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UB-45號潛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6年被打撈上岸的UB-45號殘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UB-45號
下訂日 1915年7月31日[1]
建造者 不來梅威悉船廠
船廠編號 247
動工日 1915年9月3日
下水日 1916年5月12日
服役日 1916年5月26日
結局 1916年11月6日在瓦爾納附近觸雷沉沒
技術數據[2]
艦級 UB級潛艦
艦型 UB-II型近岸潛艦英語Coastal submarine
排水量
  • 水面:272噸
  • 水下:305噸
全長
全寬
  • 4.37公尺(全寬)
  • 3.85公尺(耐壓殼體)
吃水 3.69公尺
動力輸出
  • 200千瓦特(柴油機)
  • 210千瓦特(電動機)
動力來源
速度
  • 水面:8.82節
  • 水下:6.22節
續航距離
  • 水面:6940海里以5節
  • 水下:45海里以4節
潛航深度 50公尺
乘員 2名軍官、21名水兵
武器裝備
注釋 潛沒需時42秒
服役記錄
所屬
指揮官
  • 海軍上尉卡爾·帕利斯[3]
  • 1916年5月26日-11月6日
參與行動 5次巡邏
戰績 擊沉4艘商船(15361總噸

陛下之UB-45號艇(德語:SM UB 45[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型近岸潛艦英語Coastal submarine或稱U艇。它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自1915年9月3日開始鋪設龍骨。其全長36.9公尺,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272噸和305噸,艇載武器則包括兩具500公釐的艇艏魚雷發射管以及一門88公釐口徑甲板炮英語Deck gun。完工後的艇體被拆解成若干部分並通過鐵路運輸至奧匈帝國港口普拉進行重新組裝,並於1916年5月在當地下水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

UB-45號曾先後被部署至普拉區艦隊君士坦丁堡半區艦隊服役,並參與了地中海潛艦戰英語Mediterranean U-boat campaign of World War II。在六個月役期的五次巡邏中,該艇累計擊沉了4艘協約國商船,容積總噸為15361噸。1916年11月初,UB-45號在從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基地出發時,撞上水雷並迅速沉沒。艇內20名官兵中有15人事件中喪生;而獲救的5名水兵中也有1人後來因傷勢過重而死亡。UB-45號的殘骸於1930年代由保加利亞海軍所發現並打撈,並著眼於重建該艇。威悉船廠的工程師們確定修復潛艦是可行的,但從未實現。1938年11月,從殘骸中找到的遺體經過鎮上的葬禮遊行後,最終被埋葬在瓦爾納。

設計及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U艇戰英語U-boat campaign形勢的發展,UB-I型潛艦排水量過小、適航性不佳、推進系統可靠性低等問題愈發凸顯。一個主要問題是,由於它們只有單個螺旋槳軸和發動機組合,如果其中任何一個部件發生故障,潛艦就會幾乎完全失效。[4]為了糾正相關缺陷,潛艦監察局於1915年4月研發了UB-I型潛艦的放大版——UB-II型[5]UB-II型艇採用了雙槳雙發配置(每個發動機驅動一根軸),同時也提高了潛艦的航速。[6]新的設計還包括續航能力更強的蓄電池、[4]更大的魚雷發射管甲板炮英語Deck gun[7]作為UB-II型艇的一份子,UB-45號還可以攜帶兩倍於UB-I型的魚雷載荷,以及將近十倍的燃料。[7]為了適應所有這些變化,其艇體更大,[4]而且水面和水下排水量均是UB-I型艇的兩倍以上。[7]

UB-45號是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的UB-II型第二批次(UB-42至UB-47號)四號艇,由德國國家海軍辦公室於1915年7月31日訂購。[7]全長36.90公尺,舷寬4.37公尺。艇體採用單殼體加鞍形水櫃英語Saddle tank (submarine)構造,浮起時的吃水深度為3.69公尺,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別為272噸和305噸。[2]主機為兩台戴姆勒英語Daimler Motoren Gesellschaft六缸四衝程270匹公制馬力(20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280匹公制馬力(210千瓦特)的西門子-舒克特英語Siemens-Schuckert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8.82節(16.33公里每小時),水下6.22節(11.52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5節航速續航6,940海里(12,850公里),或以5節(9.3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5海里(83公里)而無需充電。[2]蓄電池被放置在中央潛櫃的前方,以配平更重的發動機安裝。[8]其最大潛水深度為50公尺,潛沒需時為30-45秒。[5]

UB-45號的主武器為兩具500公釐艇艏魚雷發射管,採用層疊式布局,以實現可以創造最佳表面效率的舷弧設計;魚雷攜帶量為4枚,威力亦顯著提高。輔助武器是一門88公釐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司令塔增加了一具潛望鏡,並配備了1根兩段式可伸縮通信桅杆,前水平舵外形也做了調整。[5]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名軍官加21名水兵。[2]

