2]桥墩采用红砖混凝土、砌粗石及卵石构造,内部填充1吋半铁条6根,由于工地偏远,建材运输不便,因此桥台结构就地取材,以河床鹅卵石代替红砖砌筑而成[1][3]

第一代桥使用至战后,于1959年八七水灾时被洪水冲毁。

第二代桥

第一代桥1959年遭八七水灾冲断后,先暂时抢通,随后台铁局于一代桥下游侧(北侧)旁重建新桥(二代桥)[4]。二代桥为6孔上承式钢钣梁桥,每孔跨度19.2米,桥位提高1米,基础加深6米,并改善路线2.4公里,自1959年11月开工,隔年(1960年)4月竣工,6月2日通车[5]

1978年10月20日,包含第二代桥在内的山线铁路苗栗~台中路段电气化通电,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25日正式启用[6][7][8]

第三代桥

截至1987年6月为止,山线铁路除了丰原成功间已完成双轨化之外,其余竹南丰原间路段仍为单线,穿越台湾中部丘陵地区,路线标准较低且已达饱合,形成运输瓶颈,于是台铁局自1988年度起办理“山线铁路竹南丰原间改线与双轨工程”[9],该工程于铜锣三义间跨越西湖溪之处新建第三代桥。

第三代桥建于第二代桥下游侧(北侧)大约1公里处(今铜锣乡樟树陆桥西南侧),桥长366.4米,以KS-18标准活载重设计[10],1989年5月8日开工,1991年2月申报完工,但因P4、P12、P13号三座桥墩施工偏差约30公分,并且未安装75支剪力钢棒,致无法验收,后经台铁局及承包商对三代桥补强或矫正[11][12],延至1993年6月17日随同铜锣三义双轨铁路一并通车启用[2][注 2]

相关条目

注释

  1. ^ 位于今日铜锣乡樟树村竹盛桥南侧。
  2. ^ 中华民国83年《交通年鉴》258页记载铜锣~三义间1994年4月完成双轨通车。

参考资料

  1. ^ 1.0 1.1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173、187~191 [2022年9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9月13日) (日语). 
  2. ^ 2.0 2.1 〈三義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2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中文(台湾)). 
  3. ^ 黄智伟,〈纵贯铁路筑桥始末(上)〉,《铁道情报》186期,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2008年11~12月号,页50(繁体中文)
  4. ^ 《1991.7 台鐵 舊山線 逆行 三義 - 豐原 路程景》. 台湾交通铁道影像: 24分17秒~24分36秒.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中文(台湾)). 
  5. ^ 〈三叉河橋,重建完成〉. 《民声日报》 (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 数位典藏服务网). 1960年6月3日5版 [2022年9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9月13日) (中文(台湾)). 
  6. ^ 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7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报告). 国家图书馆 政府统计资讯网: 页272. 1979年6月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中文(台湾)). 
  7. ^ 台湾铁路管理局:《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台北市,1981年6月9日,页241(繁体中文)
  8. ^ 许乃懿摄影作品:〈12次莒光號通過電氣化後的二代第一三叉河橋〉.  ,2020年12月22日刊登(繁体中文)
  9. ^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华民国77年《交通年鉴》,页331,台北市,1989年10月10日(繁体中文)
  10. ^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华民国81年《交通年鉴》,页240~241,台北市,1993年10月10日(繁体中文)
  11. ^ 〈铁道第一三叉河桥梁工程传弊案 施工与设计不符无法验收〉,《中国时报》,1992年4月2日7版(繁体中文)
  12. ^ 〈三桥墩偏差 三叉河桥工程脱班〉,《联合报》,1992年4月13日6版(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