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一指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七·二一指示,是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關於《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的編者按清樣中加寫的一段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

背景

1958年,毛澤東提出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1960年起,毛澤東對教育的批評增加[1]。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審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副業生產的報告》後致信林彪,此信後被稱為「五七指示」,毛澤東在信中要求全國各行各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2][3]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高等院校及中等學校學生紛紛大串聯及參加造反,高等院校陸續停辦裁撤,人才培養陷入停滯,各行各業人才嚴重短缺。儘管1967年《關於大、中、小學校複課鬧革命的通知》提出「複課鬧革命」,但高等院校多已人去樓空[1]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8年春節後,記者組遵照上海市的意圖來到上海機床廠調查「文化大革命」「斗、批、改」情況,上海的《文匯報》與中央的新華社記者共同寫出了《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當時,上海機床廠的青年技術員中,大專院校畢業生約350人(其中10%是研究生及留學生),從工人中提拔的技術人員約250人(其中少數曾被派往中等專科學校進修)。調查報告中稱:「過去走資派竭力把反動『權威』捧為青年技術人員的學習『偶像』,要他們『向專家看齊』,『為當工程師而奮鬥』。現在,許多青年技術人員思想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認識到名利思想是『』字的根,資產階級的頭銜不能爭。」調查報告的結論是:「從工人中選拔技術人員,這是一條培養無產階級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1]

調查報告還提供例證:一位14歲當學徒的工人,「18歲被保送到上海機器製造學校學習4年,1957年開始在磨床研究所擔任技術員。今年4月,由他擔任主任設計師,試製成功了一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工業技術的發展所急需的大型平面磨床。」而另一方面,「一個是上海某大學的畢業生,畢業後又專門學了一年外語,再去外國留學4年,得了一個『副博士』的學位,1962年開始到磨床研究所實驗室擔任技術員。像這樣一個在學校里讀了20多年書的人,過去由於理論脫離實際,又沒有很好地同工人結合,所以長時期在科學研究方面沒有作出突出的成就。」調查報告進而提出「教育革命的方向」是「學校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學校要由有經驗的工人去當教師,讓工人登上講台。有些課程就可以在車間裏由工人講授」,「由基層選拔政治思想好的,具有兩三年或四五年勞動實踐經驗的初、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專院校學習」[1]

但上述調查報告多有不實之處。實際上自1950年起,工人便已進入上海機床廠的技術隊伍。1997年出版的《上海成人高等教育志(1863-1990)》載,截至1965年,上海機床廠636名技術人員中,有272名是從工人中提拔的。1966年6月文革爆發後,上海機床廠業餘大學停辦。調查報告中的副博士是留學蘇聯歸國的曹婉倩,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平面磨床正是採用了曹婉倩研發出來的軸承[1]

指示內容及發表經過

1968年7月2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關於《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的編者按清樣中加寫道:「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裏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段話即「七·二一指示」。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該調查報告及編者按。編者按稱,該調查報告「提出了學校教育革命的方向」[4][1][5]

影響

「七·二一指示」對文革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有如下方面:

  • 七·二一大學:各地廠礦企業開辦的職工大學,從職工中選拔學員,在「七·二一大學」學習幾年後,又回到生產崗位上繼續當職工。1968年9月,上海機床廠為貫徹「七·二一指示」,創辦了「七·二一大學」,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第一所「七·二一大學」[6][1]。1975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機械工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七·二一工人大學教育革命經驗交流會」,稱其「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6]。此後「七·二一大學」在全國獲得迅猛發展[7][1]
  • 工農兵上大學:高等院校廢除考試制度,通過「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覆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

否定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稱:「教育還是要兩條腿走路。就高等教育來說,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的和業餘的大學是一條腿,兩條腿走路。」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在同方毅劉西堯雍文濤李琦等人的談話中指出:「毛澤東同志的七二一指示要正確地去理解。七二一大學、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各省自己去搞,辦法由他們自己定,畢業生不屬國家統一分配範圍。但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恐怕不能這樣辦,並不是所有大學都要走上海機床廠的道路。」[8]

此後,各地「七·二一大學」進行了大規模調整整頓,另外中國還恢復了高考制度。

1984年,中共上海機床廠黨委做出決定,徹底否定了1968年的《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7][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68:工厂里的特殊大学. 新浪.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5). 
  2. ^ 纪念毛主席“五七指示”49周年. 中國青年網. 2015-05-06. [永久失效連結]
  3. ^ 我观《邓小平》你知道吗,文革时期初高中各只读两年. 網易. 2014-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4. ^ 1968年7月21日 毛泽东对《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作批示.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4). 
  5. ^ 劉英傑 主編 (編). 中国教育大事典(上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創辦「七·二一」大學 
  6. ^ 6.0 6.1 上海工运志 第二十篇职工教育 第四章高等教育 第二节 职工大学. 上海通. [2017-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7. ^ 7.0 7.1 郭松民:“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原则是永存的. 烏有之鄉. 2015-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4). 
  8. ^ 珍闻:1977年邓小平关于恢复高考的讲话和批示选载. 中國經濟網. 2007-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8).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
  • 《七·二一指示放光芒》,遼寧人民出版社,1974年.
  • 《「七·二一」道路放光芒》,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
  • 遼寧省教育局:《辦好「七·二一」大學:遼寧省「七·二一」工人大學、理工科院校教育革命經驗選》,遼寧人民出版社,1975年.
  • 東北工學院工農兵學員上管改委員會:《為使學校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而奮鬥:紀念毛主席〈七·二一指示〉發表七周年文章選編》,1975年.
  • 《沿着「七·二一」道路勝利前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 《一所社會主義新型大學:上海機床廠七·二一工人大學在前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