UB-45號自1915年9月3日開始鋪設龍骨[1]由於舷寬突破了鐵路限界英語Loading gauge,大多數UB-II型艇都是在竣工後獨力駛往作戰港口,但作為在建造中即被指派至地中海服役的六艘姊妹艇之一,UB-45號仍然是通過鐵路運往奧匈帝國的海軍基地普拉[9][10]解決辦法是將艇體縱向剖開,分成大致相等的若干部分後,再通過鐵路平車裝運。[5]威悉船廠的工人會在普拉重新組裝該艇,[9]UB-45號於1916年5月12日在當地下水[1]

服役歷史

1916年5月26日,UB-45號在前UC-12號艇長、時年31歲的海軍上尉卡爾·帕利斯的指揮下正式入役英語Ship commissioning[3][註 2],隨即被編入普拉區艦隊[1]儘管區艦隊的基地設於奧匈帝國的軍港普拉,但其下屬潛艦卻主要在更南端、更靠近地中海的卡塔羅基地執行任務。它們通常只會返回普拉進行維修。[12]

7月中旬,UB-45號在三天內擊沉了兩艘輪船,取得首次戰功。[13]第一艘維吉尼亞號(Virginia)於16日沉沒,當時它正從托雷維耶哈加爾各答運鹽。這艘容積總噸為4279噸的英國貨輪是在距離馬塔潘角英語Cape Matapan西南偏西約42海里(78公里)處被擊沉,船上兩人罹難。[14]兩天後,法國的魯昂城號(Ville de Rouen)在馬塔潘角西南約120海里(220公里)處沉沒。[15]4721總噸的魯昂城號也是被UB-45號擊沉的最大容積受害者。[13]

同盟國占領羅馬尼亞南部之後(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羅馬尼亞),德意志帝國海軍便有足夠的燃油供部署至黑海的潛艦使用。為此,UB-45號及其普拉區艦隊的三艘姊妹艇奉命前往君士坦丁堡[註 3]沿途必須穿越協約國已在1916年中期布設了大量水雷達達尼爾海峽[16]UB-45號於8月12日加入君士坦丁堡半區艦隊[1]

德國潛艦在黑海所獲的成就甚微,從1916年8月至年底僅擊沉六艘船,[17]其中UB-45號便占了其中的三分之一。[13]8月31日,UB-45號在波季附近海域擊沉了2660總噸的義大利輪船台伯河號(Tevere)。台伯河號已被俄羅斯帝國海軍徵用,當時正擔任運兵船英語Troopship[18]兩天後,UB-45號又在特拉布宗對開約45海里(83公里)處發射魚雷擊沉了另一艘俄國運輸船——3701總噸的喬康達號(Gioconda)。[19]這也是UB-45號擊沉的最後一艘船。[13]

位於瓦爾納的UB-45號陣亡船員紀念碑

11月6日14:30,UB-45號在保加利亞魚雷艇嚴厲號(Строги)的護送下從瓦爾納出發,該魚雷艇已清除了一條穿過俄國水雷的航道。[20]在被認為是雷區邊緣的地帶,UB-45號繞過嚴厲號的左舷,直接駛入了俄國軍隊於前一天晚上布設的第二個雷區。一枚赫茲水雷在UB-45號的控制室和輪機艙之間爆炸,其威力足以將潛艦炸成兩半。UB-45號迅速下沉,以至於僅身處司令塔上的3人和甲板上的2名人倖存,但均告負傷;[20]艇內的其餘15名船員則在這次襲擊中陣亡。[1]翌日,其中一名倖存者也因傷勢嚴重而死亡。[20]

1932年,保加利亞海軍構想了一個搜尋UB-45號殘骸的計劃,打算將其整體打撈上岸作為一艘訓練艇服役,或者至少打撈並修復潛艦的88公釐甲板炮英語Deck gun。此舉的另一項考量則是尋找UB-45號船員的遺骸。經過兩年的搜索,保加利亞掃雷艦於1934年7月19日發現了沉船的位置,即43°12′N 28°09′E / 43.200°N 28.150°E / 43.200; 28.150處,靠近當時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邊境。UB-45號的殘骸是在一次特別行動中打撈上岸,其成本比一門新的88公釐火炮的成本低了好幾倍。作為UB-45號的生產方,德國潛艦製造商威悉船廠的工程師到現場檢查了潛艦殘骸,並確定對其進行修復是可行的。[21]若將潛艦恢復至運行作狀態,無論是作為一艘訓練艇還是一艘軍用潛艦,都將花費2100萬列弗(按1936年的美元計算約為25萬美元),大大低於一艘類似新造潛艦所需的5600萬至6500萬列弗(68萬至79萬美元)。[21][註 4]最終,出於對死者的尊重,保加利亞海軍選擇從德國訂購新的潛艦,而不是修復UB-45號。[23][註 5]然而,UB-45號的甲板炮得到重新使用,潛艦的一台柴油發動機也被恢復到可運作狀態,並投入訓練艦阿森號(Асен)的艦上使用。[21]

