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宜
刘若宜(?—17世纪),字宜之,号泰斋,人称甑山先生,安庆府怀宁县人[1],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应天府乡试举人[2],崇祯十年(1637年)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职方司郎中,多次上疏战略,但未获理会[1],北京沦陷后两次上吊自杀,都被家人所救,因此薙发在浣花庵出家,不久绕道到南京[3]。
弘光年间他和朱芾煌、吴国琦、徐天麟、姜一学、周祚新、张印中、吴亮明、潘自得、王健、贺燕征、黄衷赤、张大赓、张延祚、姚孙棐、金邦柱、黄泰来、黄锺斗、李长似、张拱端、徐肇森、荆廷实、许士健、刘星耀、陈璧、董念陛在兵部任职,南京失陷后拒绝出仕清朝,说:“山僧久卸朝天路,只整威仪拜法王。”以老病不出入城市,在家中和客人促膝而坐,写下的诗文都烧毁,到八十八岁去世[4][5]。
家族
引用
- ^ 1.0 1.1 钱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七》:若宜,字宜之,怀宁人。崇祯十年进士,历刑部主事、职方郎中,迭疏陈战守事宜。
- ^ 民国《怀宁县志·卷十五·选举表》误作(天启)丁卯(举人)……刘若宜 若宰弟,据《南国贤书》改。
- ^ 民国《怀宁县志·卷二十一·隐逸》:刘若宜,字宜之,布政尚志子。崇祯丁丑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时流寇猖,蹂躏六院,若宜上疏曰……不报。甲申闻贼陷京师,两次投缳皆为家人救不死,寻薙发为僧,遁浣花庵,间道南还。
- ^ 钱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七》:(弘光)时兵部先后司官之可纪者,为朱芾煌、吴国琦、刘若宜、徐天麟、姜一学、周祚新、张印中、吴亮明、潘自得、王健、贺燕征、黄衷赤、张大赓、张延祚、姚孙棐、金邦柱、黄泰来、黄锺斗、李长似、张拱端、徐肇森、荆廷实、许士健、刘星耀、陈璧、董念陛云。……南京亡,僧服隐甑山三十年。清荐不出。卒年八十八。
- ^ 民国《怀宁县志·卷二十一·隐逸》:鼎革以来两台荐辟皆不就,谢以诗曰:“山僧久卸朝天路,只整威仪拜法王。”又托于老病贫作不入城市,说林居西郊外鸭儿塘侧,与菜佣杂处,仅一伧僮画谋生于市。室如斗大,客至促膝而坐,自擎茶进客,终岁不窥门。门外委土成培𪣻,高数尺开许。性嗜读书者而不倦,凡作诗文多自焚其草,谓“身将隐矣,焉用文也!”年八十以微疾终,尝居甑山,人称为“甑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