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震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震孺(1585年—1645年),孩未直隸安慶府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1]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萬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應天鄉試举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联捷癸丑科進士,四十二年二月授沙縣知縣,四十七年入覲,五月请假归里。泰昌元年十一月考选,授湖廣道監察御史天啟初年,巡视南城,他上疏議論魏忠賢,呈《拔本塞源論》說明梃擊案移宮案,正直言論震撼朝廷。他巡視南城,宦官張曅等人被訟告,魏忠賢為宦官疏通,他不允許,使魏忠賢更怨恨他。清朝軍隊攻陷遼陽,他一日連上十三道奏疏,請求增加巡撫,貫通海運,調用邊兵;罷免本兵崔景榮,以孫承宗代任。五鼓時分,朝廷下令在門前鞭打公卿,他籌畫痛哭。自己請求出師,獲詔發公帑二十萬;出關後方震孺弔死扶傷,令軍民大悅,又上言三岔河六不可依賴,得任命巡按遼東,監督當地軍事。就任後他廢寢忘餐地工作七個月,有人建議退守廣寧,他則請求駐兵振武;又請求令寧前監軍,專斬逃軍逃將,都獲准許。而遼東經撫不和,邊疆事務日益敗壞,他再上疏言山海地方沒有外衛,應該駐兵作眼目,未獲理會。次年正月他任滿代前候屯,清兵渡過三岔河,巡撫王化貞逃走,使各城士兵潰散,只有前屯不動;參將祖大壽在覺華島有十多萬兵馬,方震儒怕他們投降清朝,就渡海和祖大壽見面,慷慨地說:「將軍回來,一定相保障你富貴,不回來,我以頸血濺將軍。」祖大壽哭泣,他也哭泣,於是二人一同回來,帶來無數軍民物資[1]

魏忠賢製造冤獄,教唆給事中郭興治誣陷他私藏贓物入獄,每天一杖,論行死刑。獄卒可憐他忠心,給他飲食。很快獻懷太子朱慈炅出生,獲得赦免,回歸壽州崇禎初年,朝廷打算重用方震孺,劉鴻訓當國索要賄賂,他斷言拒絕,因此沒有再仕途。張獻忠包圍壽州,長吏剛剛調職離開,他和弟弟方震仲鼓動士民守城,讓史可法上奏他的功勞,起用為廣西參議,不久再擢官僉都御史

弘光帝繼位,朝臣忙於爭奪擁戴之功,無意收復國土。方震孺上疏言:「諸臣都高舉夾日的功勳,我始終抱哀悼先帝的痛楚,願意帶著一旅與敵寇一決死戰。」又以狼兵擅長火器藥箭,命副總兵朱之胤統率一千人入衛。遭到馬士英阮大鋮阻止,敕令還鎮。震孺抑鬱嘔血而卒[2]

引用

  1. ^ 1.0 1.1 錢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五·列傳第十一》: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授沙縣知縣,遷湖廣道御史。天啟初,疏論魏忠賢事,陳《拔本塞源論》,以言梃擊、移宮之案,直聲震朝廷。巡視南城,中官張曅等被訟,忠賢為請,不從,卒上聞,忠賢益恚怨。清兵陷遼陽,一日十三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罷本兵崔景榮,以孫承宗代。日五鼓,撾公卿門,籌畫痛哭。因自請犒師,詔發帑二十萬。震儒出關,弔死扶傷,軍民大悅。因言三岔河六不可恃,疏入,命巡按遼東,監紀軍事。居不廬、食不火者七月。時議者欲退守廣寧,震儒請駐兵振武。又請令寧前監軍,專斬逃軍逃將,並見從。而經撫不和,疆事益壞。再疏言山海無外衛,宜亟駐兵中前,以為眼目,不省。明年正月,任滿,代前候屯,而清兵渡三岔河,巡撫王化貞走,列城奔潰,惟前屯不動。參將祖大壽有兵十餘萬在覺華島,震儒慮為清用,航海見大壽,慷慨語曰:「將軍歸,相保以富貴,不歸,震儒請以頸血濺將軍。」大壽泣,震儒亦泣,遂攜以歸,全軍民輜重無算。
  2. ^ 錢海岳《南明史·卷三十五·列傳第十一》:忠賢將興大獄,嗾給事中郭興治誣以贓私下獄,日一杖比,論大辟。獄卒憐其忠,飲啖之。會太子生,得免,歸壽州。崇禎初,欲大用,而劉鴻訓枋國,索重賄,震儒不可。自言與楊、左入獄時十七人,今惟惠世揚二人在,白骨再肉,華表重來若再作宦海汨沒之想,便是冥頑不寧男子,自是絕意仕途。張獻忠圍州,長吏適遷而去,震儒與弟震仲倡士民固守,城獲全。史可法上其功,起廣西參議,尋擢僉都御史。安宗立,舉朝敘擁戴功,無意復仇,震儒疏言:「諸臣自高夾日之勳,微臣終抱攀髯之痛,願提一旅,與寇一決。」又以狼兵善火器藥穹,命副總兵朱之胤統千人入衛。馬士英、阮大鋮阻之,敕還鎮,抑抑歐血卒。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四十八》,出自《明史

參考文獻

官衔
前任:
余孝機
明朝沙縣知縣
1614年-1619年
繼任:
康承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