1936年2月26日,經過城鎮舉辦的軍事葬禮遊行之後,在沉船內尋獲15名船員的遺骸被安葬在瓦爾納公墓。[21]紀念陣亡船員的紀念碑於1938年8月12日隆重豎立,並由保加利亞海軍司令伊萬·瓦里克萊奇科夫保加利亞語Иван Вариклечков少將親自主持了莊嚴的祝聖儀式。[24][25]1936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德國輕巡洋艦埃姆登號首度訪問保加利亞期間,時任艦長、海軍上校華瑟·洛曼德語Walter Lohmann (Vizeadmiral)在瓦爾納的邊防警衛紀念碑和UB-45號陣亡德國船員墳墓前敬獻花圈。1938年11月,埃姆登號再度到訪瓦爾納,後任艇長保羅·韋弗德語Paul Wever上校也前往相同地點敬獻了花圈。[23]1991年8月18日,UB-45號陣亡船員墓改由保加利亞海軍學員照管。1990年代中期,一個特別任命的委員會決定將15名陣亡船員的遺骨轉移至瓦爾納公墓的中央戰爭墓地。[25]

襲擊歷史摘要

UB-45號擊沉或擊傷的艦船[13]
日期 船名 船籍 噸位 結局
1916年7月16日 維吉尼亞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July 1916#16 July  英國 4279 擊沉
1916年7月18日 魯昂城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July 1916#18 July  法國 4721 擊沉
1916年8月31日 台伯河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August 1916#31 August  義大利皇家海軍 2660 擊沉
1916年9月2日 喬康達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September 1916#2 September  俄羅斯帝國海軍 3701 擊沉
總計: 15361

注釋

  1. ^ SM表示「Seiner Majestät」,即「陛下之(潛艦)」。
  2. ^ 1904年4月,帕利斯與另外20名未來的U艇艇長一同參加了海軍的海軍的IV/04期見習軍官培訓班,其中包括庫爾特·拜岑德語Kurt Beitzen威廉·卡納里斯胡戈·施密特德語Hugo Schmidt (General)等人。[11]
  3. ^ 另外三艘姊妹艇分別為UB-42UB-44UB-46號[16]
  4. ^ 在1936年,100列弗約合1.22美元。[22]
  5. ^ 保加利亞的潛艦訂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德國取消。[21]

腳註

  1. ^ 1.0 1.1 1.2 1.3 1.4 1.5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4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2]. 
  2. ^ 2.0 2.1 2.2 2.3 Gröner 1991,第23-25頁.
  3. ^ 3.0 3.1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 commanders: Karl Palis.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2]. 
  4. ^ 4.0 4.1 4.2 Miller,第48頁.
  5. ^ 5.0 5.1 5.2 5.3 陳進,第47頁.
  6. ^ Williamson,第13頁.
  7. ^ 7.0 7.1 7.2 7.3 Tarrant,第172頁.
  8. ^ Rössler,第50頁.
  9. ^ 9.0 9.1 Halpern,第383頁.
  10. ^ Miller,第49頁.
  11.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Officer Crews: Crew 4/04.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4-13]. 
  12. ^ Halpern,第384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B 45.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2]. 
  14.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Virginia.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3]. 
  15.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Ville De Rouen.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3]. 
  16. ^ 16.0 16.1 Halpern,第248–249頁.
  17. ^ Halpern,第249頁.
  18.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Tevere.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3]. 
  19. ^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during WWI: Gioconda.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3]. 
  20. ^ 20.0 20.1 20.2 Messimer,第166頁.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Panayotov, Atanas. Why were the underwater activities not resumed in Bulgaria in the period 1936-1939? (PDF).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 Сборник. 2006, (4): 45–48 [2009-02-25]. ISSN 0204-4080. OCLC 531277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5-09). 
  22. ^ Brandt,第xxxiii頁.
  23. ^ 23.0 23.1 Iwan Alexiew. Der erste Besuch des deutschen Leichten Kreuzers „Emden“ in Warna (1936). Morski westnik. 2016-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22-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8. 
  24. ^ Вълканов,第12頁.
  25. ^ 25.0 25.1 Драгнев,第6頁.

參考資料